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中國科學家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歐洲科學院近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中歐納米聲子學聯合實驗室主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冠名教授李保文、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李學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王東明、南京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周志華等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李保文,中組部第七批千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伯克利加州大學2014/2015 Russell Severance Springer訪問教授。2005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獲得者,2005新加坡國家科學獎獲得者。 發表論文295篇,包括30篇Phys Rev. Lett.和一篇Rev Mod Phys. H-因子64,論文被引用近14300多次。作全體大會報告、特邀報告,和邀請報告達220多次。培養博士生,博士后70多名。對微納米尺度聲子/熱能輸運方面作了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熱/聲子二極體,熱/聲子三極體,熱/聲子邏輯門,熱/聲子存儲器等概念,改變了人們對熱/聲子的認識,促進了聲子學的誕生和發展。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聲子學,熱美特材料,拓撲聲子學,熱電材料,非線性動力學和複雜系統,經典和量子混沌,複雜網路及其在生物學,金融和經濟中的應用,非平衡態統計物理,聲波在隨機,湍流介質中的傳播和散射,反散射問題。(來源: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

Advertisements

李學龍,男,200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獲工學博士學位,2009年1月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創新長期)。主要研究領域為光學觀測和光學監控等。(來源: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王東明,男,1961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副院長。198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入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師從吳文俊院士學習數學機械化,1987年獲博士學位,1999年在法國格勒諾布爾國立理工學院獲指導研究資格學位。先後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7-1988)、奧地利開普勒大學助理教授(1988-1992)、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管研究員(1992-2005)。在符號計算、自動推理、微分方程和生物網路等領域從事基礎與應用研究,已出版專著3部、編譯著15部、教材1本,發表專業學術論文70餘篇。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科技文獻中被稱為「王方法 」、「王簡單系統 」、「王 -胡方法 」、「王定理 」等。是多項式消元與分解、幾何學自動推理和微分方程符號分析方面的國際知名專家,多個歐共體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973項目的學術骨幹,參與發起和組織了40多項國際學術活動。 (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Advertisements

周志華,男,1973年11月生。分別於1996年6月、1998年6月和2000年12月於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1年1月起留校任教。2002年3月破格晉陞副教授,2003年11月被聘任為教授,2004年4月獲博士生導師資格。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研究所 (LAMDA) 所長、人工智慧教研室主任。目前主要從事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數據挖掘、模式識別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項科研課題,在重要國際學術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80餘篇,獲發明專利11項。(來源: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歐洲科學院(The Academy of Europe,亦稱Academia Europaea)成立於1988年,是由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立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的國際科學組織,總部位於英國倫敦。歐洲科學院分20個學部,其學科領域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

歐洲科學院現有3700餘位院士(其中100餘位外籍院士),主要來自歐洲國家,其中有130多人曾獲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沃夫獎和圖靈獎,其外籍院士不足5%。

運營人員: 馬文晶 MZ012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