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讀透內勁、內氣與內動,從此不再傻傻分不清!

內勁

「內勁」這一名詞,是民族武術中太極拳、形意原、八卦掌、南拳等等結合腹式深呼吸的拳種所使用的術語。結合腹式深呼吸的拳種稱作「內功拳」,結合胸式呼吸的拳種稱作「外功拳」。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在館內授課中

太極拳的「內勁」,是用意識指導動作,放鬆肌肉,動作螺旋式地划弧轉圈,反覆絞轉,鬆緊交替的鍛煉方法形成的。該放鬆的肌肉、關節,都要充分放鬆;該用力的肌肉、關節,都要充分用力(用力的肌肉、關節,仍須有放鬆的意念貫注其中,使實不死煞,叫做「實中有虛」)。

開始練習「內勁」,速度應該慢些,使全身動作姿勢,逐漸練得正確、細密。再經過由慢到快,快后再復慢,多次反覆,使之能達到快慢隨心所欲為止。

鍛煉步驟上,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即《太極拳論》所說:「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

Advertisements

練習日久,外形上全身柔和、輕靈、圓活,體內和手臂有一股渾厚沉重的力量,變換極為迅速、靈活,可以隨意轉換和集中到某一點。就是說:人體內能量的流動能聽從意識的指揮。這種力量的特點是:柔中寓剛,剛中有柔,似柔非柔,似剛非剛,它像水銀那樣沉甸甸的,流動又極為快速。太極拳愛好者把它稱作「內勁」。武禹襄說這種內勁的作用,能夠「運勁似百鍊鋼,何堅不摧」!功夫下的越深,「內勁」的質量越高。

內氣

「內氣」,或叫做「中氣」。

凡是認真鍛煉太極拳,符合要領,動作圓轉、輕靈、自然的,練到一定程度,能逐漸產生「內氣潛轉」或「中氣貫足」的內體感覺。

首先出現的是腹內「咕咕」作聲(日久后不做聲),「氣沉丹田」(丹田在臍下小腹部分)逐漸沉得充分,腹中有充實圓滿(不是飽滿膨脹)的感覺;還會出現手指尖麻、脹、針刺的感覺,手臂有膨脹沉重的感覺,以至有「氣遍身軀」的感覺。

Advertisements

這種氣流的感覺,不是鼻中呼吸之氣,卻和呼吸之氣相應。如果腹式深呼吸還未練到深細程度,動作與呼吸不夠協調,體內氣流現象是不會出現的。

練法上首先以外引內,然後由內及外,等到熟極而流,就能內外合一,一動內外俱動。即先從端正練拳姿勢入手,身正體松,心靜用意(訓練神經系統),提高神經系統對肌肉內層指揮調節的機能,和對內臟器官和血管管制調節的機能,使全身肌肉、關節和內臟器官聽命於神經系統的指揮,完成細緻、協調的運動鍛煉。要達到整體性的「意動形隨」,必須以頭的「虛領頂勁」領導全身,在身腰靈活的帶動下,使手足活動「上下相隨」,動作自動化,而又發動於命門(在脊柱中,前對臍),又以放鬆不用力,動作比較均勻、緩慢為原油是,由此練去,可以得到「內氣」的感覺。

氣流現象出現於肌膜和脈管間之後,功夫再深一層,氣流現象還可出現於骨髓管內,會覺得脊柱與四肢的骨骼里有一線相通的顫動。這就是《太極拳論》中說的「斂入脊骨」的內體感覺。太極拳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之所注,氣即至焉」,「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久練成功,能夠增強身體的抗擊力和加大攻擊性的爆發力。

說太極拳的「內氣」是神秘的、不科學的,固然是武斷,但要證明「內氣」是生理的現象,是科學的,除了實踐有得之外,還需實踐有得的太極拳愛好者與中西醫結合做深入的感覺。

內動

太極拳是內功拳類型的拳種,著重內外兼練,以外引內,由內及外。在外形姿勢上大體正確、熟練以後,就可研究「內動」。

「內動」有兩個內容:

1、逐漸地把每一個姿勢結合腹式深呼吸,使腹部的膈肌升降活動和胸部的肺呼吸活動協調進行,並逐漸加強加深;胸背部和腹部的肌肉,在弧形松沉轉動中獲得細密的鍛煉。

2、凡動作欲向何處,先將內臟器官作好動向安排,以帶動外形(即所謂:裡邊不動,外邊不發),使內臟器官不斷地做輕微的自我按摩、壓擠、轉動活動,從而使肌體內層也獲得細密精確的鍛煉。「內動」的鍛煉和「內勁」、「內氣」的鍛煉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練太極拳由動作熟練,轉入研究「內動」、「內勁」、「內氣」,就能逐步體會出太極拳一層深一層的意思,吸引人們經常、持久、認真地練習它,從而加強防病治病和增強體質的作用,學會技擊的預期效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