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仁丨筆硯寫就精氣神

王猛仁,一九五九年六月生於河南扶溝。河南省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散文詩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口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周口師範學院兼職教授。

書法藝術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書法》「書苑擷英」欄目、《中國書法》「書壇中青年」欄目中有過專題介紹。先後隨中國文聯書畫家代表團、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代表團在法國巴黎、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書展。應邀出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書法藝術交流。

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書協會員優秀作品展、第二十三回中日書法家自作詩書展、中韓書法家作品大展等。編輯出版當代書法家系列叢書四十餘部,著有《養拙堂文存》(九卷),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Advertisements



王猛仁書法作品集《素墨至簡》

文/崔國發

王猛仁不僅是散文詩界最令我敬佩的詩人之一,也是一位在中國當代書壇器蘊乾坤而道生、素墨至簡而含情、筆藏樸拙而見巧、汲古推陳而出新的書法家。他深諳書法的常道,流轉著飛舞的線條,揮毫弄墨,援筆飛書,心隨筆走,才從心出,字裡行間活化了中國書法的精神氣脈,彰顯出萬物眾象的生機靈趣,流蕩著參差錯落的藝術美感,熔鑄著筆力猛仁的魂魄風骨。他在尺牘之上寫情萬里,於椽筆之下精思一隅,悟風神而妙姿舞,爽籟發而清風生,墨將磨而快意在,筆未至而氣已吞。他披卷揮灑,淋漓暢達,逸筆縱橫,才情勃發,心追手摹碑簡行草等書體,在書法內容選擇上,所涉及的皆為古詩詞或名言名句,兼以自撰詩詞或自創聯句,這些書法內容致力於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謳歌華夏山川形勝、藝術瑰寶和有聲有色的生活百態,抒發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勵讀者為實現美好生活嚮往而不懈奮鬥的壯志豪情,珠聯璧合,形神兼備,相輔相成,相映生輝,真正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可謂胸藏錦繡造大化,腹有詩書氣自華。

Advertisements

草書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137cmx70cm

近日,猛仁先生將他的書法作品集《素墨至簡》交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收有書法精品一百二十幅,配以釋文,為大八開全精裝本,內文採用二百克進口輕型紙,高檔大氣,相信它甫一問世,一定備受書法藝術家的持續青睞和高度讚許。但同時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他竟要我為之序。我雖偶寫詩評,但對於書法卻是門外漢,尤其是對猛仁先生這樣一位頗得詩林高風且堪為書壇懿範的大咖,恐難窮其妙於一二,誠不敢班門弄斧,妄加評論。可是,猛仁先生堅持發微信給我:「藝術評論都是相通的,我相信您會有新的視角,來佔領書法藝術高地」,奈何再三推辭而不成,又唯恐卻之不恭,辜負猛仁先生的一片好心與一腔信任,便只好允諾而為之。及至我細緻而用心用情地博覽書法,可謂賞心悅目,我不禁嘆服猛仁這樣的書法藝術家「深者得其深」,而愧怍自己的評論「淺者得其淺」。由此,我想起了蘇東坡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蘇軾其實是一位既「善書」又「曉書」之人,而我則是兩者皆不擅矣,便只好在此故作「外行人看熱鬧」之語,權當「跳出書法看書法」,聊博粲然一哂耳。

草書 《杜甫·晚晴》 137cmx70cm

在我看來,王猛仁書法作品的特色之一是,素墨至簡巧若拙。他之所以將這本書法集命名為《素墨至簡》,大抵是因為作者的書法藝術觀使然。猛仁先生在談到自己詩書創作時寫過一篇《素心含香》的隨筆,他一直崇尚平淡、真實、簡潔、素樸。情系翰墨,心緣丹青,《素墨至簡》亦復如是,此所謂「燦爛之極,歸於平淡」,淡而有至味也,大道至簡,美崙美奐,以簡馭繁,抑或是所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最高的巧其實就是拙,自然、本真,率意。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致虛極,守靜篤」、莊子的崇尚自然、「虛靜」、「物化」以及中國古代文論藝概中的「凝神」「忘我」的境界,我在猜想,它們對於猛仁先生的書法藝術追求,或許產生過重要影響吧--他左手賦詩,右手寫字,出神入化,無法而法。在他長期的書法修習中,無論是結字、用墨、造型,還是章法、形質、神采,皆得自然,備其古雅,這也就是他為何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藏拙堂」的緣故吧。猛仁先生雖皆通眾多書體,但尤擅長漢碑、簡書,他在《我學武威漢簡》中這樣寫道:「初學漢簡,乍看來似不如其它書體那樣嚴謹、秀美。武威漢簡就在稚拙淳樸中表現出它的書法藝術風貌,它把那種磅礴的氣勢孕育在自然姿態之中,正是我們學習漢簡所應吸收的。」作者在這段話中所說的「稚拙淳樸」、「自然姿態」,即是素墨至簡、大巧若拙等書風技法的有力見證。武威漢簡,是近代出土漢簡中的佼佼者,它的形體和筆畫都具有獨到之處,對此,作者深切地悟出了漢簡結體與用筆的特點,像本書中所萃取的作品,如錄自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蘇軾的《水調歌頭˙大江東去》、韓愈的散文《馬說》、劉禹錫的小品《陋室銘》、王右軍的《蘭亭集序》、鄭板橋的聯句,古詩二首聯書「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代詩人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代詩人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以及自撰聯句「老樹蔭濃人來曲徑通幽處,空山寂靜秋在輕煙細雨中」、「峰迴路轉疑無路,柳暗花明別有天」、「幽林聽鳥語,深谷朝雲飛」、「善其意,修其身」等,書自家聯,讀他人書,作者書山問道,墨海揚波,或平中見奇,或拙中見巧,或化繁為簡,無不精熟至極、變化至極地體現了漢簡字體的力度、變幻莫測的節奏,字裡行間時見楷書筆意,猛仁先生畢竟是漢簡書法的能手,他通過自己對於漢簡特點的研究,說它「開楷筆和行、草之筆的先河。」信夫!作者在點畫流美之中,齋以靜心,目送心隨,下筆無非天然之生機、大造之氤氳。猛仁先生的書道,便是這樣的不慕浮華,返璞歸真,他的漢隸簡書,毫無矯情偽態,卻有一股樸拙之風,道法自然,得心應手,簡與繁、巧與拙、疏與密、方與圓、曲與直、長與短、濃與淡、輕與重、緩與速、斜與正、蚩與妍、虛與實等,均皆可見其素墨至簡,大巧若拙,在心在手,「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其腕底已臻美奐之境,在藝術上達到了辯證統一,此非大手筆、真藝師不能至也。

草書 《李白·客中行》 137cmx70cm

王猛仁書法作品的特色之二,我以為是,形神兼備氣韻生。書法之「形」,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線條」,尤其是漢字,它是以象形為基礎的方塊文字,其獨特的優美形式,為書法藝術的形式感提供了條件。康德說:「線條比色彩更具有審美性質」,線條是文字的媒介或元素,是進行書法創作特定的物化形態,可以說,書法乃是線條的藝術,具有「凈化了的線條美」。對此,著名美學家葉朗和朱良志先生說這種「線條」是「飛舞的線條」,他們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讀本》中說:「在舞蹈過程中,舞者如同一個即興創作的書法家,揮毫潑墨,時而停頓,時而激越,時而流動婉轉,時而遲緩柔媚。雖然布景上沒有書法,舞台上沒有字跡,但使人感受到書法的氣脈在流動。」從葉朗和朱良志的論述中,觀照王猛仁的書法作品,我在潤物無聲般地穎悟著,書法藝術表現情感和對人的感化作用,以及這位令我心儀已久的書法家心靈顫動的精神軌跡。與唐代的大書法家張旭從公孫大娘的舞蹈中得到的啟示一樣,王猛仁先生在他的書法中亦頗得舞的智慧,其作品中氣脈流蕩,線條之中相連著舞的節奏與內在的韻律,充滿著動感,充滿著勃勃生機,他總是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每每把內心積蓄的豐富情感,通過幻化多變的線條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猛仁先生說:「書法就是一種感覺,一種趣味」、「詩與書,是內心深處奏出的交響樂,色彩繽紛,迷離恍惚,每日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他的書法,從紙面上自由自在地舒展,直到流向「內心深處」,或從其「內心深處」流出某種「感覺」、「趣味」與「情思」,故書是心畫,書法藝術是心靈的藝術,如美學家李澤厚先生在《略論書法》中所說的:「書法藝術所表現的所傳達的正是這種人與自然、情緒與感受,內在心理秩序與外在宇宙(包括社會)秩序結構直接相碰撞、相鬥爭、相調節、相協奏的偉大生命之歌」--猛仁所說的「內心深處的交響樂」與李澤厚先生論及的「相協奏的偉大生命之歌」,均不約而同地揭示了書法藝術的真諦、神韻與波磔馳騁的朗朗乾坤。猛仁先生的書法作品,正實踐著他的美學觀,即以美的線條與外形,體現出內在的智慧、品格與精神,此所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者也。如果你看過他的行書,無論是書寫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還是書寫李白的《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抑或是書寫孟浩然的五言絕句《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不僅其筆法之技巧達於自然之境,更能從行書的種種形態中傳達出情感意興、氣勢力量與自由精魂,從猛仁的作品中我們驀然發現,書法不僅是技藝的,更是抒情的;不僅是表達的工具,更是展現天地精神的人文符號;不僅是直觀的、形象的,更是審美的、抽象的,如李世民《指意》中所云:「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或如王僧虔《筆意贊》所論:「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抑或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在《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中所言:「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萬象之美」--以形寫神、心象相融、氣韻生動、煥若神明等中國藝術-美學原則,因為猛仁先生的書法風神而愈益神清氣朗,把卷洗硯,他的作品並非「形質次之」,而是形神兼備、神采與形質俱佳,襟抱闊大而有生動清雅之趣。

草書 《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137cmx70cm

王猛仁書法作品的特色之三或是,汲古出新顯新旨。猛仁深諳書法修習之功與翰墨之道,為書當要廣采眾長,正如蜜蜂采蜜一樣,吸納前人之成就於己胸,從而實現創作的出藍之勝。由此我想起了古代書論之「鎔鑄」說,孫過庭《書譜》曰:「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熔鑄蟲、篆,陶均草、隸。體五材之並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可見練書若器物之鎔鑄,融會貫通方可有所會意。這似乎關涉到繼承前代的藝術傳統問題,唐代詩人杜甫如是說:「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既要繼承風雅的傳統,「別裁偽體」,又要「轉益多師」,汲古出新。文學若此,書法藝術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一個真正的書法家,首先需要繼承傳統,尊重傳統,但又不能簡單地模仿或描紅,而總是要有所創造,有所超越,從而形成新的特點,自成一家,別具一格。我曾就猛仁兄的書法風格與他交流過,他說他早期以漢碑、漢簡為基調,行書以「二王」為主,兼及于右任、王鐸筆意,草書以張旭、懷素為要旨,借鑒時人之特長,承古拓新,努力呈現個人風格與獨特技法。正是因為猛仁先生萃取書家眾長,集歷代書家之大成,終能「囊括萬殊,裁成一相」,充分發揮線條的轉折起伏,筆勢的酣暢遒勁,墨色的枯濕濃淡,淬鍊出他人眼中所有、他人筆下所無的美學境界。即以王猛仁的草書為例,他說過「以張旭、懷素為要旨」,張旭、懷素的狂草,於那迴旋曲折、暢達連貫的筆墨線條中,宛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而王猛仁先生說:「草書便捷,從中亦可發現書者的個性所在」、「寫草,也許更自然、性靈一些。」他的草書作品,無論是書寫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臨洞庭》「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還是書寫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抑或是草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包括草書其自撰聯「一片流雲天邊去,半江春水山外來」、「無語三載看山看水看日出,有詩數篇寫情寫景寫人生」,皆能瀟洒豪放,任情恣性,如雲鵠游天,龍跳天門,既有張旭、懷素之遺風,又有猛仁雄逸之骨力。借古開今,古為今用,但猛仁先生並非食古不化,古風盎然,他不是一味地蹈常襲故,而是推陳出新,我手寫我字,我寫我字體,既遠追名家傳統又融自家筆意。雖然,古之《草書狀》所描繪的「婀娜如削弱柳,聳拔如裊長松,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龍」句子,用以論述王猛仁之草書,當亦恰如其分。

草書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37cmx40cm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一切藝術的本質都是詩」,主張藝術向詩的回歸。自古以降,詩書畫同源,這個本源性的東西便是詩意。王猛仁是著名的散文詩人,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協理事,坐擁養拙堂,著作已等身,作品給他帶來的聲譽遠近馳名,不脛而走。他又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乃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協理事,漢字藏乾坤,墨香飄四海,尺幅竟使洛陽紙貴,一紙風行。全國多處碑林和名勝旅遊勝地有其書法勒石,他在海內外有著較高的知名度,曾應邀到訪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等二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進行書法藝術交流,他的書法作品曾入選中國書協會員優秀作品展,第二十三屆中日友好詩書文交流展。俯仰有儀,心手雙暢,每因其書法豐富的線條架構之美與清逸的情感表達之境而打動觀眾。最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便是筆硯寫就的精氣神,盡顯中華書法的文化自信,試問:孰能精於詩書、腹笥充盈、抱骨含風、自出機杼者,猛仁也。

2017年11月9日夜於洗心齋

隸書 《劉禹錫·陋室銘》 137cmx70cm

行書 《劉禹錫·陋室銘》 137cmx70cm

隸書 《柳永·望海潮》 137cmx70cm

隸書 《每逢不信聯》 137cmx35cmx2

行書 《古人詩二首》 137cmx70cm

隸書 《夢中醉里聯》 137cmx35cmx2

隸書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 137cmx70cm

行書 《古人詩三首》 137cmx70cm

隸書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137cmx35cm

草書 《王冕·白梅》 137cmx70cm

行書 《看遍醉清聯》 137cmx35cmx2

行書 《事到民從聯》 137cmx28cmx2

行書 《貪看不知聯》 137cmx35cm

行書 《唐詩二首》 137cmx70cm

資料由北京一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編輯整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