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節與元旦同一天、正月不一定是一月,2319年迎史上最晚春節

春節可以說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外漂泊的人們在這一天儘可能回到家中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新年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祝願。春節在我國有長達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久的精神支柱。

關於春節的來源有很多種版本,其中最被大眾接受的是春節起源於舜禹時期。公元前2000多年的某一天,舜成為天子后,與部落人員一起祭拜天地、祈求風調雨順。從此以後,人們把這一天當作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歲首,後來稱作春節。

時代不同春節的名字也不同,早在先秦時期,春節叫「元日」、「獻歲」等等;在漢朝時期春節叫做「歲旦」、「正日」等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節叫「元辰」、「歲朝」等等;在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時期。春節叫「元旦」、「元」等等;到了清朝時期,叫「元旦」、「元日」;可以看出在古代春節和元旦是同一天。直到辛亥革命的到來,政府倡導新曆,當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將農曆、陽曆區分開來,將西曆1月1日定為元旦,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Advertisements

春節是正月的第一天,然而古代的正月設定時間並不完全一致,正月並不一定是一月。在夏朝時期,春天的開始(孟春)就是正月;在商朝時期,十二月是正月;在秦朝時期和漢朝初期,十月為正月;漢武帝時期的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將之前的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在此基礎上後人將其完善為現在使用的農曆。

據統計春節正月初一,一般處於公曆1月21日與2月21日之間。如果1966年的1月21日是最早的春節,1985年的2月20日是最遲的春節,兩者相差整整一個月。根據曆法計算,如果不進行人為調整農曆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