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擾素治療可提高乙肝表面抗原轉陰率

作者: 劉慧 記者李穎

中國科技網訊(劉慧 記者李穎)最新一期的國際著名醫學期刊《Hepatology》(IF:11.711分)在線發表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陳新月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論文《A potent HBsAg response in subjects with inactive HBsAg carrier treated with Pegylated-interferon Alpla》。

該文以144例慢性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ALT水平正常,HBV DNA ≤2000 IU/mL,已實現HBeAg 血清學轉換的慢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病毒複製水平,分別給予干擾素或干擾素聯合阿德福韋治療96W,研究結果提示治療組48W及96W的HBsAg清除率分別達到29.8% 及 44.7%,HBsAg血清學轉化率分別達到20.2%及 38.3%,而未乾預對照組48W及96W的HBsAg清除率僅為2.4%,分析表明治療組與對照組間統計學差異顯著。該研究提示對慢性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實施以干擾素為基礎的抗病毒治療可顯著提高HBsAg清除/轉換率,對慢性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不推薦抗病毒治療「的觀點提出了嶄新的理論挑戰,也為更多的病人帶去了乙肝「臨床治癒「的希望。

Advertisements

既往曾認為慢性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肝臟炎症和纖維化程度輕微,可以不治療。但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這類病例並不安全,遠期仍然存在病情反覆甚或進展的可能。陳新月教授主持的該項原創性研究,以前瞻性、病例對照為科學設計基礎,在多年以來積累豐富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經驗的指引下,創造性將慢性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這一特殊人群納入研究視角,結果表明這類患者經治療后更易獲得HBsAg清除/轉換,遠期預后也更加良好。這是該團隊多年以來深入研究慢性乙肝抗免疫發病機制、靈活運用抗病毒治療手段的重要結果,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學領域的重大創新,代表了中國科學家在這一研究內的最新研究成果。

文章在線發表后,立即吸引了國內外廣泛關注。數個國外知名肝病研究科學團隊立刻發郵件對陳新月教授的研究結果表示了濃厚的興趣。我國肝病領域的權威專家莊輝院士 、王福生院士 、賈繼東教授、魏來教授等也對陳教授發來祝賀信,稱讚佑安醫院陳新月教授團隊「不墨守成規,勇於探索」、「勇於挑戰,再摘碩果」,「十分努力,一份創新」。

Advertisements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佑安醫院陳新月教授團隊發表的該項研究論文,是歷經10餘年系列研究之後的厚重累積,也是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首都特色臨床項目等重大課題持續資助的重要成果體現,在中華肝臟病雜誌編委中及全國肝病界引起很大反響。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