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排隊為什麼排的那麼好?

| 壹

在香港,如果有人插隊,只要看起來像中國籍人士,大多會被指認為內地人,遭嗤之以鼻。排隊被視為高素質、文明的象徵,成了某些香港人自命清高、搞分化的借口。

香港人排隊很認真,打娘胎開始,媽媽就陀著BB去醫院排隊檢查、等床位,出生后要排學位等入學,結婚要排期註冊,申請公屋等上車也要輪候,去行街食飯要排隊,搭巴士、坐電梯、去洗手間等等,都能看到排隊。遇到什麼新貨發售,更是排長長的人龍,有時候長的繞幾圈「打蛇餅」。香港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排隊的呢?

| 貳

說起排隊,英國人是喜歡排隊的,二戰時倫敦遭德國轟炸,英國人是排隊進入防空洞的,體現了與其他歐洲國家不同的「守秩序、不慌張、遇事冷靜」的紳士風度。不過英國對於殖民地,採取的是「佔便宜,保留原文化」的政策,推行的是方便自己管治的公民教育,並沒有把排隊文化推行到香港。

Advertisements

在香港最早的排隊是被逼的。日本人佔領的日治時期,香港物資都被日本人弄走了,香港糧食供應緊張,實行配給制度。市民需要排隊購買大米,「輪大米」最原始的意思就是這裡來的,不過現在這個詞變成別的意思了。排隊過程中,有日本兵維持秩序時,遇到有不守秩序的,輕則毒打一頓,重的當場就斬首示眾了。

1960年代,香港食水緊張,當局實施制水,1963年-1967年,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每人拿盛水用具排隊取水,也有人不守秩序、爭執打架時有發生,大部分都是由街坊福利會等民間社團組織維持秩序。隔了20多年,又要排隊「輪水」,不過,這兩樣事,都並沒有將排隊文化根植入香港市民生活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叄

麥當勞的進駐以及地鐵的開通,為香港市民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

Advertisements

1975年,香港第一家麥當勞,位於銅鑼灣百德新街的分店開業,半自助的形式,對香港市民來說很新穎。要享用美食,就要排隊購餐,自己找位置,用餐后自己清理餐盤(清理餐盤的習慣,近年在香港也少了,亦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可能做不來)。排隊的人龍都不會太長,需要自律,不會擾攘。美心、大家樂等快餐店看到這個方式不錯,也跟進學習。排隊就慢慢擴展到生活的其他領域了。

到了1979年,香港開通觀塘線地鐵,香港市民無論在外邊如何亂,進到地鐵站候車,人們就自動排隊。因為月台地面有劃線,跟著線站定就好,廣播里洗腦式輪番播放「請先讓乘客下車」,起到了規訓的作用,比起外邊的巴士來,有秩序很多。

1970年代香港巴士站設計是一個站設一個俗稱「波板糖」的路線牌,所有巴士集中在一個地方上下客,沒有專門的特定路線排隊位置,車來了,人一窩蜂而上,秩序混亂,也吸引了小偷來趁機打荷包。巴士公司要派出秩序員維持秩序。後來增設了圍欄排隊,效果也不理想。

現在香港街頭的巴士站,在一定的區域,布置了很多巴士牌,最長的「富豪東方酒店(太子道東)」,有11個站位,每個站位地面畫了排隊候車線,設計合理,方便市民排隊候車。

| 肆

排隊文化,體現了公平性,也是合理分配有限資源的的一種方式,更是公民自發的自律行為。對於商家來說,門口大排長龍,也有利於自己的營銷,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不過現在卻有商家利用羊群效應,小到製造飢餓營銷計劃,減少供應量,營造排隊效果;更有甚者,出錢僱人排隊,總之就是要大場面。

在高壓強權下(日治時期)以及資源極度緊缺恐懼下(制水時期),排隊文化並沒有成為大眾生活的一種行為準則,因為這種行為是被逼著去做的。人們在自覺排隊后,慢慢享受排隊帶來的公平性以及便利性,慢慢適用到其他地方了。比如輪候公共醫療服務,只要時間耗的起,在一個公平的社會,總能等到,別人不可能有其他手段把屬於你的那一份搶走。等不了的,可以自付費使用私人服務,自取其便。

| 伍

回到文章開頭,那些自命不凡的香港人,其實是缺乏了一些自信。香港經濟從60年代開始發展騰飛,對於內地甚至整個華人社會,都是扮演先行者角色,有東方之珠等美譽,令香港人在內地人面前自視高人一等,對內地的發展從開始的視而不見,到現在的不願接受。隨著內地社會的發展,社會將會變的更加公平、透明,排隊等被視為文明的行為,只會越來越多。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