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座落於廣州市先烈中路。每次路過這裡,都要進去看看,給72位烈士舉個恭以表達敬仰之心。

遠遠望去,鬧市中的一片凈土,地下安安靜靜的躺著72位烈士的身軀,周圍的花花草草、一草一木述說著曾經在這裡發生的歷史!


蔥蔥綠綠的兩行松柏排烈路兩旁,以示烈士陵墓肅穆、萬古長青!



各種鮮花開得正艷,正如這72位烈士當年衝鋒顯陣時的年輕生命一樣,為了推翻黑暗統治,他們毫不吝嗇地付出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這也正是值得我們當代人崇敬的地方:英雄浩氣長存!

​​​​​​​

七十二位烈士石碑,是用生命和鮮血染成的,何等昂貴!

​​


歷史回顧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中國廣州起義(即黃花崗起義)中遇害后葬於廣州市東北郊越秀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革命黨人。七十二烈士屍骨由潘達微收葬,改原地紅花崗為黃花崗,最初只是黃土一抔的墓地,甚為荒涼。1918年,滇軍師長方聲濤(方聲洞之兄)募款修墓。1921年,紀功坊、墓亭相繼落成,又查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死於黃花崗之役,共八十六人,姓名全部刻於《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石碑背面。


1894年興中會成立之後,中山先生策劃了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1905年同盟會成立以後,中山先生連續在廣東和西南地區策劃了多次武裝起義。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后,中山先生和同盟會的主要成員在檳榔嶼召開會議,認真總結了失敗的教訓,決定集中力量、認真準備,在廣州再次舉行起義,奪取廣州城以後再兵分二路,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國,最終推翻滿清王朝。


會後,孫中山到各地募款。黃興、趙聲負責籌劃起義,主持了總機關「統籌部」。大批革命黨人集中於香港。廣州城內建立了約四十個據點。由於情勢的變化,起義日期一再變動。當黃興最終決定4月27日發難時,不得不把原計劃的十路並舉改為四路突擊。但當舉義時,實際上只有黃興率領的一支隊伍直撲兩廣總督衙門,並分兵攻打督練公所等處。孤軍轉戰,最後終於失敗,喻培倫、方聲洞、陳更新、林覺民等約百餘人死難。終歸因力量懸殊而失敗。


起義失敗后,廣州城內的大街小巷留下同志們的遺體。廣州清吏對革命黨恨之入骨,有意「示眾」,把殺害了的烈士頭顱掛在城門上。直到第五天,督署在市民的要求下發函請善堂收拾遺骸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南海、番禺兩知縣準備將烈士葬在東門外埋犯人的臭崗。沒有暴露身份的黨人潘達微知道這個消息后,以《平民報》記者的身份找到善堂董事說:「義士為國捐軀,葬於臭崗,心何能安?」


潘達微,字心微,1880年出生於廣東番禺縣。父親是善堂的創始人之一,他1906年加入同盟會。廣州起義時,達微與陳樹人等人創辦《平民報》、《平民畫報》進行革命宣傳。為了為烈士選擇墓地,達微四處奔波、四處求助,善堂被他的義舉所感動,願把青草白地的紅花崗獻出作為烈士墓地。


5月2日達微率領義工為烈士打開鐐銬,身首異處的整合復原,用較好的倌木殮葬七十二具遺骸。潘達微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於紅花崗。他喜愛菊花,非常喜歡「菊殘猶有傲霜枝」詩句,於是把紅花崗改為黃花崗。黃花崗所埋屍體共72具,故後人便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相稱。至於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國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黃花崗上勒石記名。從此,黃花崗烈士成為廣州起義烈士的代名詞,黃花崗起義也成為廣州起義的代名詞。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