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核心溫度比太陽溫度高得多,為何是固態的?

長期以來,地球核心為何會是固態的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懸而未決的謎團。地球的核心分為內外兩層,其中外地核是呈現熔融狀態的滾燙的金屬,而內地核卻是始終保持著某種固態形式。

按理說,越深入地心,溫度就會越高,為何內地核會以固態形式出現呢?

現代地球的地核據說是在42億年前一顆與火星大小相當的行星撞入地球形成的,而地核流淌的液態金屬則主要由液態鐵以及液態鎳構成。整個地核質量甚至比月球還重,在那裡,所承受的壓力是地表的350萬倍,溫度達到了驚人的6000℃,比太陽表面溫度還要高出幾百攝氏度。如此極端的環境下,粒子會獲得極高的能量,從而更加容易擴散,因此,晶體鐵在高溫下會轉化成液態鐵。

不過在內地核中,由於其幾乎處於地球的引力中心,因此即便是擴散下的液態鐵原子也只會再「滑落」回去,重新回歸原來的「隊列」。整個原子再循環的過程被科學家稱為「洗牌」,這也是內地核在如此極端環境下維持固體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瑞典科學家在使用了超級計算機進行模擬后發表了一篇用來解釋此現象的論文,文中稱,在地核中,極端的環境使原子運動處於一個極端高振幅的狀態,所有原子都不再屬於同一個平面,不過原子滑動就像是再洗撲克牌,即便是每張牌順序都變了,位置也變了,洗好的撲克牌還是撲克牌,同理,地球內核因此能夠保持立方晶體結構。

「洗牌效應」使能量更廣泛地擴散於各原子之間,這又增加了熵的分佈,使得地核的晶體結構更加穩定。

這種擴散模型也能夠解釋為何地核是各向異性的,也就是說,為何地核中的紋理都是相同的方向,而不是隨意與混亂的圖案。

目前,科學家們對於地心的研究仍在繼續,他們旨在通過了解地球的內部,來預測地球的未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