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帶你解讀血常規化驗單

相信這世上所有病人或健康體檢者,做得最多的一項檢查就是血常規了。幾乎每次去醫院,都會被要求抽血做化驗。這項檢查為何這麼重要,到底告訴我們什麼信息?

拿到一張血常規化驗報告,那一個個或升或降的小箭頭到底什麼意思?為什麼有些不正常的指標,在醫生眼中並沒有得到重視?相信每一位拿到血常規報告的你,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疑問。今天醫生就給大家介紹血常規報告要怎麼看。

血常規主要化驗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血液裡面究竟有些啥?

血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細胞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另一部分是非細胞成分,指的是血漿。看,這是一管新鮮血液經過離心之後得到的分層情況:

我們看到,下層紅色的就是細胞成分,上層黃色的就是血漿。而血常規化驗所需要的成分,就是下層紅色的細胞。

和「紅」有關的指標

如果一系列的指標名稱都含有一個「紅」字,表明他們都跟紅細胞相關。所以這一系列最常用於評估貧血等病。

醫生們最最最想看的就是「紅細胞(RBC)計數」和「血紅蛋白(Hb)濃度」,俗稱「血色素」了。此外,血細胞比容(Hct)也有類似作用。

至於箭頭,

「↓」常表示各種貧血,包括急慢性出血、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也包括孕婦及青少年因機體需要而增加血容量,造成血液稀釋等生理性原因。

「↑」則表示血液濃縮或因缺氧而促使紅細胞代償性增加。

以貧血為例,大部分貧血可分為以下幾類病因:

造血機器故障(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血液科疾病),

原料不足(缺鐵性貧血),

成品破壞(溶血等),

丟失過多(急性或慢性失血,月經過多、痔瘡或腫瘤引起的便血等)。

具體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貧血呢?這時候醫生就要結合病史並分析其他和「紅」有關的指標了。

例如,「網織紅細胞(Ret)」是紅細胞的前身,生成不足的貧血往往會標明「Ret↓」;如果貧血伴「Ret↑」,則可能貧血是因為大量失血或紅細胞受破壞導致的,此時骨髓知道體內缺紅細胞了,趕緊動員造血,所以未成熟的細胞增加。

而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往往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這幾個指標都是「↓」的。

至於紅細胞增多的情況,大部分是暫時性的,不會遺留下什麼不正常,所以不必擔心。但是如果紅細胞持續性增加,可能提示血液系統腫瘤。

含有「板」字的指標

這一系列的指標名稱都含有一個「板」字。表明他們都跟血小板相關。醫生一般也是從生成不足、消耗過多、破壞增加等方面分析病因。

例如:白血病導致的造血功能障礙,其血液中的血小板就會很低;而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進,血小板破壞的多,血小板也會很低。

而「Plt↑」有生成過多和反應性增高兩大方面原因,常見原因有急性感染后、脾切除術后改變、白血病等。

白細胞大家族

那麼剩下的指標都算是白細胞大家族的成員咯。

白細胞(WBC)的增加或減少主要受到中性粒細胞的影響,其次是淋巴細胞。

白細胞各種組分也保持相對穩定的比例,例如中性粒細胞正常情況下占所有白細胞的50–70%。

大部分科室的醫生主要用WBC來分析感染性疾病,不同類型的白細胞升高常常對應不同類型的感染,因為WBC里的各種成分都有抵禦外來入侵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

細菌感染會讓前線兵種中性粒細胞升高;

但是病毒感染能繞過前線兵種,直接挑戰炮兵團淋巴細胞

單核細胞算是特種兵吧,只是在面對瘧疾、結核等幾個敵人時才出馬;

嗜酸性粒細胞是一個脾氣火爆的戰士,對於寄生蟲感染常常積極升高應戰,但是它有時候也會對一些本來無關緊要的刺激過度亢奮,引起過敏;

至於嗜鹼性粒細胞,他政治立場不堅定,常常挑撥離間,它的升高常常見於自身免疫病攻擊自身。

而白細胞和這些組分的降低,往往提示破壞增加或生成障礙,見於重度感染、化療、自身免疫等。

故事新聞里最常聽見的白血病,也可以通過簡單的血常規發現,白血病表現為白細胞異常升高,通常是幾十倍的升高。

化驗結果需要綜合判斷

除此以外,醫生還常常關注紅細胞沉降率(ESR),如果"ESR↑",除了在月經期、妊娠、高齡等情況之外,還見於細菌性炎症、風濕、結核、組織損傷、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等疾病。

綜上所述,病人往往一個簡單的不舒服,在醫生眼中就有好幾種可能,一個血常規化驗能給醫生提供豐富的臨床信息,並不是可有可無的。

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出,有些指標檢測結果不在參考範圍內,但它實際上並無重要的臨床意義,或者很多特殊生理情況下也會造成指標「異常」。

所以,您看到自己的血常規報告時,不必因為幾個異常的箭頭而惴惴不安,人體的健康不是單單看幾個客觀的數據就可以判定的,還要根據病史資料綜合分析,必要時還要做更深入的檢查。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