《黃帝內經》飲食養生,五味入五臟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始終離不開飲食中的五味,即甜、酸、苦、東、威,祖國醫學認為,食物的五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五味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如果調配得當,則可增進健康,有益於人的延年益壽。

(1)甜味:它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中醫認為它能補、能和、能緩,甜味入脾,具有補充熱量、解除肌內疲勞、調和脾胃、止痛、解毒等作用,但過食甜膩之品,則會壅塞、泄氣,不僅使血糖升高、膽固醇增加、使人發胖,甚至會誘發心血管疾病,並且還可引起身體缺鈣及裝生素B1的不足,由子甜味性多膩滯,容易助濕並有礙脾的運化,故脾虛濕盛而見中滿者,不要過用甘味食品。

(2)酸味:中醫認為酸味入肝,適當吃酸食可使進食慾,有健脾、開胃之功,並可增強肝臟功能和提高鈣、磷元素的吸收,醋酸還具有消毒的作用,但過量服食會引起胃腸道痙攣及消化功能素亂,脾胃有病者宜少食,由於酸味有收斂作用,故邪實者勿用,此外,中醫認為,酸味還可以驅蛔蟲,如烏梅等,在某些農村,對兒童蛔蟲病腹痛證,亦有飲醋而使腹痛暫止者。

Advertisements

(3)苦味:中醫認為,苦入心,能瀉,能燥,能堅,即指苦味食物有解除燥濕、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利尿及健胃等作用,但多食則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症,值得注意的是,若有熱有火者,用苦味可以堅陰;無熱無火者,用苦味則因其苦燥反易傷陰津。

(4)辛味:中醫認為,辛入肺,可發散、行氣、活血,辛味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使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之代謝以及祛風散寒、解表止痛,但辛味因其辛散燥烈,易耗氣傷陰,對氣虛津虧、表虛多汗者,並不宜食用。

(5)鹹味:中醫認為,鹹味入腎,能軟堅潤下,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壓平衡及水鈉鉀代謝等作用,鹹味還可入血而起涼血或補血作用,中醫認為,味過咸傷肌,致使皮膚變黑、粗糙,故血病者忌咸,吃得過咸還可傷腎,造成頭暈、耳鳴和精神疲乏,還會加重心、腎疾病及高血壓。

Advertisements

由上可知,五味入口貴在調和適宜,氣血方能申施,使人永駐青春、延年益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