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之屋:江戶時期的出版社

(梅素所繪「摺物」,題目叫《榊原先生発明倭杖》。「摺物」指印刷物,日曆、狂歌、俳句等文字加上繪畫印製而成,「一枚摺」是其中一種,類似今日報紙。)

「浮世」之屋:江戶時期的出版社


文│壯士快跑

浮世繪與歐洲繪畫藝術有著很深的淵源,而它傳到歐洲的方式卻充滿意外。一個荷蘭商人收到了一批運自日本的瓷器,但他卻對包裹瓷器的草紙產生強烈的興趣,大讚其為藝術品,這張草紙就是浮世繪。從這種對於浮世繪的「奢侈」使用方式中,可以窺探到江戶時代異常繁榮的出版業,只有在發達出版業的支持下,才能有浮世繪的大量生產,並作為廉價物品廣泛傳播。

浮世繪是版畫。它的特點在於作為大量印刷品廉價出售,可以很容易地到達民眾手中。

雖然早期有少數手繪畫存在,叫肉筆浮世繪,多產自京都併流傳於貴族階層,但傳播量不大,後世也沒有更好的發展。通常所言浮世繪都是用木版雕刻技術印製的版畫。

浮世繪畫師根據出版商要求創作出畫稿后,交於出版社印製。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出版社培養出了大批浮世繪畫師,包括喜多川歌麿等大師都是由「簽約畫師」開始起步,並迅速成長起來。

「屋」中自有書萬本

町中與浮世繪畫師合作的出版社一般叫「草紙屋」,最開始是專門出版「報紙」和「雜誌」的,「報紙」當時人們稱「一枚摺」,「雜誌」則稱為「繪草紙」。

如17世紀晚期京都市內大寺院遭雷擊起火,町內很快就會有人兜售印有寺院起火畫面和簡單文字說明的速報,就是「一枚摺」。發生某男女殉情自殺的事件,就立刻被製作成一本十幾頁帶插圖的小冊子,擺在熱鬧的十字路口叫賣,這就是「繪草紙」。

(病草紙,為「繪草紙」一種。專門描繪各種疾病,有失眠症的女子、麻風病的男子、眼病治療等主題。)

與「草紙屋」相對,出版銷售佛教經典、儒學書籍、日本古典文學、醫學書、生活百科等實用書籍的商店被稱為「本屋」,為最早的出版社,是為了滿足上層階層的需求而產生的。

京都、大阪、江戶是當時出版社集中分佈的地區。出版業先在京都、大阪一帶成熟,大阪繁榮的商業為它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不少出版社投資人都是大阪商人),而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出版商提供了可挖掘的文化商品。從「上方文化」區京阪開始的出版業迅速發展,17世紀末,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個印刷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網路,這為江戶城孕育浮世繪提供了可靠的技術。

雖然印刷品開始大量生產,但是對於社會中層來說,並非所有出版物的價格都是可以承受的。從元祿九年《增益書籍目錄大全》所載的價格可以看出,購買當時最流行的井原西鶴的娛樂小說作品,對城市一般居民來說還是相當重的負擔。

於是租書商郎開始出現,普通民眾可以通過支付少量的租金來獲得閱讀機會。長友千代治發掘的民間賬簿顯示,18世紀早期有一位住在河內柏原(今大坂府東)的鄉紳三田久次在享保五年(1720年)前後所借價值8文目的書籍《西行撰集抄》,租金僅為0.35文目(江戶時代金、銀、銅三種礦物的貨幣,統稱三大貨,「文目」為銅幣的計量單位,金1量=銀60匁=銅4000文目)。

(菱川師宣所繪《吉原戀の道引》,右下是背著箱子的租書行商。)

在一場良性的競爭中,出版業從業者的利益要得到保護,就需要政策支持。享保七年(1722)十一月,幕府發布布告(觸書),命令今後的出版物要在內頁標明出版者和作者的真名。從此以後,作者的著作權開始得到了一些維護。

作者的利益也可以通過維護出版權得到保障,這是因為在出版權商品化以後,編者、作者也經常擁有一部分出版權,並從每次印刷中得到利益,就類似我們今天的版稅。

出版社內部也有自治的行為來保證行業的正常運行。《元祿大平記》中記載,江戶時代有兩家書肆幾乎同時都刻印了漢籍《史記評林》、《元機活法》和《通鑒綱目》,結果遭受很大損失,他們請求同行業聯盟進行裁判。

「版」自漂洋來

日本江戶時代的庶民出版社通常都採用木版雕刻技術進行印刷,雖然銅活字印刷技術在桃山時代就已傳入日本,但「活字」多為漢字,對於當時流行的假文和草書漢字書來說並不適宜,並且更重要的原因是用櫻木正反雕刻的木雕版更為便宜。

日本雕版印刷術傳自中國,最成熟的明代版畫也比日本江戶民間刻本的興起早了一個多世紀,因此中國版畫對其影響十分深厚。雕版術最初被用於佛教經卷以及佛教宣傳品的拓印,唐代佛教盛行僧尼遍布時,大興刊印經卷之風促進了中原雕版印刷業的迅速發展。

(明代金陵一地的唐氏、汪氏、陳氏印製的插圖劇曲本是當時市場上流行較廣的版本。)

隨著兩國交流的日益深入,版刻經書也大量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木版印刷進入發達時期,具有很高水準的木刻版畫源源不斷地傳入日本。

明代朱元璋統一中原后,吸收了元代的經驗,極力緩和階級矛盾,大興農田水利,一時間出現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又因著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發達,都市人口的激增,版畫插圖的傳奇小說戲曲等新興的民間文學成了廣大市民所喜愛的讀物。各地官署民坊,為了及時供應社會需要,便大量印製插圖書籍。

嘉靖以後,當世大畫家如仇英、唐寅、陳洪綬的加入使明代的版畫藝術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這些線條圓潤、刀法精湛的範本,傳入日本之後,其技法就成為日本畫師浮世繪版畫最直接的參照。

江戶時代為適應市民的需求,日本藝術家又把從中國傳入的木版畫進行革新,在木版套色上下功夫,縮小版幅開始運用於浮世繪在內的大眾讀物生產。

(明代畫家陳洪綬所繪《水滸葉子》,圖中人物為呼延灼。版畫「葉子」對浮世繪影響頗深,產生於明末清初。它是一種酒令牌,為古代人們在玩樂時使用的一種道具,形狀可以想象成當今的撲克牌。陳洪綬所繪的《水滸葉子》以水滸一百單八將中的四十將為主題進行創作,繪上的人像占葉子三分之二,剩餘空白處注以人物姓名和別號,浮世繪多採取這種半畫半文字的版面模式。)

「商」亦有道

出版商是這場出版風潮中權衡與博弈的人,能否與畫師長期合作這和出版商本人的個人魅力有很大關係,如培養出很多名留青史的浮世繪畫師的江戶出版巨子——蔦屋重三郎。

蔦屋重三郎出生於江戶吉原地區,早年在吉原大門口開設書店,從事書籍、地圖的零售。幾年後涉足出版業,「吉原詳圖」是其早期的主要出版物,他通過創新改革地圖的版本格式,在銷售中完敗競爭對手,成為「吉原詳圖」的唯一出版商。

(歌川廣重所繪《名所江戶百景》中的《廓中東雲》。 夜色中有遊人從廓內出來。)

他為人豪邁寬厚,有文學修養,才思敏捷,當世眾多文人墨客都和他有著友好密切的交往,不少人都曾寄宿其門下做過食客。江戶作家曲亭馬琴在《近世物之本江戶作者部類》中對他也有類似的描述:蔦屋其人雖無風流文采,但思維敏捷,為當時諸才子所愛。

曲亭馬琴年輕時曾寄居蔦屋門下學習小說創作,蔦屋去世前五六年裡,每年都為他出版黃表紙作品。在文章里,馬琴對蔦屋的為人和商業才能都不吝溢美之詞,一方面也許是出於感恩,但更重要的應該是蔦屋重三郎的確具備令人稱頌的人格魅力。

蔦屋重三郎隨後擴展業務,開始小說、浮世繪、狂歌集等內容的出版,逐步擴大產業。1787年,幕府組建新幕閣。為了平定因為前幾年的大饑饉而造成的動亂,挽救沒落的幕府,扭轉社會頹廢的思想狀態而一反過去的重商主義,實行了抑商重農的改革,史稱「寬政改革」。

1788年頒布「節儉令」,嚴禁當時流行的賭博、賣淫和男女混浴,甚至實行宵禁,取締色情作品,庶民出版業遭受嚴重打擊。以「吉原詳圖」起步的蔦屋重三郎因觸犯政策,被沒收財產過半。

(喜多川歌麿所繪的「大首美人繪」。)

事業陷入低谷,蔦屋迫於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壓力,作為權宜之計,他策劃出版區別於以往的單張浮世繪———「大首美人繪」和「役者繪」,結果大獲成功,將浮世繪畫師喜多川歌麿和東洲齋寫樂雙雙推上了近代浮世繪畫史的頂峰。

在江戶的這場出版激流中,精明的出版商、洞察世事的浮世繪畫師、走街串巷的租書商一起,將曾是權貴奢侈享受的印刷品拉入到市民生活中,數量空前的民眾第一次走入了文化消費市場,作為俗民文化的浮世繪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二分

更多日本文化類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duriben(談日錄)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