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曾子就沒有孔子文化的傳承?

一、曾子名參,生於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時年孔子47歲。曾子17歲奉父命去楚國跟隨孔子。曾子在孔子的眾弟子中,除子賤比孔子小49歲,子張比孔子小48歲外,就是曾子最小,他在師父和眾師兄弟面前深藏不露,守口如瓶,事事小心,做事謹慎,表面給人們一種魯鈍的感覺,孔子說:「參也魯」。正因為曾子表面的魯鈍,才體現出他的大智慧,道家的「大智若愚」和「大器晚成」這兩句銘言,只有在曾子身上,才得到真正的證實。

二、顏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聰慧過人,在理解老師的「克己復禮」上有他獨特的見解。用現在的說法,他當時在孔子的眾弟子當中,就是一個班長和助教,但顏子早慧非早福。他三十一歲時就英年早逝,他比孔子還早逝兩年。對於顏子來說,在傳承孔子文化上他是有心無力的。

Advertisements

三、孔子的兒子孔鯉也是英年早逝。孔子73歲逝世時,他的孫子(孔伋)子思剛滿5歲,孔子臨終託孤把子思託付給曾子,子思是曾子親手帶大的,並把畢生的學識全部傳授給子思,使子思成為後來的述聖。有人說亞聖孟子是子思的弟子,這是不對的,實際上是子思的再傳弟子。所以說在孔子的弟子三千,賢人七十當中,只有曾子才是孔子的正宗衣缽傳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73歲

顏子: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81年 31歲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 71歲

子思: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 82歲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84歲

子思逝世后30年孟子才出生,有人說孟子是子思的弟子是完全錯誤的。孟子是子思的弟子的弟子,也就是說他是子思的再傳弟子。

Advertisements

四、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曾子和孔子的其他弟子共同為孔子守孝三年,在守孝期間,以曾子為首,夥同其師兄弟回憶當初老師的言論加以記錄整理,最後將書名定為《論語》。也就是說《論語》是孔子逝世后,以曾子為首,和孔子的其他弟子共同編撰的,沒有曾子,就沒有《論語》。

五、自春秋戰國到西漢末年,從我們的一世祖參公到十五世祖據公,我們曾氏家族無一白丁,上祖咱不說,五世祖㝵公平海侯,六世祖羨徐州刺史,七世祖遐公揚州刺史,八世祖煒公漢尚書令,九世祖樂公山陰縣令,十世祖凂公上谷太尉,十一世祖旃公都鄉侯,旋任冀州太守,十二世祖嘉公任安縣主簿,十三世祖寶公武威太守,車騎侍郎,十三世祖頊公車騎侍郎,從扶風,十四世祖琰公提舉副使,十四世祖玉公冀州刺史,十四世祖昌公(吾支)漢文學博士,遷居青州,為青州房。十五世祖據公關內侯,因恥事新莽,於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攜族人兩千餘人渡江南遷,而嘉祥曾氏除跟隨據公南遷之外的人,留在嘉祥沒走的基本被王莽斬盡殺絕,整個武城曾氏從此消失,曾氏廟祠林墓廢虛。直到嘉靖14年乙未(公元1535年)曾質粹應詔徙山東兗州府嘉祥縣,以布衣奉祭宗聖祠墓,才結束一千五百二十五年宗聖廟祠林墓無煙火傳承祭祀的歷史。而吾支十四世祖昌公因避王莽之亂,逃到臨朐烏鴉寨(后改為曾家寨)將我們延續下來(王莽在位15年)。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隋,由於政局不穩,曾子之事無人過問。

六、唐朝289年的期間內,其帝王對曾子的褒獎褒贈:

(1)唐高宗李治於乾封三年戊辰夏四月乙卯日公元668年(后改為總章元年),高宗贈曾子為太子少保,此為對曾參贈官之始。

(2)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贈曾參太子少保,配享孔廟,以昭優隆,此為曾參配享之始。

(3)開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唐玄宗李隆基定曾參位次,詔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為塑像,坐於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令禮部尚書蘇頲撰《曾子贊》。

(4)開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贈曾參為郕伯,此為曾參贈爵之始。

七、宋朝,北宋167年,南宋152年,皇帝對曾子的褒贈:

(1)宋真宗趙恆於大中祥符二年乙酉(公元1009年),贈曾子為瑕丘侯。

(2)宋徽宗趙佶因犯孔子諱,於政和元年辛卯(公元1111年),改瑕丘候為武城侯。兩年後又把曾子列為十哲。

(3)咸淳三年丁卯(公元1267年),升曾子為郕國公,配享先聖,居正之西面朝東。至此顏、曾、思、孟四配始定。

(4)曾子的《大學》,子思的《中庸》本不在「四書」之內。二書原載《禮記》。是朱熹(1130——1200,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卒於宋寧宗慶元六年庚申,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個皇帝,經建炎、紹興、隆興、乾道、淳熙、慶元七個年號)。將《禮記》的第31篇《中庸》和第42篇《大學》分別抽出,與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並列為「四子書」,后稱「四書」。科舉命題都從「四書五經」中命題。

八、元朝共計97年

宗聖公的正名來歷就是元文宗於天歷三年庚午(1330年)加封的,後人皆尊稱曾子為宗聖公。

九、明朝共276年

(1)、明太祖朱元璋自洪武十五年壬戌(1382年),詔定科舉各級考試,由原仿宋的四書五經命題,必須用古人的思想行文,並且只能根據幾家指定的註疏發揮,決對不許有自己的見解。格式排偶,叫做制義。這制度是朱元璋和劉基制定的,就是「八股文」。也叫「四書文」。命題專取四書中某一句話,如《明史,選舉志》二中云:「初設科舉時,初場試經義二道,四書義一道。二場試論一道。三場策一道。后頒科舉定式:初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從而奠定了八股文。當時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舉業,四書文,八比文,統稱八股文。八股文統治中國科舉制度自洪武十五年壬戌(1382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徹底廢除,橫跨兩個朝代,歷時五百二十四年,可見儒家文化在封建帝王中的地位。

(2)明世宗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改封郕國宗聖公為宗聖曾子。

(3)明世宗嘉靖二十年癸巳(1533年)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顧鼎臣有感於曾子傳道之功優於顏子,而孟子私淑於曾子,子思。今顏孟子孫皆世襲翰博士,而曾子之後獨不沾一命之榮,覺得不太公平,便奏請皇帝,詔准弘治(明世宗朱佑樘1488戊申———1505乙丑)顏孟二氏事例,訪求曾氏嫡系子孫相應者一人,授以翰林院五經博士,世世相襲承,俾守曾子祠墓,以主祀事。於是世宗下詔,命各省撫按訪求曾子嫡系後裔,於嘉靖十四年乙未(公元1535)年,江西撫按督同提學副使徐皆查得曾子五十九代孫曾質粹,保勘起送禮部,詔徙山東兗州府嘉祥縣,以布衣奉祀宗聖祠墓。於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年)三月二十八日正綬翰林院五經博士,世世承襲,如顏孟二事例。建立廟墓,並封贈祭田。從顧鼎臣奏呈到曾質粹正綬,整整七年時間。

這裡我插一個關於顧鼎臣的小曲:顧鼎臣是蘇州人,少資聰慧,蘇州有一個很有名的地方叫桃花塢。有一次私塾先生跟他閑聊時,說:「鼎臣,我給你一個對,你對對看:花塢春晴,鳥韻套成無孔笛」。顧鼎臣立即就對:「樹庭暮日,蟬聲彈出不弦琴」。塾師聞言,喜不自禁。忙將此事告知其父,並說此孩將來必成大器。其父將信將疑,有一天晚上其父親考,事實到底如何,出聯曰:「柳淺鶯梭,織就江南三月景」。顧鼎臣應對曰:「雲箋雁字,傳來塞北九秋書」。其父喜出望外。

(4)明熹宗天啟四年甲子(1624年),費縣人王雅量無事生非,編造歷史,編撰《曾子費人考》來顛倒歷史,為己爭榮,其書成時已是曾質粹正綬翰林院五經博士后的86年了。王雅量還沒出生,曾質粹已正綬翰博了,難道說他的前朝先哲們的學識不如他?可見王雅量愚野到何種程度,他為己爭榮,不惜撕破臉面顛覆歷朝先賢。

十、清朝267年

(1)康熙帝於二十八年閏二月十六日(1689年己巳)頒發聖祖仁皇帝御治宗聖贊文。

(2)雍正三年乙巳(1725年)八月初五頒發世宗憲皇帝御書贈宗聖廟「道傳一貫」匾額,同日又贈御書六十六代尚溶「省身念祖」匾額。

(3)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二月十五日,高宗純皇帝諭敕祭贊。

十一、民國時期沒有大型封舉,只是沿用清例,每年二、八月上丁日祭祀曾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