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東方建築與西方建築的區別

封面是「火焰哥特式」建築,米蘭大教堂。

應要求,把這個文章收到《祖先》裡面來,這個是知乎的一個問題,其實從本質來說這個問題問的就有問題,無論西方的石材還是我們的木材,這個提問都有點以偏概全了,那麼從這裡面簡單的講了一下東西方大概的建築發展,很多點也是之前都說過的,其實不僅僅是這個,下一個番外,就是梳理從上古進入到中古,也就是四帝國時代的政治制度發展,社會的興盛和腐朽,以及一些藝術文化。

去雅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帕特農神廟可以2000多年立在那裡,可是我們連唐代的古建築都是鳳毛麟角了,難道真的是西方人就是天賦異稟比我們的建築都「高級」?

我們都知道歐洲的文明源頭是古希臘,可能很多人對這句話一聽而過了,實際上毫不誇張的說歐洲絕大多數的文化都是從古希臘發源的,甚至說沒有古希臘就沒有現在的歐洲,所以無論希臘如今再不堪,從某種程度來說歐洲也沒法放棄這個和安徽省差不多大現在還窮的要死的地方。

Advertisements

不過聽到所謂的「文明古國」里,並沒有古希臘文明的存在,實際上並不是因為希臘有多年輕,而是因為希臘其實並不是一個「原生文明」,作為一個海洋性很嚴重的商業民族,它很大的受到了東邊的赫梯王國、兩河流域(亞述、巴比倫),南邊的埃及的影響,我們來看一下圖。

圖次生文明希臘文明(這裡包括克里特文明。),我們發現希臘加上克里特島形成了地中海上最方便的一個「中轉站」,而周邊的文明又太發達,赫梯王國是最早發展出鐵器文明的國家,古埃及和巴比倫就不用贅述了,所以說希臘的先天優勢或許真的比我們要好得多。

作為世界最早文明發祥地的兩河地區,這地方非常的乾旱(過去還好一些,現在全是沙漠了。),多虧了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滋潤這地方才有了發達的文明,所以森林資源極其寶貴的他們早期用夯土進行建築的搭建,不過這地方再乾燥也不至於一點雨也不下,所以和燒制陶器一樣,他們把泥土摻上植物的纖維做成泥磚,有些時候為了防水還會燒成釉面磚,所以很快在兩河流域就出現了磚制的建築。

Advertisements

圖 蘇美爾人在用黏土製磚,旁邊還有人在用弄黏土蓋房子。

所以說地理條件造就了蘇美爾人只能用這模式來修建建築,而磚的出現讓建築的強度和高度極大地增加,所以終於在兩河出現了這樣的建築——

圖隨著農業的發展,前3000年前開始這邊的「烏爾城」就開始空前繁榮,隨著城邦的發展,集權的奴隸社會開始興盛,這邊終於可以利用民力來修這種祭祀神明的大型建築了,這個是大約前2000年建造的「齊格拉特神塔」,也非常有名,一般也叫烏爾金字塔。

話說回來,同時代的我們還是傳說中的夏朝,如果按照現在一般認為的「二里頭遺址」來說,我們的建築大約是這樣的。(下面有提到石峁遺址的,但是這個遺址族屬不明,但確實在陝北地區出現大量石造建築,從某種程度來講,也確實和地理位置有著決定性的關係。)

圖二里頭遺址的想象復原圖,我們這邊和兩河比起來,樹木實在是太多了,而大量的降雨也使得我們不得不修建坡頂的建築,所以用茅草和木材搭建的住房就出現了。

所以也不能說這時候我們的建築就一定要比人家低級,只能說確實是不同的自然條件滋生了不同的文明,只可惜到了現在這二里頭只剩下夯土堆和殉葬坑了,論起持久度,西方那些國家不知道比我們高到哪裡去了。

不過收到兩河流域很大影響的埃及,搞出了更神奇的建築模式,這一下就影響到了希臘了。

埃及的自然條件和兩河差不多,本來也受到這邊的影響用泥磚來製造建築,只不過埃及在上下兩部統一之後,法老集權下的埃及比起天天內鬥的蘇美爾人厲害太多,所以人家能調動的人力物力在那個時代也沒誰能比得了,所以等到法老左塞爾的時候,就希望來修一個能象徵自己王權的巨型陵墓,所以在一個名字載入史冊的工程師——伊姆荷太普的帶領下,他放棄了泥磚,開始在西奈半島採石灰石進行建築搭建,這樣一來整個建築的高度被大大增加,這樣一來第一個金字塔——階梯金字塔就出現了。

圖 階梯金字塔(左塞爾金字塔)。

這一來可倒好,整個埃及颳起了狂建金字塔的風暴,這種石頭建的建築簡直是持久又壯麗,所以到了法老胡夫的時候就像修個前所未有的大型金字塔,事實證明後來這個也是後無來者了,他已經不滿足於石灰石,想搞出點更硬的東西過來。

但是曾經的希臘建築是這樣的——

圖 希臘的邁錫尼宮復原圖。

我們發現這東西和後來我們熟知的希臘建築有很大的差別,結構大多都是木質,這一點和我們是非常像的,畢竟希臘不像埃及和兩河那麼缺木頭,他們僅僅是比較缺地盤而已,所以說希臘早期的建築大多數都是這樣的木質結構,旁邊一般也都是泥牆。

以這個邁錫尼宮為例子,古希臘早期建築最常見的就是木造的「井字梁」,在上面修木樑架和木柱承重,為了讓市內散發點活力,裡面還有大量的彩繪,而地面一般就鋪上大理石,希臘到現在也是世界上品質最好的大理石產地之一,所以說希臘不僅僅不缺木頭,石頭人家也不缺。

圖希臘北部的最高山——奧林波斯山,當然了這個山也承載了希臘太多的夢幻,它帶著人文的光輝一直走到了現在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但是後來希臘在邁錫尼文明覆滅、多利亞人入侵之後,走出「黑暗時代」的希臘開始發展了經濟,走向了「共和」,不斷地受到埃及影響的希臘開始出現了大批量的石造建築,尤其是希臘進入到古典時代之後開始有了和埃及一樣修建大型神廟的習慣,而把神廟搞的密不透風,搞一堆柱子的特性,也是受到了埃及的影響。

只不過,希臘學埃及的東西,卻把自己原來木造建築很多技法直接搬到了石頭建築上。

就拿最喜聞樂見的帕特農神廟舉例子。

圖 帕特農神廟。

圖羅馬拱券,這個就是拼起來的楔形拱石,這結構真是極好的,你看這石頭根本掉不下來。

可以說這是個非常大的進步了,比起木質結構演變過來的一整塊的石頭的大梁,這種東西直接就彌補了橫向石料的缺陷,大家熟知的羅馬斗獸場就是這玩意。

我們看個例子。

圖聖索菲亞教堂,隨著羅馬的衰落,君士坦丁大帝的米蘭敕令讓羅馬開始徹底基督化,拜占庭就用這個最先進的技術修建了宏大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只不過這東西隨著後來匈人和日耳曼人的入侵成了羅馬帝國的絕唱,後來東羅馬被土耳其徹底滅掉,這大教堂,就成了,清真寺。(某度搜個圖,前10個都是土耳其旅遊的推廣。)

圖 聖索菲亞大(qing)教(zhen)堂(si)的內部,可以明顯看到帆拱的結構。

後來西羅馬被日耳曼人給推了,古典時代正式結束,歐洲進入「中間期」,蠻族征服先進民族的後果往往只能被同化,但是這群蠻族又不想完全淪落,就開始把羅馬人新皈依的基督教更大的利用了起來,一種以羅馬建築為基礎的極其嶄新的建築開始發展了起來,因為神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型教堂開始興建,而蠻族在學習羅馬建築的同時,按照自己的建築模式往往把建築物弄得更加的高聳,把拱券和柱子都弄得粗大厚重,這樣就有了所謂的「羅曼式建築」,雖然還叫羅曼,但是卻把羅馬的東西改造的不倫不類了。

圖德國的羅曼式的施派爾主教座堂,我們可以發現整個建築都厚重了很多,稱重結構大多已經是牆體和拱券,房頂往往都是拱券發展過來的穹隆,裡面還有木造的結構。

而羅曼式建築發展到最後,就可以說在西方建築史上都是少有的高峰了——哥特式建築,其實我們看一個晚期的羅曼式建築,就已經非常雄偉了。

圖 比利時的聖母主教座堂,晚期羅曼式建築,但是卻已經有後來「哥特式」的影子了。

教會和封建領主控制的歐洲,越來越喜歡修代表最高神權的教堂,前面也說過,宗教味道越濃的地方越容易修永久性的大型建築,哥特式建築就是這麼出來的,哥特本來是日耳曼人的一個部落,不過這群人戰鬥力比較強悍所以就很出名,日耳曼人學習了羅馬的建築工藝,開始在帆拱建築的基礎上,更大規模的加大內部空間,他們不喜歡昏暗的內部,最後甚至牆壁都大量鏤空,但是這樣整個建築的就很難保持穩定,於是他們直接把結構發展到了外面,向外增加了外面的拱券,這也就是所謂的——「飛扶壁」。

圖很多結構都露在外面的哥特式建築,以後發現這些東西,我們發現拱券的樣子變得也越來越誇張(但是基本技術還是羅馬的那種),這種尖尖的造型如同火焰一般,彷彿直接可以和天堂對話。

(有一種看法哥特式可能受到日耳曼人原來住的尖頂木帳篷的一定的影響。)

圖哥特式的巴黎聖母院,可以明顯看到那個飛扶壁。(看這個巴黎聖母院就會發現,也不是所有的哥特式一定偶有那種戳死人的尖頂,但是看到飛扶壁和尖尖的拱券,基本上就和哥特式有關沒跑了。)

所以正是因為窗欞、造型等的不一樣,哥特式後來也發展出上圖一樣圓圓的輻射狀哥特式和看著就震撼戳人的火焰狀哥特式,不過在這裡就不多講這方面了,大家可以關注我和我的專欄。

  • 不過無論如何,哥特式建築都是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的極好的發展,可以說現代的很多建築理念也是傳承自哥特建築的,這樣一來結構的美感也都包含在了建築中,可以說西方建築的道路就越來越寬闊了。

而我們東方總的來說發展的路線是較慢的,不過也不是說我們一直都是用木造建築了,當然這也並不是我們多麼著急革新,而是,木材,不夠了。

所以這樣一來就在明代刺激了制磚業的發展,空心牆技術的發展讓大量的建築出現了兩邊磚砌「山牆」,這也就是在明代成為民間建築主流的——硬山頂建築。

圖東方各種建築類型,規格最低的基本就是第一個的「硬山頂」,這東西的承重主要是兩邊的山牆,北京的四合院也基本都是這個,甚至慢慢發展到後來,都會出現「無梁殿」這種玩意。

所以說我們是非常被迫的出現了磚制的建築,但是明清的建築樣式已經越來越僵化了,我們會發現故宮雖然大氣,但是總是缺少一點靈動,而且大型的木造建築仍然是高級建築的主流,我們終究延續了從商、西周一路過來的木造建築結構。

而後來西方在文藝復興的衝擊下結束中世紀,這群人打著復興古希臘羅馬的旗號開始鬧騰,一種神奇的復古風吹過來,人們開始拿已經很發達的中世紀建築技術蓋出古羅馬樣子的東西,一開始這東西被黑成「不規則的珍珠」,讀音就是「巴洛克」。

圖巴洛克建築,明顯看到古希臘古羅馬的東西又回來了,但是明顯做了很多的革新,尤其是後面的那個穹隆,雖然是羅馬建築的味道,但是結構早就是全新的了。

後來西方又走了個建築更新的周期,所謂的「歷史主義風潮」,這也就是所謂的「新古典主義」(比如白宮)、「浪漫主義」(寧願叫這個新哥特主義)、折衷主義(哈爾濱一大堆)等建築運動,古典建築的元素加上了更多藝術家的革新,西方建築反倒出現了更複雜的多樣性。

總之到了這裡我們也發現了,歐洲的建築雖然變化多樣,但是靈魂一直都是古典希臘羅馬的靈魂進行創新和發展,希臘羅馬在周邊民族的影響下,大膽的進行自己的建築革新,石材雖然加工較為困難,但是材料的特性卻容易讓這種材料建造的建築發展的更為多樣化,建築可以在結構以及藝術性上都有自己的創新。

當然了,歷史的進程也是極其重要的,我們畢竟沒有希臘和整個歐洲的大歷史環境,建築藝術也是在木造上自成一家,或許從希臘人突然決定用石頭來模仿自己的木造建築搞個大新聞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和他們分道揚鑣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