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的書畫

清代,一種"仿香光"的書體風靡一時,模仿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董其昌的作品。康熙皇帝尤為偏愛董其昌的字,甚至把他的書法列於座右,晨夕觀賞,贊其"天資迥異、丰神獨絕"。一時之間,滿朝文人皆學董書。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世稱董香光、董文敏、董華亭,明代畫家、書法家。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人。

董其昌在書法方面可以說是大器晚成。他17歲才開始學習書法,22歲學習繪畫,臨仿古畫詩帖,遍學諸家優長,以古為師,以古為法,八十不輟,伴其終生。他提出了"讀萬卷書"的觀點,倡導吸收古人書畫的精華,卻反對泥古不化、刻意模仿。董其昌34歲考中進士,開啟了此後幾十年的入仕生涯,曾歷任翰林院編修、湖廣學政、太常卿等職,后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他在仕途上的通達,絕非明代其他書家所能比擬。

Advertisements

董其昌的字及書畫,在明末、清代都名聲甚巨。其書法兼具"顏骨趙姿"之美,出入晉唐,自成一格,"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可謂集古法之大成,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其中尤以草書的造詣最高,用筆精到,少有拙滯之筆;用墨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風格古雅,或源於其終日參禪悟道。在繪畫方面則專擅山水,畫風恬然清新、筆致秀潤溫和、用墨明朗雋潔、設色古樸典雅;又用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作為"華亭畫派"的傑出代表,董其昌的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甚大。

董其昌才華橫溢,通禪理、工鑒藏、能詩文、擅書法、精繪畫,執藝壇牛耳數十年,是明一傑出的書法家。但他的用筆秀媚有餘、魄力不足,到了清代,一眾士子皆效仿董其昌的妍美、軟媚,以致整個書壇受其影響,書風日下,又不得不說是書壇的一種悲哀。且他以禪喻畫,把古代山水畫家分為"南北宗",推崇文人畫,標榜士氣,沿南而貶北,實乃偏見。而"南北宗"論同時也助長了繪畫上的宗派之爭,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Advertisements

相傳,董其昌17歲時參加郡里的會考。考官衷貞吉在批閱考卷時,認為董其昌的文章立意高遠,單以文采論,應將其名列第一。但又嫌棄他考卷上的字寫得太差,遂將第一改為第二,把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二位,而把字寫得相對較好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列為第一。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董其昌,從此他發憤練字,鑽研書法,遍臨歷代名帖,終於成為明代最負盛名的書法家。後來,董其昌在其《畫禪室隨筆》一書中也有記載:"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憤臨池矣。"

董其昌中進士后,改任庶吉士。當時,禮部侍郎田一俊負責教習吉士,卻不幸死於任所。董其昌遂自告奮勇,告假南下,奔走數千里路,護送老師田一俊的靈柩回鄉安葬。這樣尊師重道的好品行,令聞者無不唏噓感慨,刮目相看。後來,皇長子朱常洛出閣讀書,董其昌擔任他的老師。每每講述歷史故事的時候,都會加以引申,時時以聖人之道啟發誘導,皇長子也總是認真傾聽並牢記於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