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頭穴 治療中風後遺症療效好

作者:張良登 北京中醫藥大學

筆者有幸隨侍張吉教授長期進行臨床實踐,受益匪淺。

張老治療中風後遺症,以針刺患側大腦頭皮運動及感覺區為主,以整體辨證為原則,結合局部與循經辨證進行取穴:頭皮針運動區(即頂顳前斜線)位於頭部側面,頭頂至頭顳部,自前神聰穴起至懸厘穴的連線,將全穴線分為5等分(上1/5主下肢癱瘓、中2/5主上肢癱瘓、下1/5主面癱),張老一般選取上1/5和中2/5兩段運動線區;頭皮針感覺區(即頂顳后斜線)在頭部側面,頭頂至頭顳部,位於運動區之後,與之相距1.5寸,自百會穴起至曲鬢穴的連線,亦將全穴線分為5等分(上1/5主下肢感覺異常、中2/5主上肢感覺異常、下1/5主面部感覺異常),張老一般選取上1/5和中2/5兩段感覺線區。據上運動障礙取運動區,感覺障礙取感覺區,同時患運動及感覺障礙,則取運動及感覺區。具體操作方法:常規消毒,暴露頭皮,分開相應局部頭髮,取0.30×40mm的毫針快速平刺入頭皮下,沿皮下推進至帽狀腱膜下層,當刺手的指下感到不松不緊而有吸針感時,然後用右手快速捻轉2分鐘,捻轉速度為150~250次/分鐘,並用另一手同時循揉頭皮運動及感覺區的周圍經絡區,以促使氣至病所,留針期間行針1~3次,同時讓患者主動運動患肢及主動感知患側軀體,以加強針刺得氣感與臨床療效。體針一般取百會、廉泉、天突及患側肩髃、肩髎、曲池、合谷、環跳、風市、陽陵泉、太溪、崑崙、太沖等。體針各穴行平補平瀉,一般留針30分鐘。針刺一般隔日1次,1個月為1療程,中間休息1周再繼續治療。

Advertisements

張老認為導致中風的主要病因是風、痰、瘀等內生之邪。其病機是肝腎陰虧,水不涵木,肝風妄動;飲食不節,恣食厚味,痰濁內生,上擾清竅;氣機失調,氣滯而血運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日久血瘀,痹阻腦絡。該病起病急、臨床癥狀多樣、病情變化迅速,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為主症。頭皮運動區貫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具有疏經通絡、醒腦開竅、益氣活血、溫經化瘀的功效,主治運動功能障礙病證;頭皮感覺區亦貫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具有調神通絡、理氣養血、驅風祛痰的功效,主治感覺功能障礙病證。兩區結合針刺可迅速提高中風偏癱患者的肢體肌力,改善肌張力,促使患者肢體運動及感覺障礙的康復。結合體針要穴:百會醒腦開竅,助陽行血;廉泉、天突化瘀開竅,清熱豁痰;肩髃、肩髎、曲池、合谷疏通上肢經絡,調氣理血;環跳、風市、陽陵泉、崑崙溫通下肢經絡,疏調經筋,活血化瘀;太溪、太沖補益肝腎,扶正除瘀。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刺治療中風偏癱,在於充分調動了病人的自身神經-免疫-內分泌網路的調節功能,增強了腦細胞的代謝,促進了周身及腦血液的循環。張老的針灸臨床經驗進一步證實了針灸治療的科學性,同時也顯示針灸治療中風偏癱有極大的優越性。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