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相關基因突變數據的正確打開方式

2015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托馬塞蒂(Cristian Tomasetti)博士及福格爾斯坦(BertVogelstein)博士,統計了31種癌症的發病率並進行分析后,認為其中22種癌症的發生是由於機體組織內部的正常幹細胞在DNA複製過程中發生了隨機突變(R突變),並由此得出結論,癌症的發生原因中,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機體內部因素。文章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后,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曾發表聲明,對這一研究結果表示「強烈反對」,認為這可能不利於癌症研究和公共衛生。

2017年3月24日,這兩位學者再次在Science上發文,從全球涵蓋48億人的69個國家收集數據,對32種癌症類型的發病率和相關性進行全面的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66.1%的癌症發生與R突變相關。其中,骨腫瘤、睾丸癌、腦腫瘤、骨髓瘤、甲狀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前列腺癌、膽囊癌、白血病及乳腺癌等腫瘤,R突變為致癌基因突變的主要原因(圖)。

隨機突變,是致癌風險,也是進化源頭

作者:美國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 張微

首先,對於《科學》(Science)所發表的這篇文章的結論,我並不意外,也與我一直對此的認識是一致的。但在文章發表后,部分大眾傳媒將這一結論戲劇化,甚至將數據片面化用來「嘩眾取寵」,這完全違背了研究的本意。

人類遵循遺傳規律,一方面忠實地複製自身的DNA傳遞給後代,保持種群延續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我們也通過基因改變或突變,在表現出個體多樣性的同時,實現不斷進化。遺傳學中出現的複製錯誤,從本質上看,有利於人類的長期發展及進化衍變。從這個意義上看,細菌由於不斷發生遺傳學變異而不斷進化。生物正是通過部分隨機突變(R突變)及環境因素的高效協同作用,才使得機體適應較低水平的生活狀態,並以多樣性維持長期生存。

對於人類複雜的機體生物活動而言,維持平衡至關重要。縱觀歷史,一些R突變與環境或病原體發生相互作用,產生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惠及人類。毫無疑問,SNP的數量遠甚於突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部分致癌突變卻正是通過此機制來成長壯大,並最終危害整個機體。

事實上,遺傳學複製錯誤中的「運氣」因素並非不可預測,而是可以量化的。這也正是這篇文章作者所正在做出的努力。在我看來,這樣的研究方式是科學的。作者正確地指出,環境因素是重要的,因為這些外源因素可以影響體內DNA的複製機制。因此,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樣,基於遺傳的早期檢測是重要的;針對癌症全面發展相關的多種致癌突變的治療,仍是研究的重要領域;針對DNA修復基因的突變事件研究,不僅具有科學重要性,更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我們正處於精準醫學時代,癌症風險的測定與癌症的預防也應該進入這個新時代。這些研究的發布及其引發的爭議,體現出人們在面對生物科學研究中量化及精準化表達時的困惑。我想,這也正說明,我們需要更加科學地解讀科學。

科學數據的正確「打開方式」

作者:美國佛羅里達大學 張隆基

對於科學研究結果要謹慎的討論數據來提供解釋,最怕的是用數據來做出不符合科學的結論。

對於癌症的發生,不論原因,都必有直接的基因突變。但致癌基因突變與癌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至於基因突變的原因是遺傳,環境,或是感染,都是間接的。從大數據來看,可以說所有突變都是幾率,都可能是運氣不佳造成。但是運氣是可以經由其他遺傳,環境,感染來影響的。如果將此相互影響考慮進去,文章的結論是否會發生改變?

中國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大城市裡的肺癌患者也會增加,而全世界多發性骨髓癌病人也是都在上升中,是不是大家開始都運氣不好了?人的年齡壽命增加,也隨著年齡加大,免疫下降,抵抗力降低,癌症比例加大,是因為年齡增加,隨機突變增多了嗎?還有心情不佳的女性,得乳癌幾率也高,是不是年齡大,心情不好,也都會與隨機突變相關?這些問題都懸而未決,盲目抓取研究中的某一數值將其戲劇化、新聞化,並不明智!

事實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幾率,不只是癌症,但是可以影響幾率的因子很多,如果只在科學結論中,斷章取義,隨便找一句話一個數來放大,而不注意後面跟著的註解,不理解數據真正的含義,那科學研究就徹底喪失其意義與價值了。

來自《中國醫學論壇報》4月6日B1版

編譯 葉譯楚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