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的詩意:張成思

張成思,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寧美術出版社書畫院副院長。1958年遼寧美術印刷廠製版工,1977年任教於魯迅美術學院工藝系及魯美附中,1982年調入遼寧美術出版社,任《美術大觀》編輯。2016年合作的中國畫作品《契丹與契丹文字》入選「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並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如果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發表連環畫算起,張成思的藝術道路迄今已走過50年。張成思的早期繪畫可視為藝術嘗試,尚處在一種不自覺的狀態,這種狀態在較長時間裡斷斷續續。直到改革開放以後,乃至到今天才如井噴一般轉變為充分的自覺與熱情。儘管此時他已年過七十,但他的藝術創作卻進入一個全面開花與收穫的季節。更令人讚歎的是,他的這一創作高潮(指中國畫創作)依然保持一種旺盛、上升的狀態。

  縱觀藝術史,絕大多數藝術家早在年輕之時就有了明確的藝術自覺,激情和目標創作高潮也很早得以形成。與之相比,有著藝術家身份的張成思則明顯不同。與藝術結緣五十餘年,他是連環畫家、年畫家、中國人物畫家、風景國畫家。他以自己的獨特姿態,走出一條與其他藝術家不同的途徑,其呈現方式也頗有不同。如果從遼寧美術發展的角度看,不難發現,張成思的確對遼寧美術做出了貢獻。

  對於張成思的國畫風景,最確切的感受是有一種「場」的效應,只能靜思,而難於訴諸言辭。但是畫中那些靜靜的自然與生命之物所具有的神韻和靈性,又使我的心靈在寧靜中馳騁,在沉思的寂靜中進入妙悟的境界。張成思在國畫風景中試圖找到一種自然與田園的空間秩序。這種富有魅力的試驗由於在形式上不斷加強了空間上水墨和色彩的處理,從而形成了對張成思原有的審美觀念的挑戰。顯然,張成思冷靜的自我判斷要歸因於五十多年的繪畫創作經驗。此外,綜合各種表現手法的試驗也可能源於歐洲風景油畫家對他的影響。譬如,康斯泰勃爾、希什金、列維坦、格里采等。他的《長白山地下森林》《晨曦》《核伙溝》《楊樹林》《初春》《森林之晨》《金谷鹿鳴》《溪水》等作品,無疑更容易使人想到上述歐洲風景油畫的神韻。當然,這裡所營造的虛靜、空寂的氛圍,也可以視為融會中西方文化的中國畫家內在的心境的把握。這些作品真切感人,充滿了清新的氣息,彷彿使人感到泥土的芳香。它完全不同於古代和近代的中國山水畫,倒是接近於歐洲的風景油畫作品。焦點透視突出了前景高大的森林,推遠了林間的村舍和牛群鹿群細膩的寫實畫法,使之具有帶入的真實感。然而,那情景交融的意境,又區別於一般的西方風景油畫。畫中成功地描寫了森林村舍與動物,靜謐無聲的景色潛藏著和諧的律動,平靜的春水與森林裡的鹿群、牛群更縈繞著東方牧歌般的詩情。

  《初春》《金谷鹿鳴》《核伙溝》等作品滲透著張成思的精神情懷,表達了張成思對黑土地的依戀,對脫離世俗的自然生活的嚮往。田園生活在中國古人的生活里是一種境界。在寧靜的田園裡生活是人生的一大妙事。陶淵明的歸隱很大程度上不是一種被迫的退守,更多的是一種積極的融入,從而達到人生的自由境界。其實,張成思充當了世俗的反抗者,體現出曠達、淡泊的情懷。他是真正地被那片森林、溪水、村舍、鹿群、牛群所感動所吸引。他無法抵擋美好田園的誘惑。在張成思心中,田園不是簡單的一片園地,而是象徵著田園與人之間互相吸引、互相牽挂的和諧關係。張成思所堅守和依附的那片精神家園,正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平等、親密和友愛的家園。張成思不僅用筆墨去實踐,而且用他的藝術人生來實踐。或許,生活在大都市的張成思,更喜歡畫自己的夢境,更喜愛畫自己心中的田園,即使他要花費許許多多的心血和筆墨去尋找。

文章作者簡介

程義偉,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美術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瀋陽書畫院簽約畫家。曾著《瀋陽當代美術史》《遼寧當代美術史》《韋爾申油畫創作研究》《遼海文化鏡像——遼寧當代文學美術研究》《遼寧文化藝術形態與精神重構——以宋惠民、韋爾申、白國文為例》《周衛油畫創作研究》《黑土畫魂——白國文的藝術與人生》《張建新梅花藝術研究》《李連志藝術創作研究》等。


東道網路——東道文化藝術:有態度的文化推廣平台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