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亮點|老子的「柔弱」哲學

【編者按】本期繼續推出第一部分人生智慧中的《老子的「柔弱」哲學》。

《老子》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一般認為,它是春秋時期一位名叫老聃的隱者所作的。《老子》雖然簡短,但它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卻很大,它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一、強調自然無為

老子說:「道法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並非指外在的自然物,而指一種自然而然、順應世界的態度。「無為」作為老子哲學的重要概念,是對「自然」的保護。沒有「無為」,也就沒有「自然」。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意思不是說什麼都不做,消極等待事情的成功,而是說人的一切事業應該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去做,不能強行改變自然的節奏。老子反對「人為」,並不是否定人的積極創造,而是反對破壞自然節奏盲目的亂為。老子所提倡的創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創造。

二、上善若水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具有最高的善。老子以水來作比喻,突出他 「不爭」的哲學思想,與惡意爭鬥的叢林法則相區別。老子說:「水善萬物而不爭。」水的最高的德行就是「不爭」。在老子看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情受慾望驅動,好高而惡下,而水卻永遠往下流淌。水是生命之源,可以滋潤萬物,給大地帶來了生命,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卻不計較自己的得失。水在最低、最平、最靜之處,包容天下一切,映照萬物。水選擇了一條和利欲熏心的人完全不同的道路。

老子的哲學當然不是弱者的哲學,他的哲學充滿了力量感。老子認為,水在柔弱寧靜中積聚了強大的力量,可以衝破世界上的一切障礙。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是柔弱勝剛強的典型。水因為不爭,不為利慾所驅動,所以能無往而不勝。

老子並不是一個喜歡失敗的人,但他認為,要使自己變得強盛,不是靠恃強凌弱,而是要從弱處做起,像水那樣,在低處凝聚力量。放棄逞強的慾望,是獲得強盛的根本途徑。

在老子看來,柔弱不僅是獲得強盛之道,也是保全生命之道,柔弱是生命的象徵。他打了一個比方:人活著的時候,他的肌體是柔弱的,到了死的時候,肌體就變僵硬了;植物也是這樣,有生命的植物,綠葉搖曳,花朵綽約,等到它枯萎,就會顯得枯硬。老子用這樣的比喻說明,堅守柔弱之道,其實就是保全生命。人類能夠奉行「柔弱」之道,正是避免爭鬥的最好方式。

(文中圖片來源於《中國文化亮點通俗讀本》)

運營人員: 馮玉鵬 MZ014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