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非洲人愛用中醫藥治療愛艾滋病?

中醫藥防治艾滋病的研究開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從一九八七年開始派出中醫專家赴非洲坦尚尼亞進行中醫藥試治艾滋病研究。

HIV/AIDS常見癥狀以乏力、納呆、腹瀉等脾虛癥狀最多見,其次為發熱和咳嗽、自汗等肺衛表虛癥狀,其癥狀分佈遍及上中下三焦,累及五臟六腑和四肢肌膚等。體征以皮疹和黏膜潰瘍、淋巴結腫大為多見,卡波西肉瘤也較為常見。在無癥狀期以氣血兩虛為最多,肝鬱氣滯火旺及痰熱內擾型所佔比例也較多。艾滋病期以脾腎虧虛、濕邪阻滯型最多。

由於艾滋病有很強的傳染性,臨床表現具有癥狀相似的特點,故其病因應屬中醫學「疫毒」範疇,但艾滋病「疫毒」與傳統意義上的「疫毒」在傳播途徑、病因性質等方面迥然不同。從所觀察的艾滋病患者來看,多數患者在較長時期內表現為五臟氣血陰陽虛損,尤其是脾氣虧虛為主要病機的證候。雖然患者在病程的某一階段也可表現為六淫中某些病邪如風寒、風熱、濕熱等所致之證,但既無規律性,也無特異性。此外,雖然艾滋病患者的發病早晚,病情輕重與正氣強弱有一定關係,但其感染「疫毒」與否卻與正氣強弱無關,這與傳統意義上的「疫毒」易感正氣虧虛之人也有不同。艾滋病「疫毒」是通過血液、性接觸、或母嬰傳播侵入人體,以首先損害脾臟,導致脾氣虧虛,進而致五臟氣血陰陽俱虛為主要病機的特殊「疫毒」。

五臟氣血陰陽俱虛,一方面衛外功能不固,易受外邪之侵,而外邪又有風寒暑濕燥火之不同;另一方面,五臟功能受損,則易產生痰飲水濕、氣滯血瘀、化風化火等病機變化。故在艾滋病病變過程中,其病機又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並不能以單一的病機加以概括。一般而論,艾滋病無癥狀期,或其癥狀經治療而緩解或消失后,其病機為五臟氣血陰陽俱虛,尤其是脾肺氣虛,即以正虛為主;當臨床癥狀突出時,其病機多以虛實夾雜或邪實為主,但也有以正虛為主者,如久瀉、久喘、長期發熱等。中國的一些專家們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對河南地區一千多例艾滋病患者進行辨證論治,取得了較好療效。

明確定位,確定目標和範圍是重要條件。艾滋病是一種具有特殊複雜性的傳染病,治療時必須明確中醫藥在治療艾滋病方面有哪些優勢,能解決哪些問題。根據他們臨床分析歸納總結,認為艾滋病的中醫藥治療在於緩解癥狀體征、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發病時間、延長生命。因此,針對艾滋病這個重大傳染性疾病,一定要有明確的定位,明確的治療目標,明確的治療範圍,科學、合理、規範地應用中醫藥。

療效快捷和穩定是中醫藥功能發揮的基本特徵。艾滋病常見的發熱、胸痛、腹瀉、咳喘、乏力、自汗等癥狀和淋巴結腫大、黏膜潰瘍、皰疹等體征往往因為纏綿難愈而使治療非常棘手。他們應用中醫藥辨證施治的方法,選擇傳統經方建中湯、半夏瀉心湯、小青龍湯、以及補中益氣湯、歸脾湯等隨證加減,達到快速緩解病情的目的,常見癥狀體征平均積分改善率在60%以上。

中醫藥治療艾滋病有相對快捷的療效。從他們的臨床觀察資料來看,艾滋病病人在病情改善以後一般很少複發,機會性感染髮生率明顯降低,感冒下降率82.96%,腹瀉下降率64.62%,皰疹下降率78.26%,黏膜潰瘍下降率65.63%。對頻繁出現的各種機會性感染有較好的遏製作用,明顯穩定了病情。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