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荀子》和《韓非子》

到了戰國末期,諸侯間的征伐進入白熱化階段,這種長期分裂的局面總要有個了斷,天下歸於一統,已是歷史的必然。「勝者為王」成為大勢所趨,秦國正面臨著統一的前夜。更系統的思想理念,使諸子散文邁向理論化,於是產生了《荀子》和《韓非子》的專題議論文。

專題議論文:《荀子》、《韓非子》

關於荀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齊尚修列(撰寫)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稷下學宮之長)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敘述雖過簡單,但可以看出荀子人生實踐,重在治學,《荀子》一書即是見證。

流傳至今的《荀子》,是西漢劉向最終編定的三十二篇,即三十二個專題文章。這些專題文章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倫理、思想、文學、軍事等諸多方面,是戰國時期最後一位儒家學派代表人物集大成的著作。

Advertisements

《荀子》的第十一篇《王霸》,是議論君王如何執政的專題文章。從中不僅可以看出荀子儒法兼容的思想,還可以了解行文的特點。文章開宗明義:國家政權是天下利器,手握這個工具而操天下權力的則是君王。把握好,天下大治,把握不好,天下大危。用語簡而明,語氣鏗鏘有力:「國者,天下之制利用(最重要的工具)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勢(最重要的權勢之位)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接下來便洋洋洒洒,開始辨析治理國家的法則不外乎三種,其結果卻完全不同:「故用國(治國)者,義(禮儀仁義)立而王(稱王),信(信用)立而霸(稱霸),權謀(陰謀權術)立而亡(滅亡)。」於是,軟硬兩手的王霸之道呼之欲出。這種德治與法治,或說恩威並用的治國理念,有如水到渠成。

Advertisements

《荀子》第十六篇《強國》,也是論述如何使國家強盛的又一篇專題文章。開篇別開生面,講了莫邪之劍鑄造成功,就在於模具、原料、技術、火候、磨礪的一氣呵成。進而轉入強國的話題,認為莫邪之劍,或說國家機器,僅僅是強國的一個基礎,關鍵在於「磨礪」。即對國人的教誨,對國人的協調。於是得出結論:「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玩權術、搞顛覆、耍陰謀)而亡。」此文,從強國上再次論證了王霸之道。

《荀子》善於立論,然後或引經據典,或作比喻,使論據的可信度陡增,最終得出高屋建瓴的結論。

《荀子》之文,多有精彩的語句,形成了流傳至今許多格言式的警句。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極言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如:「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逆向讀之,庸官必是不學無術者。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告誡世人,實踐出真知。如:「國將興,必尊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提醒執政者,知識精英是值得信賴的。等等,言簡意賅,幾令人過目不忘,因為它深深啟發了人的心靈。

說到韓非,他師從荀子,就像荀子屬儒家,卻兼及法家,而韓非則成為徹頭徹尾的法家人物。《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這樣記述韓非:「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交遊),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王贏政因之發兵攻打韓國,韓非本不為韓王所用,便派其出使秦國。結果,秦王見到韓非雖心中喜悅,但聽信李斯進讒言,將韓非下獄,終為李斯所害。

司馬遷說韓非「不能道說,而善著書」,《韓非子》里的專題文章即其所著。《韓非子》則是在韓非死後,後人將其文章輯錄成集。《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與今本相符,即今本最晚源於《漢書》和《隋書》所錄。至於具體版本的流傳,當是南宋乾道(南宋第二任孝宗年號)元年(公元1165)的福建刻本。雖此刻本失傳,但有明朝的影抄本,這才有了清代的仿宋刻本《韓非子》。呂思勉的《經子解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提到《韓非子集解》一書,「實最便觀覽也」。此「集解」為清末王先慎所校釋,值得一備。

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這樣評價道:「一部《韓非子》,構築了一整套極端專制主義的、嚴厲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論,讀來令人不寒而慄。不過,對於研究政治學,這是一部極重要的書。」

劉大年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9月新二版),在第三章「哲理散文」里從散文的特色上評價道:「韓非的散文,深刻明切,鋒利無比,具有嚴峻峭拔的風格。他對於邏輯和心理有很深的研究,所以文章寫得條理分明、嚴密透徹,有很強的說服力。又善用寓言,巧設譬喻,使得文章更為生動。」

拋開沉重的「王霸之道」,拋開令人不寒而慄的「嚴刑酷法」,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去讀讀荀子和韓非子出色的議論文吧,那裡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連珠妙語,那裡有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