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舌尖上的情調

明清時期,江南富甲天下,滿漢全席濫觴於揚州,美食大作《隨園食單》誕生於金陵,蘇幫菜、淮揚菜以精細聞名於天下,想來都絕非偶然。江南的飲食文化,源於吃,又絕不僅止於吃。

先讓菜跳一會兒舞

蘇州的觀前商業街,其地位大致相當於古代蘇州城的閶(chāng)門、桃花塢,入夜之後便人潮洶湧,許多人到此約會、購物,順便到老店齊聚的太監弄一品蘇幫名菜。

我對蘇幫菜有著良好印象:清蒸白魚中段,用料簡單,夾一小塊送入口中,能感覺到魚肉本身的鮮美滋味;手剝河蝦仁,哪怕不蘸調料,光是那種爽爽滑滑的感覺便足以打動人心;最妙的是罈子肉,盛在同樣色澤深紅的磁壇當中,肉爛湯濃,肥而不膩,是袁枚在《隨園食單》中盛讚的一道江南菜肴,有它在場,就算余者都烹飪不得當,也會覺得這頓飯吃得有滋有味。

Advertisements

太監弄的松鶴樓、得月樓,都是蘇幫菜的老字號,歷史超過200年。很多人慕名來此一嘗蘇幫菜的代表作品:松鼠桂魚、碧螺蝦仁、響油鱔糊、櫻桃肉⋯⋯當松鼠桂魚端上桌來的時候,我不禁眼前一亮:一朵碩大的金紅色「菊花」盛開在盤子里,「花瓣」密密匝匝,向四面八方迸出;再看又覺得像是一枚巨大的松果,果子已經成熟了,鱗片全部張開——無怪乎有些地方又把這道菜叫做松果魚;再把翹起的魚頭、魚尾連在一起,又像是一隻毛髮豎起的小松鼠,澆上熱醬汁,香味撲鼻,同時伴有輕微的吱吱聲。

江南菜肴除了味道鮮美,刀工精細也是一大特點,蘇幫菜、淮揚菜都是如此。據說這松鼠桂魚做時要先用刀在魚身上切出108瓣菊花,再加上調料腌一會兒,拖上蛋黃糊,接著入鍋油炸,帶有花紋的魚肉立馬豎起來,宛如松鼠受驚,毛髮皆豎。這樣做出來的魚肉外脆里嫩,再澆上酸酸甜甜的糖醋滷汁,十分可口。原來是用鯉魚,後來改用魚刺更少的桂魚。

Advertisements

淮揚菜的清蒸蟹粉獅子頭更是以刀工見長。都說揚州有三把刀,剃頭刀、修腳刀和菜刀,最讓人賞心悅目的還是這菜刀。蛋黃色的湯汁,青白相間的娃娃菜,粉紅色的肉丸子,共同構建出獅子頭的誘人模樣。在這看似不起眼的肉丸子背後,是揚州菜刀的千錘百鍊,紅燒、清蒸各有妙處。位於揚州新汽車站北部、邗(hán)江區政府對面的獅子樓酒店,招牌菜是柚子般大小的獅子頭,澆滿湯汁,置身於綠油油的菜葉之上,鮮艷奪目。面對這道菜,許多人就像看到精美的食品雕刻一樣,首先想到的不是揮動筷子,而是拿起相機,為日後的江南記憶留下一份特殊的念想。

乾隆下江南的三餐

說到江南,總免不了與乾隆皇帝扯上關係,早在清宮戲熱播之前,坊間便有許多傳奇。有一本八卦的書,名為《揚州畫舫錄》,作者李斗,從乾隆二十九年起,先後寫了三十年,書中記載了揚州的園亭奇觀、風土人物,是研究揚州乃至江南文化的一本重要筆記小說。其中,關於乾隆下江南時期的美食記載頗為詳盡。

人們熟知的滿漢全席,最早的記載便是出自《揚州畫舫錄》,這是乾隆下江南時,揚州廚師結合本地與皇家的餐飲特色炮製出來的一組宴席。一般說來,皇帝出巡都會帶有御廚,但是到了揚州這等繁華之地,皇帝便棄御膳不用,考慮地方官員進獻的佳肴了。這從後來定型的滿漢全席菜單上便可看出端倪:在54道「南菜」里,江浙菜便佔了30道。

揚州飲食能夠贏得皇帝的青睞,是有著深厚的經濟背景的。當年揚州鹽商利潤驚人,富不可當。《揚州畫舫錄》記載:「揚州鹽務,競尚奢麗,一婚嫁喪葬,堂室飲食夏季菜肴,衣服輿馬,動輒費數十萬。有某姓者,每食,庖人備席十數類,臨食時,夫婦並坐堂上,侍者抬席置於前菜譜,自茶、面、葷、素等色,凡不食者搖其頤,侍者審色則更易其它類。」

乾隆南巡時,在揚州沿運河設了四個行宮,每個行宮都建有一個茶膳房。因為皇家採購量大,附近甚至形成了專做皇家生意的街道。如行宮之一的天寧寺,從寺口到揚州北門便形成了一條「買賣街」(后更名為豐樂上街),「上買賣街前後寺觀皆為大廚房菜譜,以備六司百官食次。」「後面外圍牛馬圈,設毳(cuì)帳,以應八旗隨從官、禁衛、一門祗應人等,另庖室食次。」

於是,我們在後來成為歷史文檔的《乾隆三十年江南節次膳底檔》、《乾隆四十五年節次膳底檔》、《乾隆四十九年節次膳底檔》等資料上,可以看到一系列揚州菜的名字:燕筍糟肉、肥雞攢絲湯、果子糕、紅煨鰻、爛鴨面、肉片火熏燉白菜、燕筍蔥椒羊肉、燕窩棋盤鴨子、肉片燉麵筋、豆腐乾炒肉絲、燕筍炒肉、鴨絲燉白菜絲、春筍酒燉鴨子、蔥椒鹹淡肉、豆豉炒豆腐、五香雞雲片豆腐、腌菜花春筍燉雞、膾銀絲、春筍膾糟鴨子、蘑菇爆炒雞、炒雞家常雜膾、肥雞大蝦米燉蔥椒豆腐、蒲菜炒肉⋯⋯據統計,檔案上有實可考的揚州本地菜便超過了50道。

這些菜都做得十分精細,如紅煨鰻,便需要「鰻魚用酒、水煨爛,加甜醬代秋油,入鍋收湯煨乾,加茴香、大料起鍋。」「有三病宜戒者:一皮有皺紋,皮便不酥;一肉散碗中,著夾不起;三早下鹽豉夏季菜肴,入口不化。揚州朱分司家制之最精。大抵紅煨者,以干為貴,使滷味收入鰻肉中。」

另一種百年老字號

據說鎮江菜與江蘇其他各地不同,頗有自己的特色。當地的老宴春酒樓,是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字號。我們在一條已被拆了大半的巷子里找到了這家酒樓,古色古香的大門外面,掛著文物保護單位的「免死金牌」。

店裡顧客寥寥,幾個服務員站在櫃檯邊上聊天,回頭看了我們一眼,又回過頭去,繼續未完的話題。我們找位子坐下,過了一兩分鐘有服務員現身,遞過一本只列印著菜名的菜單,推薦了一兩道特色菜,便急欲離開,似乎有頗為重要的事情等著她去做。我們很識趣地快速點完了菜。

這家酒樓至今仍是國營,散發著一股類似食堂飯菜的味道,讓我聯想起作家孔二狗筆下的東北某回民食堂:該食堂至今仍是國營,許多地痞甚至黑社會成員自小吃著食堂的飯菜長大,所以食堂的大爺大媽們並不懼怕他們,相反,遇到他們要在食堂打架的時候,還會訓上幾句。五六分鐘后,菜陸續上齊。比起特色菜來,餚肉、鍋蓋面這些鎮江最為稀疏平常的食品倒做得頗為美味。

來源:中國國家旅遊

運營人員: 靳美晨 MZ01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