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喜茶者多愛「嫖」

許多人愛「瓢」,更有石瓢狂熱者以「瓢客」自稱。

在紫砂收藏圈中,有這樣

一種說法:壺中百變,首推石瓢。

宜興紫砂名家徐漢棠曾在《談石瓢》一文中說:「石瓢在我們行家來說是跌不破的形,很受行家歡迎,歷經百年仍能一直延續下去。」他認為石瓢壺應「造型簡練,古樸大方,端莊穩重,剛韌有勁,敦實調和」,顯示出「神韻齊全,風度大氣,實用大方」。

石瓢壺的起源,還得從一個故事說起:據傳,陳曼生在就任溧陽知縣時,經常微服簡從、漫遊於市井之間。

有一次遇到一個乞丐拿一石器行乞於街角,曼生見那石器造型獨特、外觀古樸,便將其買下;如獲至寶的陳曼生根據那石器的形狀加以改進、歷經多次修改,最終做成石瓢壺、並在上面題上「不肥而堅 是以永年」的壺茗,流傳至今。

Advertisements

從清代陳曼生創製石瓢壺開始,歷代製作石瓢壺的名家非常多,包括瞿子冶、朱石梅、顧景舟等;由於不同的壺藝師對石瓢壺的理解不一、審美觀念也有不同,所以歷代留存的石瓢壺風格各異。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石瓢壺,主要包括高石瓢、矮石瓢(漢棠石瓢)、瘦瓢(子冶石瓢)和滿瓢(景舟石瓢)四種。「石瓢壺」在幾何形壺中最為突出,俗稱「跌不破的石瓢」。 主體剖面圖是個等腰梯形,正是石瓢壺特殊的結構特徵,使其給人的感覺是穩重大方、百看不厭。

石瓢壺,造型、線條特別是韻味極難把握。要做好一把「石瓢壺」,絕對不是簡單的造型上的理解,而是要一個部位一個部位的細緻深入地研究,在掌握好局部后,再考慮作品整體的協調和呼應。

壺體,剛中寓柔。兩條拋物線結合,構成「石瓢」壺體:一條從口到身與底的轉折處,一條從底中心到底與身的轉折處。兩條拋物線要運用得當,結合恰當。感覺剛中有柔,柔中帶剛,這種剛柔並濟的特色,也與我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相符合,深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

Advertisements

壺蓋,和順有勁。壺蓋粗看平展,細看中高周低,蓋板線要圓整有頸、豐潤挺秀、厚薄適度,下邊與口結合嚴密,上邊與蓋面交接和順。

壺底,須勻稱統一,壺底部圍棋足與底面結合清晰利落,布局呈等邊三角形,間距勻稱,軸線不偏,整體統一。

在紫砂收藏圈,既有「圓不一相,方非一式」的說法,也有「壺中百變,首推石瓢」的觀點,可見石瓢壺在紫砂壺中的地位有多高。

也許,每個人喜歡石瓢壺的原因都有不同,但對於石瓢壺的喜愛之情都是一致的。

茶是水寫的文化,不僅能洗胃,更能洗心。無論大隱於市,還是小隱於野,人都要喝茶。茶道從始至終追尋的境界應該就是心境平和。一壺茶在手,不管它是等級如何,滋味如何,是否名貴。

一個人靜坐,曾幻想過自己是被歲月洗禮、被時光沖淡的茶,坦然地舒展在壺底,歷經摘、揉、焙、泡的煎熬之後,剩下半壺殘茶,留給餘生無限回味。

不完美的生面中感知完美

那怕,只有一杯茶的時間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