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了,上的是什麼火?中醫教你有效去火

中醫雜談,等你一起來談中醫,談學習,談養生,談經驗,談行醫故事!

「上火了!」這是最近很多人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吃多了「熱氣」食物,通宵熬夜、加班休息不足、酒喝多了……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都容易導致身體「上火」。


多數人上火了只懂得一味喝涼茶,吃清熱藥物。卻很少關注,上火了,上的究竟是什麼火?在中醫理論中,體內的「火」還有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腎火之分。要治體內的這把火,就得對症,才能正確下藥。


兩把火:真火和假火


「在八綱辨證中,上火屬於寒熱辨證。」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科主任陳瑞芳主任醫師告訴記者,這是最為基礎的中醫理論之一,上火與內熱有關


這裡的「火」又可以分為真火和假火。所謂真火,也是真熱,通常因為陽氣過盛、虛陽上亢引起的,容易出現咽干、口苦、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黃等典型的癥狀。假火是虛熱的表現,常見五心(手心、腳心、心臟)煩熱、口腔潰瘍等表症。


真火和虛熱常常是一起出現的,癥狀上會有一定的重疊性,因此,難以光憑表面癥狀來判斷。中醫門診還會結合舌象、脈象、病程等,才能對疾病進行判斷。例如真熱者常常舌紅,苔黃、厚、膩,脈象宏大,滑而數;虛火者通常舌體瘦小,舌紅少苔,脈細數。



火從哪裡來?體質是根源


中醫與西醫不一樣,很多概念沒有對應實體臟器上的解剖學損傷,「火」也是這樣一樣概念。那火究竟從何而來呢?


陳瑞芳表示,中醫又有一個「六氣」的經典理論,分為風、寒、暑、濕、燥、火。身體陰陽平衡被打破,六氣受損就會轉化為「六淫」,出現「邪氣」。而「六氣皆從火化」,這些病邪都有可能以火的形式表現出來。


導致身體出現邪氣的關鍵是體質,也是火的根源。例如同樣吃燥熱的東西,陰虛體質者容易上火,而其他體質未必得病。陰虛者只有達到身體陰陽平衡,才不容易上火。


火還與季節有關。比如春季與肝相應,容易肝火旺,夏季心火旺常見,秋季多肺熱等。例如肝氣鬱結的人群,在春季特別容易出現肝火。另外,火還與不同人群的身體狀況相關,出現胃火時,年輕人和小孩容易出現真火,而老年人、身體虛弱的人群,更容易出現假火。



「五種火」食療方法不同


陳瑞芳表示,上火時,要根據火所在的不同位置,實火還是虛火進行對症下藥。除了發病時使用降火藥物,容易上火的人群平常可以多食用養陰食物。例如太子參燉瘦肉、西洋參茶等,都是性質較為平和,多數人使用的滋陰葯膳。


【肝火】多為實火,可用夏枯草菊花茶降火。


【心火】多為實火,可用燈芯草、柿餅、淡竹葉煮水下火。


【胃火】實火者可多食石膏(豆腐)下火;虛火者可用石斛、沙參、麥冬煲湯養陰。


【肺熱】實火者可用枇杷葉、桑葉煮水,吃杏仁;虛火者可適當實用沙參、麥冬、百合等。


【腎火】可服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經典藥方。



中醫有「五種火」


「我們通常說的上火,可以細分為五種。」陳瑞芳說:肝火、心火、胃火、肺火和腎火,與五臟六腑相應。


【肝火】春季多見,常表現為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口乾口苦、脅肋脹痛、眼痛等。多為實火,虛火相對較少。


【心火】夏季多見,常表現為五心煩熱、舌尖疼痛、心煩氣躁、心慌心悸、睡眠不好、小便黃赤等。


【胃火】實熱者容易表現為消谷善飢(容易餓),口臭,大便臭穢、乾結;虛熱者容易表現為飢不欲食(肚子餓但不想吃),沒胃口。


【肺熱】秋季多見,常表現為咽喉疼痛、口眼乾燥、咳嗽、咳痰。實熱者咳聲重濁,痰黃稠;虛熱者聲低氣怯,痰少或無痰。


【腎火常表現為遺精、夢遺,腰膝酸痛。


比起降火,養陰更重要


許多人一上火,就會跑到涼茶鋪喝涼茶,甚至容易上火的人群會將喝涼茶作為「預防」上火的方式,這是不正確的。


陳瑞芳說,人的身體具有一定的陰陽平衡調節能力,特別是年輕人,身體調節能力好。出現上火了,可以通過多喝水,喝淡鹽水,多吃蔬菜水果等涼性食物,幫助身體降火排毒,讓「邪有出路」。



上火仍舊不退,再考慮藥物幫助。而身體虛弱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調節能力差,一旦上火,最好尋求藥物幫忙。


「不建議所有人一上火就吃藥,也不建議一直不吃藥。」陳瑞芳說,體內的火燒得太久太旺,容易損傷陰液,會出現或加重陰虛。


陰虛者又容易上火,形成惡性循環。很多陰虛體質一直未能改善者,與沒能正確地降火有關。


另外,要提醒的是,有時降火的方式不是一味清熱,更要注重養陰。容易上火的人群,沒上火時不應當吃清熱的食物為預防,為應當注重滋陰葯膳,才能真正達到預防上火的目的。

本文轉自:雲南中醫微信公眾號

版權明:由中醫雜談編輯部編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 審:彭家大小姐

校 編:宋利強 魯海花

編 輯:茶和咖啡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