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中醫養生講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黃帝內經》素問篇中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方法。四季交替規律,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們也要隨著四季的變化,春夏養陽,以助生長之氣;秋冬養陰,以助收藏之氣。「養,供養也」,順應四時變化供養人體所需的陰精或陽氣,人才得以長壽,頤養天年。

春夏氣溫升高,人體的陽氣也會隨之而旺盛。晝長夜短,活動量增加,消耗陽氣也會增多。加之人們食用各類生冷瓜果,冷飲雪糕,避熱就寒,也消耗部分陽氣,有時造成腹痛腹瀉。進入秋冬季節,由於太陽位置的偏移,氣溫逐漸下降,天地間陰氣偏盛,人體的陽氣也收斂在內,不作過多消耗,以便保持臟腑的正常生理機能。而陽氣要收斂在內,需要陰氣的含包。而人們祛寒就溫,食用牛羊肉類、辛辣溫燥食物來暖身,另外衣物厚重,室內溫暖如春,也會耗傷過多陰氣,以至於陰虛生內熱,陰氣不能潛藏包含陽氣,陽氣耗散外浮,造成風熱感冒、上火等證。

Advertisements

圖片來自網路

對於正常體質來講,春夏高溫應避暑,吃些瓜果寒涼之物減少衣物降溫,秋冬寒冷應保暖,多吃溫熱食物增加衣物禦寒。但是凡事都講求一個度,如果超過了限度,陰陽就會失衡,春夏貪涼傷陽,秋冬過暖則傷陰。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