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手藝和文化:奸商原是尖商 缺斤少兩影響福祿壽

在江西九江市廬山區前進西路的花園畈菜場的秤店,盧東林師傅正在給秤桿鑽刀口。手工製作桿秤的歷史在中國十分悠久,桿秤在中國的傳承里不僅僅是一件器物,還是一種文化。但是近年來在電子秤的衝擊之下,手工桿秤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已經開始變成一種符號的存在。(圖片來自東方IC)

盧東林師傅正在檢查秤桿上的花星。關於花星民間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春秋時期木匠的祖師爺魯班,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的穩定性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於是以此在桿秤上刻制了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統一度量衡便在桿秤上添加了「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於是一斤也就變成了16兩。(圖片來自東方IC)

圖為盧東林師傅正在給秤桿鑽花星。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桿秤為文財神范蠡所制,起因是因為看到一農夫利用槓桿原理在井中取水,即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水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即輕便又省力。後來他根據此理,回家后反覆試驗。(圖片來自東方IC)

Advertisements

他一開始用細直的木杆,一頭拴上吊盤,用以盛裝貨物,一頭系一斧頭作為現在的砣,然後再用木樁支撐在木杆的中間,也就是現在天秤的樣子。經過反覆實驗后發現,吊盤裡裝的東西越多,坨就要移得離支點越遠,這樣才能保持整個木杆平衡。於是他把盤內的貨物多少與斧頭移動的距離記錄多次數據,最後取其比例在木杆上刻出標記。(圖片來自東方IC)

但是,比斧頭輕的東西怎樣秤量呢?於是在一個風清月高的夜裡,范蠡夜觀天象,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南斗七星給他帶來了靈感。於是他便將秤桿上一斤的距離平均分為十三份,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為表現它的公平,范蠡就根據「公平」的象形,給這種工具起了個名字,叫做「秤」。這就是秤最原始的由來。(圖片來自東方IC)

Advertisements

但是這種模型只適合「坐商」,只能立在那裡不能到處搬運,這對於「走商」來說十分不方便,於是范蠡又對此進行了改進,把「秤」縮小,立著的木樁換成了可以提著的麻繩,也就成了現在稱的模樣。(圖片來自東方IC)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那些心術不正的商人,便又開始動起了歪心思,趁不注意便會缺斤少兩。於是他把白木刻黑星的秤桿改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13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以此告誡商人,經商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於是這些奸商賣東西時再也不敢缺斤少兩了。(圖片來自東方IC)

所以就有了「秤上虧心不得好,秤平斗滿是好人」的說法。這裡的斗滿是指古時候商人分為官商和私商,在賣給百姓糧食時常以一斗計數,官商是裝滿一斗並將鬥口刮平,而私商則會把裝平的鬥上再加上一點糧食,形成堆尖的樣子,以示好意。所以以前「無尖不商」是對一個商人的褒獎,而現在卻演變成了「無奸不商」。(圖片來自東方IC)

權衡的說法其實也來源於稱,權是指坨,衡是指桿,表明其公正公平的象徵。隨著現在時代的發展,這門手藝也逐將消失,但是希望其文化象徵能夠依舊流傳下來。(圖片來自東方IC)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