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對於訓練和手法的重要性:一位膝關節疼痛患者的3次評估

「評估」二字,說來簡單,鑽研起來卻有無窮的玄機。

第一次評估

一個下午,來了個患者,主訴自己的左腿的膝關節有不舒服,然後他指著自己的小腿外側,大概是近段腓骨頭的位置。然後我問他做什麼動作會加劇疼痛嗎,他坐在康復床上,把左腿搭在右腿上,做了個蹺二郎腿的姿勢,表示這樣會很不舒服。

在場有我的幾個同事,他們對於這個患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不大,因為他蹺二郎腿,疼痛點不在腰或者臀而是在膝關節附近,在我看來應該是膝節段與附近節段的內旋和外旋筋膜運動序列的問題

我沒有做更多評估,直接觸診患者疼痛階段附近的筋膜肌肉向量協調中心,發現了不少緻密化的點,簡單在心裡做了個計劃。在獲得患者同意后,我上手法通過松解這些緻密化的協調中心,解鎖了患者下肢整個內旋和外旋筋膜肌肉運動序列的張力。

Advertisements

詢問后,患者表示馬上輕鬆了許多。但是我讓他下地行走了一段時間后,再讓他做相同的動作,沒想到還是沒有完全解決疼痛。

本來按照的治療原則,他的疼痛有減輕,說明治療方向是對的,需要等待四十八小后,所有被我用手法治療過的協調中心恢復后,才能進行下一次的評估與治療,但是這次很多擅長不同康復技術的同事都在場,他們也想再繼續評估治療這個患者。徵得患者同意后,我的同事開始對患者進行評估。

第二次評估

我的同事沒有再讓他做會加劇疼痛的動作,而是測試患者的髖屈,髖伸,髖外展和外旋的活動度,然後發現患者的髖屈和髖伸都有活動度不足,而且患側很明顯比健側差很多。

我心中估計這個患者的問題確實也沒有那麼簡單,他的疼痛肯定不只是內旋和外旋這一個運動解剖平面的問題。因為他蹺二郎腿這個動作,我之前只看重他的股骨外旋把左腿搭在右腿的這個動作上,而忽略了他先抬起左腿做髖屈的這個動作,其實還不止髖屈,為了更好地完成蹺二郎腿,他一定還會做一定的髖外展。

Advertisements

同事繼續給他評估,不得不說,我的同事研究學習方向主要是肌肉功能解剖,他的評估精細又全面,不一會兒的功夫,就發現了不少問題。沒想到他還是對我之前做的治療很感興趣,然後他告訴他認為的患者的肌肉張力失衡的部位,與我心中所想的大致吻合,於是讓我繼續給患者治療。

由於之前做了內旋外旋運動序列的筋膜肌肉向量協調中心的治療,也確實有減輕癥狀,這次我同事認為他髖屈髖伸活動度不足,我也認為他是向前向後運動序列的筋膜鏈出現問題,所以在觸診相應的協調中心后,我做了第二次治療。

這次做完后,由於釋放了向前向後運動筋膜鏈的張力,他的活動度獲得了很好的改善,再做之前疼痛的動作后,也有了進一步的改善。

由於患者的疼痛已經發生很長一段時間了,我使用的筋膜治療技術也讓他們很好奇,所以在患者感受到了很明顯的疼痛減輕后,他們讓患者多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與變化。沒想到的是,患者再次評估時,又有了些微的疼痛。

大家都感覺到這個患者的問題已經差不多到了手法能夠處理的極限了,於是我們制定康復訓練計劃。

第三次評估及康復訓練

在使用筋膜手法幫助患者除了他各個方向運動筋膜鏈的問題后,他再次做之前會激惹疼痛的動作,發現還是會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疼痛。根據關節相互依存理論,這時膝關節疼痛可能是與髖關節的靈活性不足有關。

我們帶患者開始做康復訓練,具體如下:

單膝跪地,半蹲腿的小腿垂直於地面,跪地腿的大腿需要垂直於地面,軀幹需要完全挺直。

這個訓練的目的是使患者找到單膝跪地姿勢的中立位。

我們讓他單膝跪地站穩后,語言引導他繼續保持軀幹挺直,然後可以把手張開保持平衡,嘗試把半蹲的那條腿全腳掌離開地面並且保持一秒鐘以上。

他花了很長時間去尋找平衡,好不容易才合格地將前腳腳掌抬離地面保持一秒鐘。

接著,讓他拿著一根支撐長棍,讓他練習有支撐的單腿硬拉,這個動作也是為了增強他的胯關節穩定性。果然,在他做這個動作時,我們發現了很明顯的問題。

硬拉在健美訓練中是為了增強人體的后錶鏈力量,但是我們把這個動作改成徒手和單腿,目的是為了增強人體髖關節伸展的動作意識和在不平衡情況下的穩定性。

這個患者哪怕拿著支撐長棍,他依然表現出來極度的不穩定性,全身都在搖擺,不敢貿然做這個動作。過了一會兒,他慢慢掌握了平衡,開始按照語言引導和我們示範的動作開始做單腿硬拉。

我們發現,他基本不會做髖屈和髖伸的動作,為了使身體完成看似硬拉的向下動作,他使用的是膝關節的屈伸。在我們看來,他身體很大的壓力在這種運動模式下,全部聚集在膝關節。難怪他的膝關節會在三個平面的運動下都有疼痛產生。

於是我們該讓他做墊上側支撐的動作,在他穩定並且身體各關節調整成共軸位后,開始讓他做髖關節的外展。訓練完后,讓他仰卧練習臀橋。最後再激活並訓練了他的腹橫肌。

當他再次做之前會疼痛的動作,從他驚訝的眼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疼痛多半是完全消失了。再次詢問他,確認之前的疼痛不再出現了。

這便是從運動模式的方向上去尋找問題,並且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來完成康復的過程。根據關節區域靈活穩定互相依存理論,任何一個靈活關節失去靈活性,附近的一個穩定關節則會代償靈活關節的靈活性,代償就會出現疼痛。所以這個患者很明顯是因為髖關節附近肌肉控制能力太差,而髖關節本是靈活關節,它失去靈活性之後,膝關節本是穩定關節,則會代償出現疼痛。

在我們用手法改善身體肌骨疼痛時,我們的評估往往是做什麼動作會激惹疼痛,擅長肌肉功能解剖的會從一塊塊肌肉上去篩選,擅長整脊手法的會從骨骼關節上去尋找,我們研究筋膜操作的便會從筋膜運動序列上去評估。這些方式在很多年來給大量患者解決了不少問題,也改善了許多人長期的疼痛。

但是我們永遠不可以忽視出現問題之後的人體是怎樣運動與生活的,因為這才是他問題的根源。好的康復師如同對弈的棋師一般,普通人能看到三步之內,大師卻能望向十步開外。我們必須望得更遠,看得才能更細緻入微,才能真正給患者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