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效應,讓顧客被催眠的銷售技巧


導讀:一個基督徒去請教神父:神父,請問在禱告的時候,我可以抽煙嗎?神父狠狠的痛斥了這個人:絕對不允許,禱告是非常虔誠的事,怎麼能吸煙呢。另一個基督徒也過來問神父:請問神父,我有個疑問,在吸煙的時候,我可以禱告嗎?神父說:當然可以了孩子,無論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禱告。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在禱告時吸煙所表現的語義是「失」,而在吸煙時禱告所表現出來的語義是「得」。其中,第二基督徒,正是利用了語義效應中的「失與得」,左右了神父的答案。


01 什麼是語義效應

了解語義效應之前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另一個行為經濟學概念「損失規避」。我們都熟悉一個故事,你每天下班路上都給一個乞丐50元錢,乞丐每次都非常高興,很感激你。連續了1個星期後,你把給他的50元錢變成了10元錢。結果就是乞丐很生氣,後果也很嚴重,抓住你問為什麼給他的錢減少了……

這個例子就是典型的「損失規避」效應。「損失規避」是由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是指人們總是強烈的規避損失,一定數額的損失所引起的心裡感受,其強烈的程度相當於兩倍數額的獲益感受。說白了,就是你得到了100元你的快樂感受指數是+1000的話,那麼你失去100元,你的鬱悶指數是-2000。而利用「損失規避」的概念,把一件事情描述成「得」或是「失」,進而改變人的某項選擇或是決定的效應,就是語義效應。那麼在零售行業里,我們如何應用語義效應呢?

02 生活中常見的語義效應應用

你去快餐店吃飯消費30元,結賬時服務員跟你說:「先生,今天有一個立減20元的活動,你要參加一下嗎?如果你參加了,這頓飯只需10元」「哦,什麼活動,如何參加?」「恩,就是你只有充值200元就可以享受了」。如果你經常去這家快餐店,一定抵不住這個誘惑。因為充值了你就賺了20元,而不充值你就失去了了這到手的20元。

上學的時候,我們學校食堂有個「打菜西施」非常受歡迎。原因是首先,她在一幫大爺大媽中間確實是一股清流;第二,就是她的打菜技巧。大爺大媽給你打菜時是生怕你剋扣了國家的糧食,打一勺子菜一段狂抖,總讓你感覺怎麼就打了這麼點。而「打菜西施」卻是先打一小勺,然後再給你填兩下,就會讓你感覺菜量很多。其實,實際的菜量大差不差。但是就是因為一個是「填」讓你感覺到了得,而另一個是「抖」讓你感覺到了失。

想看電影「無問西東」,打開淘票票,立即給我發了一個提示:今日40元續費會員卡,首單兩張電影票購票立減20元,你說我是續費還是不續費?

眾所周知,網上購物時候的運費,商家都已經添加到產品成本當中了,但是「親,包郵哦」還是很管用,如果你網購是自己花運費,你就會感覺很糾結痛苦,嚴重影響你的體驗。

以上這些事例都是「語義效應」的具體應用。除此之外,我們經常見到的還有例如:「最後兩天,清倉大甩賣」,「元旦3天5折銷售」,「購物滿500元就送限量版海賊王Q版人物,僅30套」。這些都是在利用語義效應中的「失」,來刺激來顧客進店購買。

總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特別的討厭「失去」,而期待「得到」。在零售行業如果你能將語義效應運用到純熟,那麼你就可以通過調節顧客的「得與失」,來左右顧客在消費中的決策。不得不承認,語義效應是有效的破解和利用「損失規避」心理的超強武器。

零售行業管理培訓--眾便利,零售從業者技能內參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