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療法:調節情緒與 止痛

新加坡中央醫院音樂治療師劉英英接受《活得好》訪問時解析,在音樂治療中,音樂就像是一道橋樑,在治療師和患者之間建立起「治療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從而幫助改善患者的功能需求,如言語和運動障礙(motor impairment,包括進行日常生活,包括穿衣、梳頭、洗澡等)以及社會心理需求。

接受音樂治療的包括帕金森病患者、中風患者、腦損傷者,和進行認知康復計劃(cognitive rehabilitation)的失智症病患。

劉英英進一步解析音樂治療療法和效果:

1)行走困難的患者:

初步評估時,治療師會以一首歌或彈奏模式(strumming pattern)對應病患走路的速度,然後通過更改韻律,逐漸改變患者的走路速度。

Advertisements

為確保安全,進行音樂療法時,都有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在場。

2)有言語障礙的患者:

多數患者患有失語症(expressive aphasia),也就是無法流利說話。

對此,音樂治療師使用旋律語調療法(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教導病患唱出句子,讓沒受傷的右腦幫助恢復左腦的語言能力。

3)改善社會心理障礙(包括調解情緒、處理焦慮、控制疼痛):

通過寫歌、玩樂器等進行治療,讓患者抒發情感,面對自己的目前狀況。

針對管理疼痛和處理焦慮,其治療方式和行走困難的患者類似,即是把疼痛或焦慮指數和特定歌曲對應,利用歌曲把疼痛降至可接受的程度,並在治療的過程中,讓患者意識和了解如何應付本身的情況。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