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聖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領袖,「聖父」死於仇殺

甘地原名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著名民族領袖、現代印度國父、丘吉爾最恨的人,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的創始人,被人們尊稱為聖雄。聖雄甘地「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馬丁·路德·金。


一、出身貴族卻性格懦弱,法學學位卻難勝一場

1869年,甘地出生於西印度波爾班達爾的一個貴族家庭,在當時,印度這個貧富差距極大的英屬殖民地,出生貴族對他來說是十分幸運的,這就讓他不必像那些底層人士一樣挨餓和遭受疾病的折磨。

雖然出生貴族,但是甘地的性格靦腆,甚至有些懦弱。這與他們家庭對宗教虔誠的信仰有很大關係,印度教提倡仁愛、不殺生。這些宗教精神影響了甘地一生,也為甘地的「非暴力」反抗奠定了基礎。

Advertisements

年輕甘地

1882年,甘地在父母的安排下與妻子結婚,雖然他並不喜歡這個連字都不識的女性,但是他還是無條件的接受了。

甘地和妻子

1885年,甘地的家庭遭遇重大不幸,一家之主的父親因故去世了。但這對甘地的影響並不大,接受身邊的一切不光是宗教定義給他的最高教義,也是他自身性格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從小學到中學,甘地一直平平庸庸,懦弱的性格和信仰的精神讓他很少做出頭鳥。少年時代的他,受到當時革新之風的感染,嘗試打破素食以強身健體,但由於自幼接受的教育和整個社會的傳統觀念而半途而廢。

1988年,甘地遠涉重洋,赴倫敦求學,在英國學習法律,為此他被開除了種姓,要知道種姓這一概念在印度的十分重要。英國先進的文明令甘地產生了深刻的自卑,他感受到印度與世界的巨大差距,宗教的約束讓他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無所適從。他一度試圖模仿西方人生活,但終歸是邯鄲學步。最後,甘地終於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堅持了自己接受並一直虔誠篤信的宗教。在幾年並不快樂的日子裡,甘地取得了倫敦大學學院的法學學位,並獲得律師資格。

Advertisements

英國殖民者炮口下的印度人

學成歸國后,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第一場官司就臨陣怯場,這讓他的名聲一落千丈,幾乎沒有人找他打官司。律師業務的毫無起色讓他倍感壓抑。逃避是懦弱之人最拿手的好戲。

機緣巧合也是自我逃避,甘地前往南非,他希望在那裡發展自己的事業。南非同樣是英國殖民地,但是南非的種族歧視程度要比印度大得多,甘地作為有色人種先後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甘地的民族自尊心在這裡爆發,他一改昔日逆來順受的懦弱性格,毅然決然的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歧視的鬥爭之路。

也正是在南非,甘地對他曾經仰慕的西方文明產生了否定,同我國的「維新派」一樣,甘地對英帝國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二、南非歸來,聖雄的非暴力不合作!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的他遊歷各地,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鬥爭,試驗並發展了非暴力學說。他積極支持英國在一戰中的所作所為,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自治。但是作為殖民者的英國是不會讓步的,這也讓甘地看清了帝國主義的真實面目。

1919年2月6日,英印立法會議通過「羅拉特法案」。規定警察可任意逮捕官方所懷疑的分子,不經公開審訊,可以長期監禁。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甘地演講並號召發起了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遭到了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和群眾的暴力反抗

圖畫中描繪群眾煩遭遇鎮壓的情景


三、民族獨立,聖雄死於宗教仇殺

1920年9月,國大黨特別會議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和甘地起草的黨綱,甘地黨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確立。甘地領導的先後三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用重挫了帝國主義的銳氣。

1947年8月15日,英國政府懾於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再起的壓力,答應印度獨立的要求。統一印巴分治,獨立后甘地獲得了印度人民和國大黨的崇高敬意,但是甘地對分治以後的宗教仇殺和混亂殫精竭慮,利用自己的威望與絕食幫助平息了大規模教派仇殺。

1948年1月30日下午5點10分,印度聖雄甘地在別人的扶持下走向通往晚禱會場的草坪。就在甘地即將走向平台的一剎那,一個信徒模樣的人跑到甘地 而前,先向甘地鞠躬行禮,說了一聲:「聖父,你好!」然後猛然從口袋裡掏出手槍,頂住甘地的胸口連開幾槍。甘地就這樣死於非命,享年79歲。

為了紀念偉大的國父甘地,印度規定,每年的10月2日為甘地紀念日,全國法定休假。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