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近現代傷寒名家傳略

江西近現代傷寒名家傳略

珠海市第二人民醫院蓮花路中醫科 黎崇裕

  贛水之濱代有名賢,至於「寫傷寒」,前輩注家數以百計。江西的傷寒名家當以喻昌為最著名,喻昌繼方有執之後以六經分證重新編次《傷寒論》條文,其著作有《尚論篇》、《尚論後篇》、《醫門法律》、《寓意草》等,對《傷寒論》的分類研究貢獻卓著。影響所及,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傷寒論》在江西中醫隊伍中仍佔據學術優勢,江西中醫界時有以「半部《傷寒》治百病」的佳話。故近現代江西很多名老中醫都是以傷寒為根基,當時他們出版了很多對傷寒精研之後的代表之作,只可惜江西傷寒名家的著作很多都已經沒有再版,躲在深山無人識,嚴重影響了江西傷寒名家在傷寒界的學術地位。

  有很多人問過我江西的中醫水平怎麼樣,我只是笑笑,更有人直接說江西沒什麼好中醫,我也只是笑笑,笑過之後有點寞落,捫心自問我們江西到底有沒有真正的中醫,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傷寒名家。我可以自豪地回答:有,但是比較低調。就像江西人一樣,一直以來都是低調處事,但是低調不代表就沒有實力,江西的中醫水平並不低,江西有的是傷寒名家,可惜這些傷寒名家的相關著作不是因為發行量不太大,就是因為發行時間早,現基本已很難見其廬山真面目。隨著中醫人對於經方的熱愛,本文通過對江西近現代傷寒名家的傳略及相關著作的挖掘整理,我相信江西傷寒名家著作也將會成為傷寒界的一枝獨秀,甚至是滿園春色關不住,譽滿全國。下面是有關近現代江西傷寒名家傳略及相關著作的簡介,資料收集的不是很全面,還望高明教正。

1.姚稚山(1870~1952),號本崇,江西南昌人;世業醫,幼讀書,攻科舉,舉廉生;后因廢科舉,秉承庭訓,喜讀岐黃之術。即隨父世培公遊學直隸省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盡得其傳。世培公懸壺直隸,享有盛名;祖父盛傑公亦為鄉里名醫,治病救人,隨行方便,醫術醫德,譽滿鄉里。先生於45歲時由河北返回故里,懸壺南昌,名滿江城,抱濟世之心,以精湛的醫術,對婦科疾患及疑難雜症,莫不藥到病除,當時就有「請了姚稚山,好似吃仙丹」之民謠,民間亦有「姚稚山,醫高尚;慷解囊,助學堂」的童謠。先生的醫學思想和醫療方法具有獨特見解,特別對氣機的升降、血液的流通、脾胃的健運尤有獨到之處。如在用藥上,恆以大黃與乾薑配合,當歸與紫蘇配伍,梔子與厚朴相伍,大黃與川烏合用,乾薑與黃連配合等;說明了先生獨具匠心,運用靈機,辨證施治,泛應曲當,著有《傷寒論補正》和《臨證心得醫錄》二書。姚稚山先生的事迹由其子姚舜文以回憶的形式寫成《江西名老中醫姚公稚山流芳百世的一生》。

  2.謝佩玉(1873~1953),字清舫,號石禪居士,又號右叟,江西南城人,南城書法界「四支筆」之一,著名中醫,隨叔父謝甘澍習醫,成為謝氏第五代中醫。謝佩玉不墨守成規,博採眾家之長,涉獵西醫,並吸收其精華、融會貫通為己用。曾言:「西醫解剖之實驗,分科專長,循學術無國界之先例,研習其理而有吾醫學臻完善嚴正,則諸君所成就必有以傑出其群,宣國粹之光華」。他醫德高尚,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對貧困者抱濟世救危之心,施診贈銀。他亦衝破世俗的框框,廣納名徒,把祖宗的中醫學真正發揚光大,一直被譽為江西中醫界「四大金剛一尊佛」中的「一尊佛」,後來,這些徒弟中有很多都成為江西一帶有名的中醫。謝氏醫藥在金溪的發展,讓謝氏在本地成為望族,謝家被滸灣人稱是「謝半街」,進金溪縣城門,當年只要報謝佩玉,便可徑直入城。謝佩玉有十一個子女,其中有九個男丁:其中老五謝庸耕在江西及金溪名聲很響,為贛東十大名醫之一,業餘愛好收藏古玩;老六謝六韜也是金溪有名的中醫;老十一謝庄泉在南城是知名中醫,先生的著作《方論集腋》、《藥性分類》、《素問節要集注》、《內經省覽》和《傷寒摘要》就由其收藏。

  3.廖幼民(1880~1950年),字鼎新,號棟臣,江西省石城縣小松鄉新坊村(今江口)人。因年輕時患半身不遂症,求醫於小琴鄧躍池,並拜其為師,病癒,醫術亦大進。民國十七年,於琴江書院內創辦琴水中學,任校長。翌年至南昌懸壺行醫,未一年,醫名大噪,曾為宋美齡看病。適逢姚國美等創辦中醫專門學校,應聘至校講授《傷寒論》及《脈學》。生平醫學著述較多,計有《傷寒論新詮》、《長沙瘧類約旨》、《脈學》、《醫案》、《瘧疾論》、《草藥標本》、《腳氣抉微》、《熱病辯症》等近10種,然除《傷寒論新詮》正式出版外,尚有《腳氣抉微》《熱病辯症》存世,其餘均散佚。《傷寒論新詮》刊行於抗日戰爭期間,故流傳不廣,中醫學界知之者甚少。《傷寒論新詮》一書徵引注家文獻達50餘種。在當時戰亂年代能收集如此眾多的資料,足見其博覽之宏富,且於諸多注家中能羅列對比擇善而從,其自注之文更約而有致,切中肯綮,使讀者洞見奧妙,得其要領。先生臨床經驗豐富,療效甚佳。匡萃璋先生先生於70年代在石城尚聞諸口碑,但其臨床資料已無從獲得,只是在其《傷寒論新詮》中略能窺見一二。如其注當歸四逆湯及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條謂:夏秋吐瀉流行時,常有下利、厥寒、脈細欲絕者,其厥寒處,其額間必微汗濈濈,與四逆湯之無汗及全身大汗者不同也,其脈雖細而浮數,與四逆湯證脈沉微而遲者自異也。且常見惡寒或頭昏痛、壯熱等表證,而舌尖粗絳、苔厚白黃,心下痞滿等症,俱為四逆湯所不具。蓋緣外感風寒,內服生冷膩滯甘壅物品。產生痰飲,停於心胸,阻滯正氣,氣血不得四布則肢寒、脈細也。甚者肢寒及膚,至全身皆冷而微汗,予本方皆應效如神,至夜半必厥回、脈出而利止也。」廖幼民先生臨診辨證之細緻與運用方劑之靈變,於此可見。

4.孫曉初(1882~1947年)和孫寄冰(1905~1968年)兩父子,孫曉初名字寓意為「東方正曉」,號壺天半叟。原籍都昌縣七角鄉細橋下舍孫家村人,旅居都昌縣城與南昌市。25至30歲,訪醫苦學數載,后醫譽都昌。39歲後由南昌佑民國醫院院長謝雙湖聘為甲等醫員,復經江西省中醫專門學校(現南昌大學醫學院前身)校長劉文江聘任,省政府批准為兒科教授、該校董事、兼充中央國醫館江西分館館員等職。因在南昌治癒了較多疑難症病人。1928年,省政府授予「春到南州」之匾額,以示嘉獎。爾後,孫曉初在南昌聲譽大振。曾有「南州名醫數孫姚(姚為姚國美)」之讚譽。孫寄冰,名字寓意為「一片冰心在玉壺」。孫曉初之子,高等小學畢業后考入師資訓練所,復考入江西中醫專門學校畢業。由於孫氏父子好學、勤奮,在醫學、文學、書法等方面均造詣較深,出名城鄉,人稱他倆為都昌的名醫、詩人、文人、書法能手。孫氏父子積數十年醫學之經驗,撰寫了《臨床驗方》、《孫氏別業醫案》,先後登於各級醫報,孫曉初還撰寫了《幼科學講義》一書出版,另有《映雪山房稿本》、《南州詩草》,付梓留世。江西名醫萬友生、張海峰、姚荷生均為孫曉初之門生。

5.謝雙湖(1880~1951),出身於商業世家,祖輩先後在撫州、贛州等地開設中藥店。但是後來家道中落,謝雙湖成人後,只是一個窮秀才,婚後家境清貧;幸好妻子秉性賢惠,廉潔自守,食苦如飴,支持雙湖致力讀書上進。更由於他得到鄰村精於醫學的楊舉人賞識,請他到家教小孩,楊舉人則教他學醫,而使雙湖得以成為江西醫學界的佼佼者,為江西傷寒界的「掃地僧」,先生是江西省清江謝灣頭人,長於治急性傳染病。他和姚國美經常在一起切磋,有時會爭得面紅耳赤,但友情卻與日俱深。民國十三年冬,姚荷生的父親姚節親患病,高熱不退。姚國美邀先生會診。先生立斷屬傷寒,「陰盛隔陽,真寒假熱」。處方時,姚國美擬用附子乾薑湯加桂枝八分。先生卻指加桂枝不妥,結果,按先生處方,一劑即熱退人安。於是,先生名聲大振。新余市中醫院名譽院長敖保世回憶說:「其辯證精確,用藥絲絲入扣,往往一劑知,二劑已。」先生不僅精於傷寒,還能靈活運用傷寒理論醫治各種頑固性疾病。如樟樹葯界著名人士嚴仁卿患閉尿病,屢治無效。民國三十九年下半年,請先生醫治。先生用白頭翁湯,三個小時后,小便即通。民國二十六年夏,江西中醫專門學校在廬山舉辦暑期專修班,曾聘請先生講《傷寒論》。江西一些有名的老中醫如姚荷生、沈波涵、敖保世等都聽過他的課。姚荷生在《我的學醫之路———姚荷生自傳節選》中提到「學醫之初,謝雙湖先生堅守陳修園《長沙方歌括勸讀十則》之誡,極力主張初學不宜龐雜,指定熟讀《傷寒論》、《金匱要略》、《內經》、《難經》,暫時不準涉獵他書。」遺憾的是,先生沒有將自己畢生心血進行整理研究,彙集成冊。這是江西傷寒界的一大損失。

6.趙亦藩(1885~1953),字家霖,號亦藩,官名嘉瑜,祖籍江西豐城市白土鎮,清太學生。因清末廢除科舉,遂棄儒習醫,師從清代名醫周佐臣先生,深得其衣缽真傳。又經自行苦心精研,終成一方名醫。趙亦藩對中醫學中《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名著,頗有心得。對清代醫學家陳修園醫學專著《醫學實在易》、《醫學三字經》、《神農本草經讀》、《醫學從眾錄》、《靈素節要淺注》、《時方妙用》《女科要旨》等深得其奧旨,曾殫精竭力撰寫《脈象辨症解讀》、《中藥湯方組合配劑探析》等醫學專集,惜「文革」初期被視為「四舊」而遭焚毀。趙亦藩醫術精湛,名噪一時,為撫河流域兩大名醫之一,民國時期流傳「臨川傅再希、李渡趙亦藩」的說法。趙亦藩以醫樹德,懸壺濟世,活人無數。求醫者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絡繹不絕。抗日戰爭期間,抗日名將陸軍預備第十師師長方先覺、十九師師長唐伯寅都曾數次派遣隨從接他到駐地出診。病癒后贈送牌匾、錦旗等以表謝忱。國民政府參議員周玉書因患頑疾,久治無效,慕名專程來李渡就診,經亦藩診斷處方服藥后,得以康復。周玉書譽之為「醫界精英」。貧困患者登門求醫,皆悉心診治,從不計較診金多寡,多免費開處方。下鄉出診,有求必應,隨請隨往。診治后若須在農家用餐,體諒其艱難,只以青菜豆腐佐膳。自製秘方「紅丹」(惜此秘方失傳),專治無名腫毒,遍施街坊,鄰里受惠,口碑載道。

7.姚國美(1893~1952),名公裳,號佐卿,國美乃其字,江西南昌縣人,受知於經方大家文霞甫先生。姚國美治病,取法和緩,精於診察,遣葯不敢稍有疏慢。曾有醫生趁著門診繁忙的時候暗暗站在他的身後,考察他的用方,發現他有一次連續診察了十三個流感病人,即連續使用了十三個參蘇飲,但方后加減兩、三味葯,令人毛骨悚然,充分反證了姚國美先生辨證論治,一定要從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特點,後來南昌有「請了姚國美,死了也不悔」的民謠流傳。先生著有中醫教材《病理學講義》、《診斷治療學講義》,現二書合為一部取名為《姚國美醫學講義合編》已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該書講稿精鍊,診斷治療的關鍵處闡發詳明,多有點睛之筆,對學習中醫者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姚國美先生一生可謂與學用祖國醫學相始終。事業雖非過分偉大,但隱隱具有教學、臨床、科研三結合之雛型;著作雖不算多,但隱隱具有以科學方法整理古典醫學,使成較明顯的系統,而且言簡意賅,無一言無文獻根據,亦無一言無臨床現實意義,不失為理論緊密結合實踐之創作。所以它的作用,雖然出於江西,但流傳外省,輾轉傳抄,幾乎形成學用一致的江西風格。

8.賴良蒲(1897~1966),名昌午,字九節,江西萍鄉人。早年師從名老中醫歐陽干,學成后在長沙、萍鄉等地開業,早年執教於湖南中醫專科學校,建國后曾任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賴老臨床經驗豐富,治病很重經方,不過往往經方和時方並用,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採用最適合的方葯進行治療,並不排斥時方。他尤擅長婦科,認為婦科病的發生原因有五:一為五臟不和;二為情志不暢;三為氣血失調;四為沖任受損;五為脾胃失養。辨證上以寒熱虛實為綱,治療上以滋養肝腎、調理沖任、調和氣血、健脾養胃為大法,尤其重視調沖任、養陰血。賴老臨證之餘,勤於總結,發表論文數十篇,著有《蒲園醫案》一書,此書供計醫案250例,共分41門,包括內、外、婦、兒各科,案中立法用藥,議論精闢。其內容正如廖家興老大夫所說:「案例簡約精練,理、法、方、葯齊全,按語中肯,每一門類,均有不同證型對照,允為初學楷模,可作臨證指南」。其傳人主要有單魯謙(江西省中醫藥學會聯絡秘書)、姚椿齡(江西省名譽名中醫)、廖金標(江西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著有《廖金標醫論醫案集》)、江聲道(副主任中醫師)。

9.傅再希(1899~1984),原名晉賢,再希為其字,江西臨川上頓渡人,長住撫州市城區興魯坊。贛東四大名醫之一。傅再希先生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受家庭熏陶,古文根底深厚。先生出生於1899年6月,1916年畢業於省立臨川第七中學。因家貧無力升學,遂隨本縣名醫李圃孫先生學醫。滿師之後,懸壺濟世。又三年,名聞鄉里。他博採眾家之長,靈活運用於臨床實踐,精於內、婦、兒諸科,尤以治療疑難雜症見長,對肝膽、哮喘、麻疹、先兆流產、不孕等病證的治療均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和成熟經驗,享有盛譽。其治病不拘經方、時方,但求「方必切病,葯必對症」。先生天資聰敏,嗜書成癖,上自《內經》、《難經》、《傷寒》、《金匱》等經典著作,下至歷代醫家主要著作靡不貫通,且能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尤擅於文獻考據,被譽為江西中醫界的「活字典」。發表論文《我對五運六氣的看法》、《本草品彙精要的評價問題》、《祖國醫學中「神」的初步探討》、《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的作者問題》皆發前人之所未發;《進一步探索血吸蟲病的來源》、《論日本血吸蟲病不是古代的蠱》、《李時珍以後傑出的本草家———趙學敏》等論文受到中醫界的重視,還著有《農村常見病中醫簡易療法》以及《陰陽五行學說的研究》,《陰陽五行學說的研究》對這一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東方文化精髓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書中不但對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發展、基本規律、學說流派及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等作了系統深入的探討,而且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揭示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科學內涵。

10.肖俊逸(1899~),主任醫師,江西吉安人,世代業醫,家學淵源,弱冠后就讀於南昌第一中學。畢業后隨父研讀醫經,治醫重實驗,不尚空談,行醫60餘年,治傷寒、濕溫早已名噪一世。因為臨床善用大黃,而被譽為「肖大黃」,其用大黃用的出神入化,先生善用大黃治療腸傷寒,主以攻下,應下即下,以大黃、黃芩、黃連為主,且一直服至熱退為度,若熱雖退而黃苔未化,亦須繼續服用以防「再燃」。先生用大黃治療濕溫傷寒別具特色:(1)濕溫傷寒宜早用大黃;(2)濕溫傷寒宜全程用大黃,直至熱退苔化為止;(3)濕溫傷寒不能為「濕」字所惑;(4)濕溫用大黃,旨在下其熱毒;(5)鬱熱凈,瀉自止:本病在濕熱極重階段,俗稱漏底傷寒,先生認為此時用大黃正為止瀉,決非增加泄瀉,放葯后泄瀉漸少,最後至便秘,這是鬱熱凈,瀉自止的表現。(6)出血之變當下:先生認為凡有出血之變,則腸中濕熱炎症腫仍然存在,腸內潰爛還在蔓延擴大,此時須當機立斷,大膽用大黃瀉泄清腸,解毒防腐生肌,且大黃有降氣,行血,止血之效,正合「血自下,下者愈」之意。並提出虛中夾實用大黃說,久服大黃無敗胃說,大黃清腸延年說,中風用大黃說等等,真可謂是醫中善用大黃之老手,當他年近九旬之時,身體尚健康,飲食起居,一切如常,據說這得力於他連服大黃48年之久。其實,肖老非但以寒涼見長,且亦能溫熱,能涼能溫,博採眾長。陰寒重證得其拯救者不知凡幾,溫熱門中尤善用附子,生平論著不襲陳言,獨標新義,著有《傷寒標準療法》、《大黃臨證發揮》、《血液病變論》、《醫論醫話方劑薈萃》,此外,還先後發表論文30餘篇。

11.許壽仁(1904~1970),字昌,又名兆基,西溪南鄉石橋人,1919年遷居江西南昌並受業於江西鄱陽名醫江仲孫,寒暑三載,盡得其傳。1930年懸壺於南昌「安徽會館」。他審病縝密,遣方嚴謹,葯契病機,往往藥到病除。數度春秋,即名滿全城。1947年集資創辦江西中醫學校並任校長。招生兩屆,畢業生遍布贛、粵、鄂等地。先生遵經法古,並有不少獨特見解,治病多奇效,精通內婦兒科,尤以治婦科擅長,在省享有盛名,先生治學先難其所難,后易其所易,初涉中醫時系統學習了《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后及諸家學說,曾謂「仲景之書,有法有方,示人以規範,金元四大家之學,各有所長,分而讀之,似有所偏,辨證用之,則全面矣。吾人臨證,應全面分析,分別採納可耳」。他讀古人書,靈機活潑,深求善悟,進得去也出得來,決非泥古不化。他的名方退腫湯(麻黃、桂枝、白朮、黃芪、薏苡仁、通草、茯苓皮、赤小豆、冬瓜皮、木香、陳皮、獨活)即據《金匱要略》的有關理論和方劑化裁而出,其弟子杜勉之主任醫師,30多年來運用此方治療各種疾病引起的水腫取得顯著療效。先生將其開業30年來所搜集的單驗方彙編成《許壽仁驗方》出版、又將其發明的各種良藥和精選一部分養生延壽的方法,編成《長壽新編》,另外著有《時病論歌括》。卒后,門人及子侄又整理成《許壽仁經驗集》一書。先生繼承中醫傳統,廣收門徒,朝而誦讀,晝而見證,夜則釋疑解惑,先後帶出了徐克明、黃國祥、蔡安平、章真如、楊遇春、胡枝鳳、劉德遠、許道仁、許秀平等高徒。

  12.楊志一(1905~1966)和楊扶國(1936~)兩父子,楊志一先生系明代詩人楊萬里後裔,江西省吉安縣萬福鄉人氏。為經方大家曹穎甫先生的得意門生,秦伯未等均為其老師。1922年進入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學習,在校時曾作《傷寒陽明證與溫熱陽明證異同論》一文,曹穎甫評曰:「原原本本,直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傑作也。」他一生致力於《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研究,心得頗豐,見解獨到,是經方臨床的身體力行者。成都著名眼科專家陳達夫先生用六經來辨治眼病而被人所熟知,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們江西的經方名家楊志一先生用六經理論為指導對急慢性血吸蟲病、傳染性肝炎、子宮頸癌放射性直腸炎、膀胱炎以及下利、濕溫等病證進行治療而療效卓著。先生臨證恆以六經辨證的眼光審察證情,極力推崇柯韻伯「只在六經上求根本,不在諸病目上尋枝葉」的見解。並且善於守方,往往辯證一經確定,便不因某些微末細節而輕易改方,故他在臨床上以一方到底而收到病癒症除效果的病案並不少見。他在講授《金匱要略》的時候也常以六經辨證的方法概括之,如從六經來看升麻鱉甲湯,先生認為顯然應屬於厥陰的範疇,方中升麻味甘辛微苦,性涼,入肺、脾、胃、肝經,功能解毒、透疹、升提、散風熱;鱉甲味咸,性平,入肝、脾、腎經,功能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功能養血活血;蜀椒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功能溫中散寒、止痛、燥濕、殺蟲;雄黃味辛,性溫,入心、肝經,功能燥濕、解毒、殺蟲;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功能和中解毒。可見方中多葯均能入肝經,而且面赤斑斑、唾膿血顯屬血分。全方應能從肝經血分中升散熱毒、破結涼血、行血解毒,可為厥陰血分熱毒內伏證的治療提供由里達表的治法與方葯之範例。先生主要著作有《婦科經驗良方》、《楊志一醫論醫案集》、《中醫臨床家楊志一》等。楊扶國(1936),男,江西省吉安縣人,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任江西中醫學院院長,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理事,江西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江西中醫學院學報》主編,在國內外發表中醫藥論文五十餘篇,主編《中醫藏象與臨床》。他一直從事《金匱要略》的教學、研究和醫療工作,且取得了較大的學術成就。對《金匱要略》的學術特點和臨床價值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討,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他對中醫的肝病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將歷來繁雜的眾說紛紜的治肝法進行了重新整理分類,對治肝法的臨床應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臨床注重辨證論治,並善於運用經方,善於診治脾、胃、肝、膽、消化系統疾病以及糖尿病、血瘀證、內傷發熱等。

  13.羅瓚(1907~1949年)及羅道揆(1930~2000年)兩父子,羅瓚先生早年隨九江名醫塗克先生習岐黃之術,羅瓚先生治醫,不尚空談,主張理論聯繫實際,學用一致。先生尤其擅治危急重症,屢起沉痾,有獨到之處。其臨床要點,約有四端:(一)扶元為本:凡危急重症,元氣易傷,故以扶元為本;(二)祛邪務盡:新病之時,乘正氣未虛,宜以重采驅邪。久病之人,病邪深入,亦宜選效驗確切之葯以祛之。又有虛實夾雜,寒熱混淆者,視其元氣尚充,仍以驅邪為先;(三)審證宜精:充分運用四診所得,掌握病因脈證,細緻分析,洞悉疾病之本質;(四)急救應速:常備用通關散、蘇合丸、牛黃丸、黑錫丹、痧葯、雲南白藥、十滴水、人蔘、麝香等,以應急需。若病急煎藥不及時,則採用其急救方法,如針刺開竅、放血祛邪、楸刮透痧、童便止血、熱敷定痛、鹽灸神闕回陽、足敷白礬引痰,身擦雄黃、燒酒、蛋清退熱,口服地漿水解毒等法,常可收如影隨形之效。其子羅道揆,也因善治急危重症而聞名。羅道揆先生幼承家學,畢業於啟軒中醫學校,於岐黃致力甚多,底蘊深厚,在五十年的臨證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中醫急危難症有深刻的認識和獨特的治療方法,救治高熱、休克、驚厥、脫水、脫血、心衰、腎衰等急症,療效顯著。發表學術論文和臨床報道五十餘篇,其徒弟孟躍(井岡山學院附屬醫院副教授)將其部分例案編著成《羅道揆急危難症實錄》一書,如書中載乙腦後遺症相關案例尤為精彩,西醫認為:乙腦病毒,嚴重損害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可出現多種後遺症。中醫認為:乙腦後遺症,多由熱甚傷陰,痰熱余邪不凈所致。常見者,首為陰虛風動,次為心火內熾,三為痰熱阻滯、風痰入絡等。陰虛風動之後遺症,較為多見。從1962年~1982年,羅道揆先生用大定風珠加減,共治15例,全部治癒。患者為2~8歲兒童。服藥最少者,16劑,最多35劑,平均22劑,全部恢復正常功能。

  14.姚荷生(1911~1997),江西南昌人。江西經方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在江西省及中南地區乃至全國的中醫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姚家世代業醫,姚老少時師從清江名孝廉沈叔樵研修古文,18歲拜清江名醫謝雙湖為師學醫,20歲回昌從其叔姚國美侍診3年,姚老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其精通傷寒之學,以辨證為本,上溯《內經》、《難經》,旁及諸家,更參以親身臨證之所得,發仲景未盡之意,對《傷寒論》理論與實踐均有頗多闡發與創新,極好地發揮了《傷寒論》為臨床診斷治療學綱要的指導作用。其於中醫教學,注重理論緊密聯繫實際,也善於通過實踐印證提升理論水平,其論中醫生理、病理力倡氣化學說,論傷寒、溫病深究臟腑、經絡統一基礎,論診斷主張疾病分類與證候鑒別,論治療善於活用經方、合方化裁,並能以六經理論指導溫病方葯的運用。1983年他辭去江西中醫學院院長職務,專心致力於《傷寒論》的診斷治療學研究,著有《傷寒論串講》、《傷寒論難解條文》、《傷寒論病理生理學》、《傷寒論癥候鑒別診斷學》、《傷寒論有關疾病分類綱目》、《傷寒論疾病分類總目》、《臟象學說的文獻探討———肝臟》、《臟象學說及其診斷應用的文獻研究》、《四診概要》、《證候簡釋》、《脈學中的一般問題》、《臟腑辯證》、《病因辯證》等著作,為匯通中醫辨證論治綱領,樹立了重要的範例,產生了深遠的學術影響,也顯示了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受到諸多學者與專家的好評,並被譽為真正的「傷寒專家」,名醫蒲輔周先生稱他是「專家的專家」。現在江西中醫學院建設有姚荷生研究室,已整理出版先生遺著《中醫內科學評講》及《臟象學說與診斷應用的文獻探討———腎臟》。

  15.楊卓寅(1915~1998),字亮琴,江西進賢縣羅溪鄉人,先生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60餘年,一貫主張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師古而不泥古,繼承有所創新。他在臨床方面,堅持突出中醫特色,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外感宗仲景、天士、鞠通,內傷法東垣、丹溪、景岳,旁參各家學說,而對其師姚國美的《病理學講義》、《診斷治療學講義》兩部書尤為服膺。他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認為程鍾齡的「醫門八法」不夠全面,並舉《傷寒論》方證為例,如五苓散、豬苓湯的利水,旋復代赭湯的降逆,赤石脂禹餘糧湯的止利等,在「八法」中難以歸納進去,遂補充澀、滲、升、降四法,成為十二法,這是對「醫門八法」的繼承和發展。其論文《論醫門十二法》發表於《江西醫藥》雜誌,深得同道讚許。著有《農村家常便藥》、《傷寒六經證治歌括》。《傷寒六經證治歌括》乃先生仿效陳氏《長沙方歌括》的體例編寫而成,將《傷寒論》的證治內容提綱挈領加以概括,使學生易懂、易讀、易記,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先生晚年研究江西地方醫學史,收集杏林人物資料,探究其來龍去脈,編著《江西省十大名傳略》、《江西杏林人物》等書,負責「旴江醫學研究」科研課題,填補了江西地方醫學史研究領域的空白。

16.敖保世(1916~1989),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陂頭人,他在中醫急症、內、婦、兒科、雜病中療效以准、快著稱。先生主張要多讀無方之書,如內經之類醫理書籍。然後必精修傷寒溫病,原著讀後,再讀後世發揮之書;如陸淵雷氏《金匱要略今釋》,余無言氏《金匱要略新義》,曹穎甫氏《傷寒金匱發微》及《經方實驗錄》,並說:「溫病諸家,源於河間,盛於江吳,江浙派醫理方葯,應悉心鑽研,讀傷寒溫病應各精其義,不可偏執,寒溫兩派在醫理上是發展統一的」。強調葉氏《溫熱論》中條文,《傷寒指掌》中38條察舌辯證歌訣應背誦如流。由於他精深寒溫理論,臨床常經方、時方靈活運用,或將其冶為一爐,救治了許多危急大症。如一農夫赤裸卧地,煩躁呼熱,汗出不止,令數人為其揚扇取風。即抓住了「汗出神尚清,身必冷如冰」的書訓,辯為真寒假熱,亡陽之徵,以大劑四逆而愈。又治一老婦,嘔惡昏眩、卧床不食月余,西醫補液等治療無效,會診以小陷胸合吳茱萸湯一劑即起,數日漸復。其治溫病高熱,嚴守衛氣營血辯證,反對錶衛涼遏,邪熱水伏。其應西醫會診數例乙腦,均高熱不退,肢逆驚厥,病於衛氣者,令撤去冰袋,停用冬眠,改雞子搜驚法熱熨肌膚,反其道而行之,葯則銀翹白虎之類,清氣透熱,皆得微汗而熱勢大挫。先生常謂此乃中西醫理論指導各異,亦中醫治療急症的特色。其治暑溫,尤有心得,論有《六暑辯證》、《暑症淺談》。在其治療數十例乙腦中,很少有後遺症出院,部分患兒的失語、失聽、失明、癃閉、肢攣、腳痿均被及時治癒。他曾寫各種論文數十篇,晚年僅收集部分醫論醫案,由後人整理成書名曰《壽康醫集》。

   17.江心鏡(1916~1999),實力派江西經方家。撰寫有《小兒夏季熱》、《咳嗽漫談》、《中醫談泄瀉》、《醫案六則》等10餘篇文章。1915年出生於江西波陽縣團林鄉江家山村,16歲時,為了生計,一面當小學教員,一面自學中醫,憑藉教學餘暇跟從波陽名醫俞海才,執經問難,親聆教益。20歲時,在鄱陽鎮懸壺濟世,解放後到波陽縣人民醫院工作。1959年兼職波陽醫士學校中醫教師,併兼任江西中醫學院中醫函授輔導老師。1985年榮獲江西省衛生廳頒發的「從事中醫藥35年」榮譽證書。專長中醫內、婦、兒科,善用經方治療急性病、疑難雜症,行醫六十年,醫術高明,解難無數,活人無算,醫德高尚,仁醫仁術,有口皆碑。注重培養中醫後繼力量,先後培育造就中醫人才百餘人,桃李遍布縣境及鄰縣市。大多都已成為今日中醫界的中堅力量,其傳人主要有喻德娥、朱炳林、章天林、章新亮等。

18.萬友生(1917~2003),江西省新建縣西山鄉人,幼從飽學儒士習文十載,愛好書、畫、詩、棋。他治學嚴謹、博釆眾長,尤其崇尚《傷寒論》和《溫病條辨》,上溯內經、難經,下逮諸家,傾畢生精力提出寒溫統一的外感熱病理論體系,在全國中醫學術界獨樹一幟。《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第一集曾以《倡導寒溫內外統一的萬友生》為題,全面深入地介紹了他的學術經驗。先生從寒溫統一的角度研究厥陰病,發現溫病學家在繼承《內經》和《傷寒論》的基礎上,對厥陰熱化證的研究已臻完善,正可補《傷寒論》之缺陷。故提出「欲識厥陰病,寒溫合看明」的學術主張,明確指出厥陰病主症為神昏、痙、厥;病機為外感熱病最後階段,陰盛陽竭(寒厥)或陽盛陰竭(熱厥)或陰竭陽脫(由熱厥向寒厥轉化);提出厥陰熱厥的治療應遵循溫病學所論,而對厥陰寒厥的治法則仍宗仲師少陰寒厥證用四逆類方,並建議合用溫肝散寒的吳茱萸湯。80年代,先生先後發表了《關於傷寒與溫病合編為熱病學的商榷》、《寒溫病因病機論》、《寒溫統一的理論與臨床》、《漫話寒溫統一》等一系列文章,得到了國內同道的認可。此外,對脾胃理論、陰火理論先生亦有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闡發,並在臨床上有獨具匠心的運用。其主要著作有《傷寒知要》、《寒溫統一論》(獲中國中醫藥文化博覽會「神農杯」優秀獎)、《熱病學》、《中醫臨床家萬友生》。他主持的國家「七五」攻關中醫急症科研課題——應用寒溫熱病理論治療急症(高熱、厥脫)的臨床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陳茂梧(1926~1994),江西都昌人,行醫50餘年,學術上崇奉仲景學說,臨床上注重兼收並蓄,善用經方治療疑難病證,經驗豐富。尤對肝病的研究,更具特長。著有《漫談中草藥治療心臟病》、《金匱要略臨床經驗談》。《現代名中醫腫瘤科絕技》刊有陳茂梧先生《腦瘤合劑治療腦腫瘤》醫案:龔某,女,40歲。患者於1986年春開始頭昏頭痛,繼之癥狀加重,伴嘔吐痰涎,卧床不起。在本單位醫務室治療無效,經CT掃描等項檢查,診斷為腦膠質瘤,建議手術治療,家屬不同意,前來就診。症見面色淡黃,疲倦欲睡,表情痛苦,時時噁心嘔吐涎沫,畏寒身重,四肢無力,舌苔薄白,舌質淡胖,脈象沉細。證屬腎陽不足,脾濕生痰,升降失利,治以溫陽消飲,祛風活血,投腦瘤合劑加減:牛尾菜30g,鹿茸草30g,天葵子20 g,炒僵蠶15 g,川芎10 g,附片12 g,生薑15 g,白朮10 g,茯苓20 g,紅花6 g,上方出入,服藥5個月,3年未複發。其腦瘤合劑藥物組成是:牛尾菜40g,鹿茸草30g,天葵子20g,陰地蕨30g,葛根30g,僵蠶15g,藏紅花10g,(缺用川紅花10g代),鐵掃帚30g,珍珠粉1瓶(分裝吞服)。鹿茸草為玄參科植物綿毛鹿茸草的全草,苦、平,治療血管瘤(見《杭州葯植志》)。牛尾菜為百合科植物牛尾菜的根及根莖,甘、苦、平,治高血壓所致偏癱(見《陝西中草藥》)。陰地厥為陰地蕨科植物陰地蕨的帶根全草,苦、涼,治羊癇風(見《福建中草藥》),江西民間用於治療血管瘤。鐵掃帚(又名鐵掃竹)為豆科植物鐵掃帚的全草,苦、澀、涼,無毒,治多種腫瘤有效(民間經驗)。天葵子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塊根,甘、苦、寒。治癲癇、小兒驚風(見《中藥大辭典》)。紅花為菊科植物紅花的花冠,辛、溫,治經閉、癓瘕(見《中藥大辭典》)。腦動脈瘤加川芎、白芍,腦靜脈瘤加升麻、金銀花,頭痛昏厥加炒玳瑁(研末服)、蜈蚣、全蠍(均研末沖服),癲癇狀發作加枳實、半夏、赤石脂,嘔吐加大黃、生薑,半身不遂加黃芪、川芎,視力障礙加枸杞子、菊花,聽力障礙加磁石、菖蒲,吞咽困難加威靈仙、僵蠶,腦垂體瘤加花椒,尿崩症加威靈仙,腦膠質瘤加薏苡仁、制附片,腦膜瘤加玳瑁粉、煅石決明,腦外傷加王不留行、田七粉(沖服)。陳老徒弟中比較出名的有廖佐芹(贛南醫學院中醫副教授);陳建軍(江西省星子縣白鹿衛生院主治中醫師)。

20.陳瑞春(1936~2008),江西銅鼓人。先生自幼隨父習醫,初讀醫書時只是其父身邊的書童,白天隨診、接待患者、抄寫處方,讀書主要是早晨和晚上,黎明即起,晚上則是挑燈夜讀。先生學醫啟蒙的第一本書是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他對《傷寒論》的研究和應用均有獨到之處,提出了一些頗具學術價值的觀點,如「傷寒救陰法」。他的座右銘是:「讀傷寒、寫傷寒、用傷寒」。《當代名老中醫圖集》稱其「活用經方,師古不泥」。尤其是對小柴胡湯、桂枝湯的臨床運用,可謂獨具匠心,屢建奇功。他認為:臨床運用經方必須深讀《傷寒論》,參透原著精神,掌握「辨析病機、抓住主證、深究方規、靈活化裁」四個關鍵問題,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堅持多用,必有成效。曾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多篇參加國際會議交流或刊發於美國、香港等醫學雜誌。主編、參編《傷寒論教學參考》、《喻嘉言醫學之書校詮》等著作8部,著有《陳瑞春論傷寒》和《傷寒實踐論》,兩書堪稱姊妹聯璧之作;前者著重於學習、研究《傷寒論》的方法與見解;後者著重於運用經方的經驗與體會,誠如熊曼琪教授所言:「......將《傷寒論》理論探討、教學實踐、臨床運用融為一體......為進一步探討傷寒之奧妙開闊了視野,提供了寶貴經驗」,此書是本世紀繼趙明銳先生《經方發揮》、邢錫波教授《傷寒論臨床實驗錄》和劉渡舟教授《經方臨證指南》之後,少有的以傷寒方葯親身實踐為主題的專著;兩書交相輝映,凝集了先生治傷寒之學的全部心血,在國內外中醫學術界受到重視。

  21.萬桂華(1937~),現任江西省南豐縣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江西中醫學院中醫函授輔導教師;萬老行醫50餘年,具有高深的醫學理論,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內、婦、兒、針灸科疾病的治療,對治療疑難重症有獨到之處。曾先後發表醫學論文七十多篇,其中《功能性子宮出血治驗》一文被《中國中醫藥優秀學術成果文庫》一書收入。在全國各級報刊及雜誌上發表科普文章六十多篇。著有《傷寒論因證法方表解》一書,出版后榮獲縣科學大會優秀成果一等獎。

 22.伍炳彩(1940~),江西省吉安縣人。伍炳彩先生自幼立志學醫、以醫術扶危救厄為己任。60年代末,他下放到吉安農村工作時,還不會治療鉤蟲病(中醫病名為「黃胖」)。看著病人受疾病的折磨,他遍查中醫書刊雜誌和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終於在宋代的醫書中找到了治療鉤蟲病的關鍵葯——「綠礬」,療效達百分之百。伍炳彩先生常強調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三個原則:一是辨證論證原則。二是堅信中醫理論的原則。三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他從事中醫教學、臨床、科研工作50多年,對仲景學說的研究有較高的造詣,尤其是運用於臨床辨證論治,治療內科疑難雜病,經驗豐富,療效卓著,屢起沉痾,深受廣大患者信賴。伍老認為,疑難雜病的病機常為寒熱虛實錯雜,治療若同時顧及,藥物之間又相互牽制,寒溫相掣,升降失司,效難如意。他根據《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理論,提出雜病當分清輕重緩急、抓住主要矛盾,採取分步治療(如先表后里,先清後補,先補脾胃等)的方法;此外,他對仲景脈學亦作了相當深入的研究,聯繫臨床實際,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已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主編《金匱要略習題集》,參編《名醫門診叢書———神經衰弱》、《中醫四大經典著作題解》等,主持省級課題4項。

  23.姚梅齡(1944~),男,江西南昌人,碩士生導師,江西中醫學院特聘教授,江西省名譽名中醫,江西中醫學院姚荷生研究室主任。姚老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近50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用純中藥治癒了不少現代醫學公認的「不治之症」和疑難疾病,對急性發熱性及感染性疾病的療效尤佳,多次到全國各地講學。2005年鄧鐵濤教授親自點名要求帶高徒,受鄧老委託已帶高徒5年,共計12名,他們都成為了單位的骨幹,名譽一方。多次被廣州中醫藥大學舉辦「全國經方臨床運用高級研修班」、江西省中醫院舉辦的「中醫經典與臨床學習班」聘為授課教師;在深圳市中醫藥學會舉辦的「國際脈學學習班」講授「臨床脈診」;在廣東省中醫院「臨床提高班」講授「太陰風濕表證」等,均深受學員的歡迎與好評。主要研究領域有:1.「證」的實質與五大辯證綱領統一;2.疾病分類學;3.中醫鑒別診斷學;4.表證證治;5.三焦腑病證治;6.中醫學術發展史;7.中藥煎煮規範;8.中醫診療程序規範;9.脈學;且悉心鑽研、整理其父姚荷生教授的遺稿達15年之久,姚老一直秉承父訓慎於著述,已出版《臨證脈學十六講》,發表學術論文17篇。

  24.劉英鋒(1960~),男,漢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醫研究所所長,附屬醫院副院長,曾先後主持了國家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2項,主持了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廳中醫重點資助課題6項,並先後發表了《當代百名名老中醫成才之路調查》、《論名老中醫臨證經驗師承方法的規範化》、《從六經病機覽視水飲辨治規律》、《再論辨證論治與規範操作》、《試從三焦理論認識柴胡類證的證治規律》、《寒溫溝通論膜原(上)--歷史的回顧》、《寒溫溝通論膜原(下)--辯證的統一》等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小柴胡湯類方證治分類研究》、《當代名老中醫成才之路》、《傷寒論思維與辨析》。他非常重視中醫臨床人才的培養。他指出名醫成才重要的六要素:一.熟讀經典,經典是中醫理論之精華與奧妙所在;二.常於臨證,臨床療效是中醫的生命與活力之根基;三.多拜名師,因為名師可以在指導你直接深入,很快的讓你明白其中的真諦;四.要信中醫,必須要對中醫有信念,要有求真的思想,才能克服重重障礙,學好中醫;五.多總結,要成為有廣博見識的學者,必須經常總結自己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還要注意吸取別人的經驗,甚至還可以借鑒西醫,西為中用;六.要有悟性,對傳統文化的領悟,領悟的快、領悟的深,才能進步得快,才能夠進一步有所突破。只有具備了這六要素,才能做到傳承好中醫學術,才能為中醫的發揚、發展、創新備下充足的人才隊伍。

25.鍾漱秋,廿世紀五十年代譽滿贛州的一位名老中醫,曾擔任原贛州地區公費醫療門診部主任醫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達半個世紀。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治學嚴謹、博覽醫書,更是一名研究解讀《傷寒論》之佼佼者,雖然他生前常撰寫文稿,但公開發表甚少,多藏之於書齋。現僅能見到的有他兒子鍾宏達整理出版的《中醫診治要旨》、《傷寒論哲理應用》和《解讀醫學三字經》。當年他曾在市裡舉辦的學習中醫經驗交流會活動中,擔任《傷寒論》專題輔講,廣泛傳授個人學習體驗心得,為弘揚中醫經典不遺餘力,講求奉獻。而《傷寒論哲理應用》所述諸多心得體會就是將當時他為講學而寫的手稿筆記整編而成。《傷寒論哲理應用》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前言,概述《傷寒論》的學術淵源、學術價值以及內容概要;而主要闡明的內容是有關傷寒哲理的基本觀點,從而為學《傷寒論》全文創造先決條件。第二部分:六經病證辨析,其敘述體裁方法,系按論中條文逐條分析,明確其真諦及應用;如對論中那些有法無方的條文就提出適宜組方加以補充之(補充宜用方劑包括變通運用配方近百餘方)。第三部分:附錄,首先介紹研究熱病、誘發症驗方集(共30餘配方,屬傳家秘方)。這些配方的研製是傷寒哲理應用的又一具體體現,也可供研究參考應用。其它附錄內容均係為了有助於加深理解傷寒哲理而設,內容簡明,實用性強。

  26.朱炳林,主任中醫師,江西鄱陽縣人,從事中醫40餘年,系江西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花甲年後,仍堅持臨床,孜孜以求,筆耕不輟,又發表醫話醫論四十多篇。朱炳林先生為陳瑞春教授的《傷寒實踐論》出版在幕後做了很多艱苦的工作。著述有《困學齋中醫隨筆》以及《困學齋中醫續筆》。先生擅長臨床,治病多驗。如先生臨診治療痹證,注重辨證論治,強調肝腎為本,以扶正為先,又善用專病專方,且根據不同病情,通權達變,靈活化裁,故每獲良效;精於醫話醫論,時有新作;傳道授業,極具魅力。他能治、能寫、能講,在中醫學界,頗有影響。(原文發表於2012年《第十一期全國經方運用(仲景脈學)高級研修班講義》,現略有改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