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究竟是一門怎麼「玄」的學派?

"玄學"究竟是一門怎麼「玄」的學派?

玄學,指的是魏晉時期興起的一種糅合儒家和道家的哲學思潮,該學派以道家思想為主幹。

玄學一名,出自《老子》一書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玄學的發展

玄學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其一,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正始玄學,代表作有《無名論》、《周易注》和《老子注》。其二,以嵇康為代表的竹林玄學,代表作有《嵇康集》。其三,以郭象為代表的元康玄學,代表作有《崇有論》、《莊子注》。其四,以張湛、韓康伯為代表的江左玄學,代表作有《列子注》。

二、玄學討論的核心問題

玄學試圖以思辨的方式探討世界的本質。它討論的重要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本末有無,一是名教、自然。

第一、本末有無問題。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問題,因為對宇宙萬物究竟是出自「有」,也就是存在、物質,還是出自「無」,也就是非物質,或者說「道」,玄學家們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分為「貴無」和「崇有」兩派。貴無派主張「以無為本」,認為宇宙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本體道,而道即是無。萬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無這個本體的表現。因此,無才是本,有,也就是宇宙萬物之所以存在,並不是因為有另外一個東西才使之存在,而是萬物自身生長、變化的結果,因此,有就是本。

Advertisements

第二、名教的問題。是指以正名分、定尊卑為主要內容的儒家禮教和道德規範。所謂自然,是道家的概念,指的是事物本來的狀態,事物的本性。玄學之所以提出名教與自然的問題,是因為漢王朝把對儒家倫理道德的實踐程度作為其選拔官員的重要標準。

三、玄學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1、何晏。字平叔,南陽人。他的祖父是東漢末年非常有名的大將軍何進。據說何晏是當時著名的美男子,甚至連他的妻子都嫉妒他的美貌。因為他長得非常白,魏明帝懷疑他是在臉上敷了厚厚一層粉,就在夏天賞給他熱湯吃,看看他流汗之後會不會衝掉粉,露出本來面目。何晏吃面后大汗淋漓,用衣袖擦汗,但擦完汗后,臉色顯得更白了。於是後人就把「傅粉何郎」作為典故,用來形容人面容白凈漂亮。

Advertisements

2、王弼。字輔嗣,山陽高平人。出身於世家大族。他的四世祖王暢和曾外祖劉表,都是漢末著名的文人「八俊」之一,劉表還是東漢的宗室。王弼的父親王業過繼給了同族的王粲,這個後來成為王弼祖父的王粲,為漢末「建安七子」之一,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

這兩位玄學大家的命運非常相似,在曹魏內部的政治鬥爭中,兩個人都屬於曹爽一系。何晏和曹爽的關係尤為密切,在曹爽執政時,曾任吏部尚書。后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死了曹爽,兩人都受到了牽連,何晏被殺,王弼被免官,王弼雖幸免於難,卻於同年秋天病死,享年只有23年。

人們一般將何晏和王弼視為玄學的開創者,兩人的思想也比較接近,都屬於「貴無」派的代表人物。在自然與名教的關係上,兩人都認為名教出自自然,就是說,名教確立的尊卑名分,是自然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反映自然的。

四、竹林七賢

何晏和王弼去世后,玄學的風氣越來越盛。代表人物有著名的「竹林七賢」。

嵇康和阮籍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1、嵇康。他是今安徽宿縣人,不僅是著名的思想家,還是當時聞名的音樂家,他幼年喪父,家道清貧,由母親及兄長撫養長大。他從小喜好讀書,愛好詩文、書畫,善於彈琴,專長於老莊的思想。后離開家鄉來到洛陽,娶曹操孫女長亭公主。最後被司馬氏族找個借口給處死了。

2、阮籍。今河南人,他的父親是建安七子之一。年少時他喜歡學習儒家經典,懷有雄心大志。他最有名的是他的「青白眼」,遇到喜歡的人,他才會用黑眼珠看人,遇到他厭煩的人,他就會現出白眼球來。

3、思想要義:前期他們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後來由於司馬氏當權,大殺異己,引起了他們對名教的反感,後轉而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即認為人應該超越名教而回歸自然,在生活中,他們有意地作出一些怪異、不合儒家禮法的舉動,嗜酒人性,玩世不恭,放浪形骸,以表示對司馬氏的名教之治的抵制。

五、玄學第三階段:以郭象、裴頠為代表

由於當時很多玄學家繼承了嵇康和阮籍嗜酒極欲的一面,越來越走向頹廢,因而郭象、裴頠反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觀點,提出名教就是自然的主張。而在有無問題上,他們都屬於崇有派,最具代表的著作是裴頠的《崇有論》。

事實上,這種從貴無向崇有、從越名教而任自然向提倡名教就是自然的轉變,早在竹林七賢時就已經露出端倪。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就已經認為,自然與名教之間並不存在矛盾,強調自然與名教的合一。在有無問題上,向秀承認有一個不生不死的萬物之本的存在,但是也提出了萬物的「自生」、「自化」等概念,表現出從「貴無」到「崇有」的過渡。

六、玄學的第四個階段:以王導、謝安等人為代表

此時的玄學家都是試圖調和貴無和崇有、名教與自然的聯繫,他們又受到佛教的影響,認為人生虛幻、稍縱即逝,主張及時行樂,走向了縱慾主義。

七、玄學和清淡

由於玄學家們的思想很多時候是以清淡即辯論的形式表達出來,喝多精彩的內容沒有保留下來,清淡之風始於北魏正始年檢,故而又被稱為「正始之音」。

玄學和清淡,是魏晉思想界的風尚,也是魏晉名師風雅的體現,在此風氣影響下,魏晉名士普遍沉迷於哲學的思辨,而不肯在具體政務上花時間精力,並視之為俗務。有人認為,這是魏晉時期國家得不到治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稱之為「清談誤國」。不論這種評價是否公允,可以肯定的是,玄學和清淡,將中國哲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