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說(四)——之五臟

藏象的"藏",是指藏居於體內的各個臟腑;而"象",是指表現於外的病理、生理現象。

藏象即是指臟腑 生理或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藏象學說即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臟腑之間相互關係的學說。

藏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礎是臟腑。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依賴於臟腑的生理活動,所以觀察、了解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以及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進一步研究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變化規律是藏象學說的主要內容。

五臟指心、肺、脾、肝、腎,其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

中醫養生的核心思想是「整體—平衡」, 五行學說就是這一理論的體現,在指導養生調理方面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於五個系統,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以五行相生相剋說明五臟之間的聯繫和制約所達成的平衡關係。

一、肝 血之存庫  

藏血:肝,血之存庫,肝是藏血的地方,對血液進行清潔凈化。肝解毒的過程就是清潔血液的過程,因此在人體裡面,肝是最主要的排毒器官!

主疏泄: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說明肝就象樹木生長一樣將乾淨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使身體得到營養生長。

其華在爪: 指甲薄而軟,易脆裂,枯而無光,甚至變形。肝功能失調會導致指甲病變,反之通過指甲以上變化也可以推斷出身體內肝功能失調。

開竅於目: 肝陰不足→兩目乾澀 肝陽不足→視物不清 肝經風熱→目赤癢痛 肝火上炎→目赤腫痛

在志為怒:急躁易怒(也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肝火大」或「火氣大」)

在液為淚:兩目乾澀,流淚增多或目眵

二、心 君主之官 

主血脈: 心血虧虛:心慌、心悸、面色無華。 心血淤阻:心悶痛、面色灰暗。

主神明: 出現失眠、多夢、神志不寧或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靡等。

在志為喜: 過喜則神傷

在液為汗: 動則汗多

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心氣過盛:現紅赤臉、且臉常 有紅暈,多現血壓, 血脂異常;心血淤阻:臉頰及嘴唇呈紫色,是血在脈管中循行無力,多現血脈阻滯。

在竅為舌: 舌,心之苗。 心脈虧損:舌面皺摺、裂痕。心火上炎:舌尖鮮紅。心血淤阻:舌質紫斑。心神失常:舌卷、舌強直、舌歪、言語有障礙。

三、脾 「後天之本」 氣血化生之源

主運化,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主運化: 運化失調,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溏爛,疲倦,消瘦,濕症、痰症、飲症,甚至水腫。

在志為思: 思慮過度,出現氣結,氣滯→不思飲食,頭目眩暈,脘腹脹滿。

在液為涎: 口液分泌增多,流涎。

在體合肌肉, 主四肢: 虛胖、消瘦。

在竅為口: 脾運失健:口淡無味,食慾減退; 濕熱困脾:口甜、口粘、口臭、口乾、舌兩側有明顯牙齒印;口腔癥狀:口中多現潰瘍,潰爛或牙齦腫痛,嘴角潰爛等。

其華在唇: 脾運失健:唇色淡白; 脾火上炎:唇色血紅; 濕熱困脾:唇燥褪皮。

四、肺 朝百脈,司呼吸

主氣,司呼吸, 主宣發肅降: 胸悶、鼻塞、呼吸淺表、短促、咳痰、咳嗽、氣喘、呼吸不暢、無力。

在體合皮 其華在毛:皮毛防禦功能減退,容易感冒,皮毛憔悴枯槁,皮膚易發炎,毛竅多閉塞現痤瘡粉刺,膚質差,疤痕難消等膚質問題。

在志為悲: 過悲則傷肺

開竅於鼻 在液為涕:肺氣失宣→鼻塞流涕,嗅覺失靈,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

肺熱→鼻塞,涕黃濁, 嗅覺減退

肺燥→鼻腔乾燥

肺寒→鼻流清涕

五、腎 先天之本,百病之源

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 腎精虧損:生殖機能減退,如男子陽痿、早泄、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無性慾,易衰老,重則不孕不育。

主水: 體液代謝異常,甚至水腫。

在志為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下焦脹滿,甚而失禁。

在液為唾: 唾為腎精所化生。

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腿軟無力,腰酸背疼,骨質疏鬆,易骨折,小兒發育遲緩,記憶力減退。「齒為骨之餘」:小兒牙齒生長緩慢成人牙齒早脫。「發為血之餘」:頭髮枯槁、泛黃,發質差,易斷裂分叉,早脫早白。

開竅於耳和二陰:腎精不足:聽力減退、耳鳴、耳聾、耳炎症、耳癢;腎氣化失常:小便、大便異常,如尿頻、夜尿、遺尿、尿閉,大便稀溏頻繁。

讀五行知五臟

人的身體有五行屬性,五臟同樣也可分為五行,「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依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可輕鬆地對身體進行調理。

以肝臟為例,「肝屬木,水生木,木生火」,而「金克木,木克土」,要養護肝臟就需保護好「土」,就要健脾,同時要防禦「金」,即注意及時補足肺氣,防範肺部疾患。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