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早餐-粢飯糰,看了都想吃!

粢飯糰在早年是上海人民早飯的「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漿) 之一,那時候小籠、生煎、油豆腐粉絲湯還是奢侈早點的象徵,手持一個大餅夾油條或者一卷粢飯糰去趕公車,才是工薪階層的真實寫照,其中粢飯糰以味美、價格實惠的顯著優勢最受大家歡迎。

據老一輩上海人講,從前的粢飯糰製作很簡單,樸素得猶如那個時代每個人身上一模一樣的布衣。粢飯糰一角一個,單單是糯米飯裹上一根油條,如果願意再添兩分錢,可以加一小勺白糖。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白糖是需要憑證購買的,所以即便一小勺也彌足珍貴。

改革開放后,南派點心受到廣東、香港的影響,開始越發精細起來。上海人素來講究「腔調」,不僅是言行舉止,還有吃食,即便是小到一份普通的早點,「腔調」也越來越濃。老字號錦江飯店開設了最早一批快餐連鎖店,其中那款粢飯糰做得尤為正點。糯米提前浸泡一夜,蒸熟后拌上些許豬油,熱騰騰的米飯粒粒晶瑩,顆顆分明,雖是糯米卻不粘不黏,裡面卷的餡料明確分為咸、甜兩種。鹹的餡里有肉鬆、榨菜、油條,油條得是剛出鍋的,熱騰酥脆才夠味,一折為二,裹在糯米里,雙手扣實了,一口下去,滿嘴的厚實感,越嚼越香。甜餡則是黑芝麻加白糖,同油條一起包在糯米里,芝麻和白糖的量足得很,吃的時候不能隨便說話,否則容易嗆到自己,而且一咧嘴滿口芝麻碎就會往下掉,實在太香,讓人捨不得落掉這一點一滴。

Advertisements

以前,馬路邊也有賣粢飯糰的,小販推一個板車,上面放置一原木色大桶,糯米飯不直接放在桶里,而是先用白棉布裹住后再放進去,據說這樣保溫效果好。有人來買時把桶蓋一掀,解開棉布,熱騰騰的糯米香氣就會迎面撲來,在清冽的早晨尤為勾人,賣粢飯糰的亞黍(大叔)或阿姨手裡拿塊小棉布,探進桶里挖出一團拳頭大小的糯米飯來,放案板上按平,問好了要吃甜的還是鹹的,鋪上餡兒后捲起,隔著棉布壓實就完成了,迅速而簡潔。有時早上出門早,買上一卷粢飯糰還夠時間坐下來喝碗咸豆漿,那真是味美至極。碗里放上蝦皮、油條碎、醬油等調味料,然後用滾燙的豆漿一衝就是一碗咸豆漿,一口豆漿一口粢飯糰,吃到酣暢淋漓。若是你有機會來上海,一定嘗一嘗這口早點,只要一口,就能讓人有幸福的感覺了。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