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殖」中醫對脾的認識

中醫的五臟是歸五行的,脾五行屬土,土的特徵是接受、容納萬物再化生萬物,脾接受容納食物然後消化、吸收,化生人體的營養物質。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個是運化。一個是運、一個是化。很多人學中醫把脾主運化簡化成了脾主消化,消化僅僅是脾功能的一部分。脾主運化,固然包括消化,但消跟化還是可以分的。主運化是中醫指把飲食水谷轉換為水谷精微並將之轉輸布散的功能。水谷精微再轉換成氣血,然後將之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脾氣上輸於肺,就是地氣上為雲,把水谷精微跟水液向上運輸運到肺。肺有宣發肅降功能,宣發是把脾運來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上、向外輸布,宣發對應地氣上為雲。肅降是把運來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下、向內通降,降到五臟六腑,供五臟六腑利用,肅降對應天氣下為雨。

Advertisements

運化水液。水液代謝失調,水液運作過程出現了問題,一種可能是水少,水少了津液不足。第二種是水多了,水多了就有四種產物,水、濕、痰、飲。大部分跟脾關聯度大。《黃帝內經》講「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中醫還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同時,跟水液代謝關聯度比較大的是三個臟,肺、脾、腎。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

脾喜燥而惡濕,脾喜歡乾燥的環境,不喜歡濕的環境。脾五行屬土,土系統包括兩個臟腑:脾和胃。脾為陰土,胃為陽土。就說脾和胃的喜惡是不同的,脾為陰土,喜歡乾燥,土地太乾燥不能生長萬物,但是土地太濕依然不能生長萬物,要乾濕適中。胃是喜歡濕潤的,所以乾燥的環境有利於脾氣升運,而濕是沉重的,是往下走的,所以濕邪容易困阻脾氣。脾氣下陷升不上去的病機其實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脾氣不夠力升,一種就是濕困。治療有這麼一句話叫作治濕不治脾,非其治也。其實這句倒過來講也是一樣的,治脾不治濕,非其之治也。所以凡是補脾的方或多或少都有去濕的葯。

Advertisements

脾為後天之本,屬於機體的發動機。土樞四象,肝升,肺降,心散,腎藏。中土渦旋。

常用藥物:

人蔘、党參、黃芪、白朮、茯苓、白扁豆、芡實、甘草、木瓜、薏苡仁、陳皮、藿香、佩蘭。

常用中成藥:

補中益氣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理中散、藿香正氣散、二陳散。

了解更多中醫養殖,關注我們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