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功效有很多,尤其是止咳化痰哦!

半夏,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6~23厘米,在葉柄下部內側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2~3年後,葉為3小葉的複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8厘米,寬3~4厘米,兩側的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長6~7厘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圓筒形,雌花著生於雄花的下部,綠色,兩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通常長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漿果卵狀橢圓形,綠色,長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夏、秋二季採挖,洗凈,除去外皮和鬚根,晒乾。東北、華北以及長江流域諸地均有分佈。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用於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

Advertisements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1、用於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葯,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用於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有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於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Advertisements

3、用於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可用以治療痰濕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朴、紫蘇等同用。

4、用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癥候,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癥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葯;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蔘、白蜜同用。

半夏的種類

1、生半夏:為原藥材經揀凈雜質,篩盡灰屑入葯的生用飲片,悶潤后切片晾乾入葯者,稱半夏片。半夏生用辛烈毒甚,不宜內服,故處方中單寫半夏者,都指的是經過炮製后的各種制半夏而言,如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等。若需用生半夏入葯時,應特別註明。生半夏多供外用,舊時大多研末吹鼻,引涎以治暈厥、小兒驚風或喉痹腫痛;近來多外敷以消癰腫、除癭瘤、療癬癢等。

2、法半夏:又稱法夏、黃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為生半夏用白礬、甘草、石灰加工炮製后入葯者。毒性低,化痰作用強。法半夏燥性較和緩,除可燥濕化痰外,尚有調脾和胃之功效,常用於脾虛濕困、痰飲內停之證。

3、清半夏:又稱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為生半夏用白礬加工炮製后入葯者。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強,宜用於體弱多痰、寒濕較輕者。

4、姜半夏:又稱姜夏、姜夏片。為生半夏經水浸泡,漂至口嘗僅有麻辣味,與鮮姜、白礬同煮至透,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悶潤后切片晾乾入葯。姜半夏毒性已減,性偏溫燥,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適用於脾虛痰涎涌盛作嘔或寒痰咳逆者。

5、仙半夏:又名仙露半夏。為生半夏用甘草、五味子、青陳皮、枳殼、枳實、川芎、沉香等14味中藥煎汁浸泡,待葯汁吸干,再烘乾入葯者。仙半夏毒性降低,理氣化痰作用增強。

6、青鹽半夏:又稱鹽半夏。為清半夏用青鹽水浸拌,晒乾入葯者。青鹽半夏毒性降低,清熱化痰作用增強。多用於治療瘰癧痰核、梅核氣等病症,可收消痰散結之功效。

7、竹瀝半夏:為清半夏用鮮竹瀝淋灑拌勻,待竹瀝被吸盡,晒乾入葯者。竹瀝半夏清熱化痰止咳作用增強。宜用於胃熱嘔吐,或肺熱咳痰、黃稠而黏,或痰熱內閉、中風不語等證。

8、蘇半夏:又稱蘇夏。為清半夏再經加生薑、朴硝、甘草、皂角在水中浸泡取出,再用甘草、青鹽、党參、川貝等進一步加工,晾乾入葯。蘇半夏降氣化痰平喘作用增強,適用於脾胃不和,夜卧不安,或小兒食滯痰阻、咳喘嘔逆。

姜半夏和法半夏有什麼區別

半夏經過不同方法的炮製后所得中藥飲片的功效各有側重。姜半夏偏於降逆止嘔;法半夏善和胃燥濕。半夏入葯應根據不同的病症特點,合理選用相應的炮製品,以保證其臨床應用的安全、有效。半夏炮製品根據炮製的工藝不同,其成品在性狀上也略有不同。

法半夏,又稱法夏、黃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為生半夏用白礬、甘草、石灰加工炮製后入葯者。毒性低,化痰作用強。法半夏燥性較和緩,除可燥濕化痰外,尚有調脾和胃之功,常用於脾虛濕困、痰飲內停之證,取其清痰化飲、理脾和胃之效。

姜半夏,又稱姜夏、姜夏片。為生半夏經水浸泡,漂至口嘗僅有麻辣味,與鮮姜、白礬同煮至透,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悶潤后切片晾乾入葯。姜半夏毒性已減,性偏溫燥,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適用於脾虛痰涎涌盛作嘔或寒痰咳逆者。

所以,法半夏偏於燥濕化痰,偏於化肺上的痰。而姜半夏偏重於止嘔的作用,解毒,多用於化脾胃之痰。

半夏的副作用

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在一般臨床劑量範圍內,半夏配伍川烏、草烏或附子不會出現毒性增強或療效降低,但臨床應用時還需慎重,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半夏具有神經毒性,其水溶性成分加入乙酸鉛后沉澱的物質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骼肌痙攣和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質;濾液中則含有使蛙產生中樞性及箭毒樣骨骼肌鬆弛的物質。

生半夏誤服微量即可中毒,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藥管理,臨床需炮製后使用。此外,半夏還有對局部黏膜強烈刺激性、腎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

半夏的禁忌

不宜於烏頭類藥材同用。其性溫燥,陰虛燥咳,血證,熱痰,燥痰應慎用。

半夏的主要成份:

氨基酸和以鈣、鐵、鋁、鎂、錳、鉈、磷等為主的無機元素。另含多糖,直鏈澱粉,半夏蛋白(系一種植物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製劑。

半夏的用法

生葯入煎前,生南星可切作如龍眼核狀之大,生半夏之顆粒較小可不必切,但最大者亦可切作二開。滴水珠之顆粒雖不甚大,但其質頗艱,其皮頗厚,煎之不易出汁,故仍須切開,大者四開,小者二開。

三葯皆不可搗成粉末,若以粉末煎之,則其藥液易成糊羹之狀,不易服用。以此飲時藥液要去其沉澱,服其清液。若吃到多量之沉澱物,容易感到有點麻口。

用生葯一市兩、飲時湯液量約五市兩,用生葯二市兩、飲時湯液量約八市兩。

最好葯一采來洗凈泥土,即行切片或切塊。這樣一便於晒乾,二易於煎之出汁,三大大減少沉澱。

半夏的用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