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棗縮果病、棗鏽病、棗炭疽病的癥狀,以及防治方法

棗縮果病 是一種細菌性病害,又稱黑腐病、鐵皮病,俗稱干腰、黑腰、束腰病等。棗果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佈,發生日趨嚴重,病果率10%~50%,嚴重年份達90%以上,甚至絕收。病果失去食用價值。

棗果在白熟期開始出現癥狀。初期在果實中部至肩部出現水浸狀黃褐色不規則病斑,果面病斑提前出現紅色,無光澤;病斑不斷擴大,向果肉深處發展。果肉病斑區出現由外向內的褐色斑,組織脫水、壞死,黃褐色果肉有苦味,病斑外果皮收縮;後期外果皮呈暗紅色,整果無光澤,果肉由淡綠色轉赤黃色,果實大量脫水,一側出現縱向收縮紋,果柄也變為褐色或黑褐色。比健果提早脫落。果實瘦小,失水皺縮萎蔫,果肉色黃,鬆軟呈海綿狀壞死,發苦。

治療方法:

Advertisements

1.農業防治 在秋冬季節清理落葉、落果、落吊,早春刮樹皮,集中燒毀;合理冬剪,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防止冠內鬱閉。

 2.藥劑防治 花期和幼果期噴洒0.3%硼砂或硼酸。萌芽前噴波美3~5度石硫合劑。7月下旬至8月上旬噴農用鏈黴素100~140單位/毫升,或50%琥膠肥酸銅(DT)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2000~30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1~2次。  

棗鏽病 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又稱串葉病、霧煙病,各地都有分佈。發病嚴重時,葉片提早脫落,削弱樹勢,降低棗的產量和品質。

僅為害葉片。發病葉片初期葉背散生淡綠色小點,漸變為淡灰褐色。病斑處有黃褐色有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初期生長在表皮下,成熟時突破表皮散出黃色粉狀的夏孢子。後期在葉片正面對著夏孢子堆處出現不規則的綠色小點,形成褐色斑狀,後期為黃褐色角斑,逐漸乾枯脫落。發病嚴重時,棗樹上的葉片全部脫落,只留下未成熟的青棗。冬孢子堆一般在病葉落地后產生。

Advertisements

治療方法

1.農業防治 棗園不宜密植,應合理修剪使通風透光;雨季及時排水,防止園內過於潮濕,以增強樹勢。晚秋和冬季清除落葉,集中燒毀。

2.藥劑防治 發病嚴重的棗園,於7月上旬至8月中旬對樹冠噴葯,每半月噴1次連續2~3次。在輕病區於8月上旬噴1次藥液即可。藥劑選用1∶2∶200倍式波爾多液,或鋅銅波爾多液(硫酸銅0.5份,硫酸鋅0.5份、生石灰2份、水200份),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0%萎銹靈乳油400倍液,或97%敵銹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棗炭疽病 是一種真菌性病害,河南、山西、陝西、安徽等地有發生。引起早脫落果,品質降低,嚴重者失去經濟價值。

1.果實 果實發病後,在果肩或果腰受害處,最初出現淡黃色水漬狀斑點,以後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黃褐色斑塊,中間產生圓形凹陷病斑,擴大后連片、紅褐色,引起落果。病果著色早,在潮濕條件下,病斑上能長出許多黃褐色小突起及粉紅色黏性物質。對落地病果進行解剖發現,部分棗果由果柄向果核處呈漏斗狀變黃褐色,果核變黑。重病果晒乾后,只剩下棗核和絲狀物連接果皮。果實味苦,不能食用。輕病果品質也極差。

2.葉片 葉片受害后變黃綠色、早落,有的呈黑褐色、焦枯狀懸挂在枝條上。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合理密植,注重施肥灌水。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果,防止擴大蔓延。落葉后,摘除棗吊及病僵果,清掃落地棗吊、葉片集中燒毀;冬剪時剪除枯枝和病蟲枝,燒毀。

2.藥劑防治 萌芽前噴波美5度石硫合劑。雨季噴1∶2∶300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隔7~10天噴1次。

【聲明】僅供參考,實際操作一定要根據當地氣候、土壤及諮詢當地有經驗的農技專家!本文來自互聯網,不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zzny12580)。

學農技、找專家、問病害!點擊文章頂部頭像,進入頭條號菜單欄【技術問答】,可以在線圖文諮詢!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