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患者入學前應注意哪些事項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癲癇的日常發作也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由於孩子年紀小,自身沒有自主性和自律性。所以,家長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的孩子。按時吃藥。那麼癲癇患兒入學前應注意哪些呢?

癲癇患兒入學前應注意什麼?

凡是學齡兒童在癲癇發作不頻繁、智力正常的情況下均可入校學習。

入學后應把患兒病情如實向老師介紹,取得老師的理解和幫助。同時要通過老師向同學們講清楚,使同學們不致害怕,特別是不要讓同學們歧視、疏遠他(她)。應該熱情幫助,使患癲癇的同學有一個溫暖、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在患兒考試成績差、學習不好時不要訓斥、責罵,要耐心誘導啟發,稍有進步就要表揚。同時也不要因發作幾次,而中途退學或輟學。把患兒關在家裡不讓他(她)和外界接觸,對本病治療更不利,而且有損於身心健康。

Advertisements

全社會應對癲癇患者做哪些支持?

尊重患者人格,不要有歧視心理和行為。患者本身就容易有自卑心理,因此我們更應該處處考慮照顧和安慰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在生活上和工作中,不要歧視他們,而要把他們當成正常人看待。社會上有些人喜歡在公開場合議論患者的情況,有些人喜歡在背地裡說長道短,這是患者最忌諱的。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往往使患者變得更加孤僻,自卑感更重,遠離人群,遠離組織,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使他們病情加重。如果是在校學生,他們的自尊心更強,甚至把自己的病當成隱私,再加上本來對癲癇病的認識就不足,如果同學、老師還常常有意無意地揭他們的「短」,會使他們喪失生活、學習的信心,甚至毀了他們的一生。

伸出友誼的手,在生活、工作中照顧患者,使他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Advertisements

患者往往在公眾場合發病,這一點是在所難免的,這種時候就需要周圍的人們幫助和照料了。如果患者周圍的人都能把這當作自己的社會責任,努力盡心的去做,則會在無形中協調患者和周圍環境中人們的關係,增強他戰勝困難、熱愛生活、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的信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也就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在一個講公德、講人道的社會環境中,患者才能夠有信心、有勇氣面對現實,戰勝疾病,承擔他的社會義務。

癲癇患者家長應該怎樣對待自己患病的孩子?

現代醫學科學傳遞著一個新的理念——家長朋友,請把患兒像其它兒童一樣對待與教養。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家長本來對孩子就過分寵愛,更何況孩子患有某種慢性病,家長恨不得換成是自己生病,在生活上更是包辦代替了孩子的一切。

對於有病的孩子,過分關照和不恰當的忽視同樣都不對。有的家長以前恨不得一周給孩子報幾個課外學習班,一旦發現孩子患了癲癇,就什麼都不敢讓孩子做了,甚至是一些基本的體育運動,一概不讓孩子參加。幾年下來,孩子的癲癇倒是控制住了,卻造成心理和性格上的不正常。

實際上,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一些像癲癇一類慢性病的患兒,完全可以和正常兒童一樣學習和生活,只是需要教育患兒,更加強調對於意外傷害的防範,加強患兒的避險意識。有一個生病的孩子,家長往往心理負擔很沉重,面對孩子有一種歉疚感,放鬆了對孩子的要求,甚至百般遷就。其實,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全的人格同樣重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