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那麼長,醫學是最值得掌握的學問

我寫這本書,立論的基礎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壽命會非常長,有很大的概率會活到100歲。在這麼長的時間內,我們需要學習醫學知識,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並身體力行。誰不這麼做,誰的下場就很慘!在一百年的範圍內,哪怕你的身體再強健,基因再好,也是耐不住的歲月的折磨,非生病不可的。

簡要分析,不懂醫學將有三個嚴重後果:

一、對身體的致病信號關注不夠,小問題釀成大痛苦

中國在近代以來,長期落後於世界主流文明,人均壽命低,社會發展水平低,民眾的科學素養差。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國家才解決溫飽問題,然後才開始關注身心健康,關注生命質量。

如今,仍然有相當多的人,可能很有錢,也可能挺有學問的。但是,他們對人體的認識不夠,對疾病的發生與診治非常不了解,對自己身體發出的信號不敏感。結果,這就健康埋下了隱患。

我們一家人的身體都很好,極少生病。但是,媽媽在四十歲之後有時會感頭暈,一檢查,血壓有些高。可是,因為過去身體一直好,她也就不太在意,降壓藥時吃時不吃。

大約在十年前的秋季的一個晚上,媽媽蹲在地上撿黃豆。站起來的時候,她感到頭暈目眩,然後慢慢倒下去了。當時,我不在家,爸爸也不懂醫,以為不是太大事情,就沒有及時送到醫院。直到第二天早上,發現媽媽仍然是暈迷的,才把她送到縣中醫院。做了CT之後才知道,媽媽因為高血壓,大腦里有一根血管破了。

這些年我一直在想,媽媽的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高血壓必須控制好,不然會導致腦中風,致死、致殘。如果她自己知道高血壓的厲害,平時生活就應該注意,比如蹲久了不能猛地站起來。如果能及時就醫,媽媽的恢復應該會更好,不會像現在這樣半身不遂,行動不便,且頭痛頭暈。

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年開會,提出的口號是,「千萬不要死於無知」。還有專家說,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死於疾病,另外三分之二的人是死於無知。

人們總是有一個傾向,認為自己的身體很好,覺得自己不會生病,結果一旦生病要麼被耽誤,要麼心神大亂,盲目就醫。我們的一生都與醫學有關,生在醫院,死在醫院,一生之中無數次進出醫院,為什麼就不去學習一些醫學常識呢?為什麼不對自己的身體多一些了些呢?在未來五六十年的時間裡,這些知識恰恰是最有用、最值得掌握的。

二、早生病,過一個痛苦的晚年

現代社會誘惑很多,精神壓力很大,生活情景與過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污染加重,環境激素增多。如果你沒有醫學常識,沒有健康觀念,不自律,不講究,那麼,你很有可能在40多歲身體走下坡路,50多歲開始生病,60多歲就經常進醫院,然後被病痛折磨數十年。痛苦、凄慘不說,給子女增添無盡的麻煩,你的積蓄可能也不夠用。

醫學的發展讓腦中風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20%,但卻讓他們飽受致殘、半身不遂甚至癱瘓在床的痛苦。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冠心病,也極大地降低了晚年的生活質量。

說到這裡,有人會反駁說,我不想活那麼久,七十多歲就差不多了,我不想活一百歲。如果到了晚上,我身體不好了,就不醫治了,死了算了。

看起來挺洒脫的樣子,但我要告訴你,人的求生慾望是無比強烈的。有的人事先說好不要插管,不要鼻飼,不想在ICU里用機器延續生命,但事情真的到了那一步,這些痛苦他全能忍受,而且能接受激進且有風險的療法。

台灣作家瓊瑤照顧卧床在床的失智丈夫多年,又加上與丈夫的前妻的子女有矛盾,就在網上公開了一份聲明,說自己要不必搶救,要有尊嚴地離去。但我要說,她的想法有50%以上的概率會改變。如果你不信,就去找醫生聊聊,問問患有絕症的病人是不是這樣的(特別是那些有能力有地位的人)。

現代醫學的發展,那些外來因素導致的疾病大部分已經克服了,如今困擾我們的主要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內生性疾病,這些病發生隱匿,發展慢,難以根治,伴隨著機體的衰老持續發展。

一個頭腦清醒的人,一個有健康認知的人,他一定會密切關注身體的信號,調整生活方式,想辦法讓這些疾病晚發生。如果發生了,一定要妥善處理。而那些沒有醫學常識與健康認知的人,對這一切則是無知無覺或後知後覺,直到有一天疾病打斷了他的正常生活,讓他停下來關注自己,但可能悔之晚矣。

如果我們留意的話,就會發現身邊的很多中年人,四五十歲,正處於事業的巔峰,到醫院一查,經常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可能還有神經衰弱、功能障礙或慢性疼痛。甚至,癌症、冠心病等老年病開始變得年輕化,還有的青年人、中年在工作中、睡夢中猝死。

人一到中年,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抵抗力下降,機體的調節能力下降,勞損、生病之後的恢復能力下降。中年人的身體底子以及你對它的態度,將決定著老年時的健康程度。

羅振宇在讀了「百歲人生」之後,想在60歲讀個大學,70歲再創個業,但如果他身體不行了,這些都是空想,好好養病吧!

有研究者調查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發現近40%的老年人身有殘疾或功能障礙,30%的老年人報告身體疼痛。這些老人的身體不好是有情可原的,小時候是生活在低收入家庭里的,身體底子差,成年後為了謀生又沒日沒夜地干,學歷也不高,沒有機會學到醫學知識,沒有心思照顧自己。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獲取信息很方便,沒有挨過餓,身體的底子還是不錯的。但是,如果我們不注意,把身體弄差了,那就太冤了,不應該的。

三、不能理性就醫,易導致不必要的傷害,或早死

生病是很正常的現象,就醫也會是很自然的行為。不過,有些人比較懶,把自己的健康完全交給了醫生,就像買了房子,自己嫌麻煩,裝修全部交給專業公司(業內稱為「全包")。或者像修理汽車,把它交給4S店,自己就走了,過幾天來交錢,然後把車開走。

人的身體沒這麼簡單,哪怕你有私人醫生,哪怕你能享受最好的醫療服務,你自己都不能缺席。畢竟,自己的身體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健康自己最關注。診斷你需要配合醫生才能做出,治療中的各種決策你需要拿主意,用藥后的效果要及時而準確地反饋,平時的健康管理你需要自己來實施。

如果你不掌握就醫這門學問,不升級健康認知,你就無法做一個聰明的病人,無法在疾病中學習,在就醫中成長。你要麼反應過度,要麼反應不足,在疾病面前驚慌、恐懼或者無所謂,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多花錢倒也算不了什麼,關鍵是會傷害自己,連累家人。

美國的一項醫療質量研究顯示,25%的患者沒有遵從醫生的建議。主要原因包括:① 根本不同意醫生的治療方案;② 根據醫生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費用太高;③ 理解醫生的指導很困難;④ 治療方案與自己長期持有的觀念有衝突;⑤ 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

不遵醫囑是非常有害的,不僅是影響疾病的康復,它會急劇惡化你與醫生、護士的關係。醫務人員碰到這樣的病人特別頭疼,覺得這是「刺頭」,是「自作聰明」,要「小心」,然後在心裡把他們列入了黑名單。

如果你不同意治療方案,如果你覺得這麼做費用過高,如果你不理解醫生的指導,那麼,你就與他好好溝通,一旦達成共識,就必須嚴格遵守。在醫患溝通中,你就必須要懂得溝通技術,了解醫學常識,具備科學的健康觀念,否則,你跟醫生的談話怎麼進行呢?

而這些,需要我們平時就注意積累,多留心醫學知識,多關注自身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每日發送原創內容,升級你的健康認知,讓你少生病、晚生病,學會管理自己的健康,並給你知情權、選擇權以及明智就醫的能力)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