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楠木在古代醫書中具有很好藥用價值

楠木為常綠喬木,高達30米,長4~8厘米,寬2~5厘米,葉革質,披針形或倒卵形,先端突尖,基部楔形,上面光滑,下面有灰色或褐色茸毛,沿主脈及側脈處尤為顯著。聚傘花序腋生,花形小,色綠;花被盤狀,裂片,先端尖形;漿果卵圓形,黑色,長1.3厘米;果梗有細毛,頂端膨大。楨楠分佈僅為我國四川盆地西部及貴州和湖北局部地區,多見於散生在海拔1000米以下之混交林中。

如此溫暖濕潤的氣侯之下,使得楠木極富有不腐不蛀有幽香的特質,並且有散寒化濁、利水消腫的功效。因此,它既可以與其他中藥配伍,又可單獨作為一味獨立的藥材使用,是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筆者把楠木的藥用功能論述如下,以供參考。

Advertisements

楠木用於治療霍亂:北宋醫家唐慎微所著的《證類本草》卷十三中記載,「楠木枝葉味苦溫、無毒、主霍亂,煎汁服之,木高大葉如桑,出南方山中。郭注爾雅雲,楠,大木,葉如桑也。」霍亂是以起病急驟,猝然發作,上吐下瀉或不痛的疾病。本病多發生於夏秋季節,患者又大多有貪涼和進食腐餿食物等情況,故認為主要由於感受暑濕、寒濕穢濁之氣及飲食不潔所致。以楠木枝葉煎湯汁服用,可以治療霍亂。

在明代大型醫書《普濟方》里,對楠木的藥用功能也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卷二百一記載楠木可以用於治療霍亂:「主霍亂。……以楠木枝葉。煎汁服之。」該書卷二百三,記載楠木治療霍亂引起的霍亂轉筋:「治霍亂轉筋,用楠木皮。煎湯洗之。」霍亂轉筋是一種上吐下瀉,失水過多,以致兩小腹腓腸肌痙擊,不能伸直的癥狀,醫學上稱之為霍亂轉筋。楠木皮煎湯外用,對於霍亂引起的外科癥狀療效明顯。

Advertisements

又該書卷二百四十六「腳氣門」記載楠木與其他葯配伍使用,治療腳氣:「治腳氣腫滿大效。……又方,樟木三斤,楠木二斤右件葯細銼和勻。每度用半斤。以水三斗。煎至二斗。去滓看冷暖。於避風處淋蘸。」古代中醫認為腳氣又稱腳弱。它是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腳氣的癥狀先見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治宜宣壅逐濕為主,或兼祛風清熱,調血行氣等法。而樟木與楠木配伍使用,外用於腳氣病症引發的水腫部位,效果極佳。

北宋醫書《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卷十里,記載楠木入葯治療小兒胃病:「楠皮湯,治胃冷吐逆正氣,右以楠木皮煎湯汁服之。」

北宋官修方書《太平聖惠方》里記載了楠木治療聤耳出膿水的癥狀。《太平聖惠方》簡稱《聖惠方》,系北宋翰林醫官院王懷隱等人在廣泛收集民間效方的基礎上,吸收了北宋以前的各種方書的有關內容集體編寫而成。王懷隱,河南商丘人,初為道士,精醫藥,住京城建隆觀,太宗即位前,懷隱以湯劑治療之。太平興國(公元976年)初,奉宋太宗詔還俗,充任尚葯奉御,為皇室醫藥保健服務,後晉升為翰林醫官使。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王遣子錢惟浚入朝,生病,王懷隱奉昭治療而愈。同年,奉命與翰林醫官院副使王佑、鄭奇和醫官陳昭遇等,共同編纂《太平聖惠方》。全書共1670門,方16834首。廣泛搜集了宋以前方書及當時民間驗方,內容頗為豐富。包括脈法、處方用藥、五臟病證、內、外、骨傷、金創、胎產 、婦、兒、丹藥、食治、補益、針灸等,每一病證,冠以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有關論述。1046年,經何希彭選其精要,輯為《聖惠選方》作為教本應用了數百年,對後世方劑學有較大影響。

另外,該書卷第三十六對於楠木治療耳疾還明確記載:「治聤耳出膿水久不絕方,楠木一分燒灰,花燕脂一分,右二件葯細研為散,每取少許,內於耳中。」該書所記「聤耳出膿水」的癥狀即今天醫學界所說得化膿性中耳炎,聖惠方里用楠木及花燕脂共同配伍,外用治療中耳炎,效果顯著。


注意:有喜歡寮國大紅酸枝,尚比亞血檀,金絲楠木等等,新中式以及古典傢具家私,以及各類工藝品的朋友們,可通過手機下載 今日頭條 App關注此《頭條號》,進入我主頁點擊下方菜單「聯繫我們」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