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和王安石變法有直接的關係嗎

談到王安石變法,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對於王安石變法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一些人認為王安石變法破環了北宋正常的運行軌跡,破環了「與士大夫治天下」的「共和」原則,是導致靖康之變的罪魁禍首,最終使北宋滅亡。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北宋立國后,為了防止地方割據,收歸行政權、財權、軍權,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維護中央集權;政治上實行文人治國,軍事上奉行守內虛外。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為穩定社會秩序,抵禦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養兵」之策,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同時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雖多但不精,對外作戰時處於不利地位。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財政更加困難,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三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最終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雖然表面上一派繁榮,其實內部已經蘊涵著深刻的矛盾和問題。由於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大批農民喪失土地,兼之富豪隱瞞土地,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出現了立國以來少有的財政赤字,「百年之積,惟存空簿」。因此,為了使國庫充足,就要通過相應的政策手段,在不動搖國本的同時,取得相應的成效。王安石變法也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Advertisements

其次,我們來看下王安石變法的內容。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從理財入手,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從整軍入手推行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軍器監法等。總的來看具有進步的作用。均輸法,市易法和青苗法是對富商和地主投機倒把,囤積居奇,盤剝農民的行為進行打擊,也增加了北宋國庫的收入。方田均稅法和免疫法是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權,減輕農民的負擔,增加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有利於農業生產。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和設軍器監法則有利於加強軍事力量以及鞏固邊境防禦。

雖然王安石變法有對北宋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不可否認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個主要問題在於結合當時的背景,理論和實際的脫節。雖然當時北宋的商品經濟比較發達,但終究仍然屬於標準的農業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一方面,缺乏完備的市場經濟,使得王安石超前的經濟思想無法以市場形式良好的運轉,從而只能藉助於皇權的強制力量來調節;另一方面,一個龐大的農業帝國,很難以恰當的的方式來高效完成這個超時代的經濟調節任務。

Advertisements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變法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是如果說王安石變法真的導致北宋的滅亡,真的言過其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