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學太極、練太極、悟太極、用太極!

「知太極,需求道,學太極,為悟道,運太極,為行道」。

傳統解釋:

太極拳是以道家哲學和《道德經》的理論基礎為指導思想的一種內家拳,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和《十三勢解》是太極拳理的經典著作。《太極拳論》以太極兩儀立說使太極拳因此而定名。太極拳是道家哲學在武術運動的具體實踐,學習太極拳,不但可以「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而健身強身,更可以在習拳中領悟修身處事的高尚情操。運太極就是要將拳理中的太極之道,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為人正直,虛懷若谷,辯證處事,禮謙讓人,無為而治的得道高人。

現代解釋:

要想了解太極拳,就應該知道太極拳的來源,他的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和拳架要領。學習太極拳的過程,就是實踐中理解、體會太極拳原理和規律的過程。通過學習,我們不僅鍛煉了身體,也得到了精神上、思想上的升華,用哲學的思想來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處世,做一個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超人。

Advertisements

「習太極,身欲正,體要松」。

傳統解釋:

太極拳前身稱綿拳,就是看起來很柔軟的拳法,實質是柔中寓剛,柔極至剛,以柔化剛,以柔克剛的拳術或藝術。要練得柔極至剛,必先立身中正,要使身軀不偏不倚,不前傾後仰,方能穩定重心,穩定重心才能有效的去掉身上的僵勁拙勁,使身體放鬆,氣血運暢,最終達到大松大軟,柔極至剛的功力。

現代解釋:

身正體松是正確的拳架基礎,也是運動美的展示,符合運動力學和萬有引力科學理論,使習拳的人,自身的體重合力儘可能的全部傳導於地面,這樣可以減少在習拳中為維持身體平衡所做的無用功。只有肌肉不緊張,才會有利於身體在動態中保持平衡力和靈活性,還可以避免因拳架不準確所造成的韌帶和骨骼創傷。

「心宜靜,意在先」。

Advertisements

傳統解釋: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體操,心為意帥,心靜意守;意為氣帥,以意導氣,意到氣到,氣機暢通。拳家認為,心煩則意亂,意亂則氣散,氣不能聚便不能養,意不能守則氣不能運,所以靜心守意,是行拳正架的先決條件。我獨知人而人不知我,這是太極推手獨有的高超聽勁,就是源於心靜意先。

現代解釋:

心就是大腦,又稱心思,是思想,心靜可以消除大腦皮層的緊張,減輕運動時的心理壓力,保持清醒的頭腦。意是意識(中樞神經系統),是對思考的認識,指導你的行動方向。心和意都是大腦的思維活動,是一個先後順序的思維活動,兩者不能分開,更不能矛盾,所以叫一心一意,思想意識集中了,意識才能準確的指導和協調肢體的運動。才能練好太極拳,心猿意馬,心神不定又怎麼能打好拳呢。

「氣順暢,勁乃蓄,力到點,勢無敵」。

傳統解釋:

太極打人,用氣用勁不用力,這個氣就是太極人練的先天之氣,先天之氣運行於經絡之中,神氣鼓盪,節節貫串,匯聚成勁,纏絲翻絞,如氣球滾動,洶湧澎拜,勢不可擋,所向披靡。這個點就是與對手接觸之點,是可以球面無限放大的點,不是物理力學的直線矢量的力,粘隨化打,隨心所欲,令對手無所適從,防不勝防而敗。

現代解釋:

呼吸順暢了,體態便能放鬆,體能正常發揮,筋肉伸縮自如,可以隨心所欲的多方向的發力,使對方防不勝防。如果死憋力氣,不但會導致血壓升高,神昏眼花而手腳出錯,而且還容易產生岔氣挫傷,這樣的狀態又怎麼能夠凝聚全身的力氣和對方拼搏呢。

「初學習,先學架,架以正,可吐納」。

傳統解釋:

初學太極不可求快,先把動作學會,掌握要領,不要急於調息採氣,只要架子打正了,大松大軟,呼吸自然會與拳架呼應,功到自然成。拳家功夫的3階段,「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化虛」,首先是要把拳架練正了,這是基礎中的基礎,拳架練正了才可以由練熟到練精,最後進入練氣化神階段,初學者特別要注意,欲速則不達。

現代解釋:

學拳架和呼吸配合是學習太極拳的兩個階段,要一步一步來,從不會到會,從會到熟練,熟練了以後,精神和身體全部放鬆了,呼吸也會隨拳架的運動量和拳架的變化而自然調整,直到完全適應和配合,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升華的必然過程。

「十三勢,最基本,守三合,養三寶」。

傳統解釋:

《十三勢行功心解》是太極大師武禹襄所著,是太極者學習拳法的基本常識和基本綱領,尤其是心、手、眼、身、步法的協調要領。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立身中正,曲中求直,力由脊發,步隨身換,陰陽互動等太極拳的基本功法。太極拳的外三合是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 「內三合」為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既是上下相隨,也是內外相合,才能練出太極的整勁,是太極拳內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動而無有不動,一靜兒無有不靜,形意六合是在動態中協調的六合。

現代解釋:

十三勢介紹的是心理和身體要內外協調,整體配合,才能有效發力。尤其是外三合,要求手足、肘膝、肩胯的上下近乎垂直的對應,以保持拳架不散。符合力學中合力原理,有利於穩住重心,保持人體的平衡。通過精神的調理,有利於體力是正常發揮。

「欲松極,腳底松,欲氣滿,丹田沉」。

傳統解釋:

拳家俗語「練拳先練腳,腳松一身松」。松腳可從上而下,也可自下而上的放鬆,關鍵是求全身松凈,特別是要「塌腰松胯」,腰胯松沉方能上下通達,腳底才會真松,才會生根。真松之腳,雙輕有彈性,或能行如貓步,或能接地反彈而克敵;周身松凈則周身靈活,五弓倶滿有綳勁,腰如車軸,腰胯行拳,粘化拿發,隨心所欲。丹田在小腹部,是精氣神之府,氣沉丹田是煉精化氣,積累內氣,形成內勁的元府,丹田氣足,周流全身,方能鬆柔沉靜,節節貫串,周身一家,達到健身強身的鍛煉效果。

現代解釋:

一個人能夠鍛煉到從頭到腳全部鬆軟,肌肉放鬆,肢體放鬆,人就不容易疲勞。呼吸平和,可使血液循環正常,就不會產生高血壓之類的疾病,放鬆是消除疲勞的積極手段。人體的重心點是在人體的小腹部,小腹部是一個圓形腔體,對調整和穩定人體重心起著關鍵的作用,人體的任何運動,如同圍繞這個重心點在轉動;小腹部的沉穩就是人體的沉穩,是保持練拳擊技的萬向軸。呼吸有意識的下移,有利於人體重心的下移,行拳得以穩健,同時也有利於擴大肺活量,打拳擊技就不容易疲勞。

「天天練,時揣摩,忘我時,功以成」。

傳統解釋:

太極宗師王宗岳《太極拳論》指出:太極拳當「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太極拳是內家功夫拳,不是太極操,要勤學苦練,持之以恆,才能功夫不負有心人。太極拳的學問是抽象的學問,就要時時揣摩,刻苦專研,才能明其拳理,得其精髓,少走彎路,練出真功夫。練到無拳無架無爭無我時的神明,你也成了得道高人了,這也是老子的「有無相生,無為而治」的真諦。

現代解釋:

太極拳和任何一種武術運動一樣,都有一個從不會到會,從會到熟練到精鍊的實踐過程,最終隨心所欲的境界。除了要天長日久,持之以恆的刻苦鍛煉之外,還要善於學習太極拳的理論知識,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才能成長為一個武藝高強的武術家。

「藝無涯,要謙虛,謙則進,驕則退,太極者,正道也」。

傳統解釋:

太極拳還是一門藝術,一門修心養身的藝術。拳藝無涯,高手之外還有高手,是永無止境的,學太極不與人爭,謙虛做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學太極是為學拳明理,內外兼修,養身修德,尊師重道,這才是學習太極拳的正道。

現代解釋:

太極拳是一門武術,武藝的高超是沒有頂峰的,要永遠保持謙虛好學的精神,才會不斷進步,驕傲就會影響你的拳術提高,學習太極拳的人,應該懂得這個科學的道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