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藏刀浪漫譚

藏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折射出了獨特的光芒。在人類共有、最為熟知的刀具上,同樣展示出別具一格的風采。對於這個勇猛彪悍的民族來說,佩刀是千百年來保持的風俗,藏族長刀不僅是戰爭中的重要兵器,也是個人身份和階層的代表。藏刀在藏語中被稱為「直(止)」。藏刀在西藏已有千年歷史,早在一千六七百年前,吐蕃部落就掌握了銅、鐵、銀的冶鍊技術並開始鍛打腰刀。

成書於明代永樂時期的藏族《漢藏史籍》上篇中「土蕃王之王統」、「刀劍在吐蕃傳布的情況」兩節中對不同品種的藏族冷兵器上的紋路和特性就有詳細的描述:「刀劍的種類分尚瑪(漢人的刀劍,大多柄粗尖窄)、索波(索波地區的刀劍,柄和尖一樣寬,寓意像松樹的葉子)、呼拍(蒙古人的刀劍,刀劍有閃射的青光,寓意像被大鵬追逐的青蛇)、古司(古司九兄弟的刀劍,閃射白光,寓意像浸濕的白楊樹枝)、甲熱(甲域洛扎地區的刀劍,雄勁鋒利,寓意像老虎在草原奔跑)五大類。」

Advertisements

《漢藏史籍》成書在明朝早期,說明在宋元時期藏族的刀劍鍛造已經具有完整的體系和流派,並且有詳細的資料記載,這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歷史上不多見的,筆者常年在藏區收集收藏藏族冷兵器,收藏的藏族冷兵器經過對紋飾、鍛造、裝具等不同的特點的分析,和史籍上記載的內容相會對比,發現藏族的冷兵器基本都能在史籍中找到描述的實物。

隨著時代的進步,藏刀的分類也日漸細化,不同的地理氣候和物產,以及人們的審美取向,決定了刀的形制、用料和裝飾風格各不相同。但總體上來說,藏刀更接近刀的本質特性,輕靈、花哨在藏刀體系中很難尋覓,相反,古樸、凝重、厚實是藏刀的特點。

藏族的標準的長刀一般是如意雲頭刀首,刀身長直,刀刃單面開鋒,刀尖呈圓弧型, 帶有一個明顯的切刃(刀尖部刃線開的比較的寬),刀背上起脊線,貫穿整個刀身,刀身無血槽,刀刃鍛造都採取複合鍛造方式,把鋼和鐵鍛造在一起,使刀刃鋒利堅硬,刀身堅韌富有彈性,有些刀刃的鍛造過程中加入白銀、響銅等多種金屬,複合鍛造的刀在陽光下刀身會呈現出銀色流水一樣的波浪紋路,刀刃經過動物尿液和脂肪淬火后堅硬無比,異常鋒利。

Advertisements

從藏族長刀來看,其造型大多脫胎於漢刀和唐刀,藏刀繼承並保留了唐刀的直刃、單鋒、斜直刀尖(傳世品中因為使用因素刀尖斜直部分多漸圓),刀背起脊線、複合鍛造等諸多特點,這些特點在日本刀上也有體現,可見唐刀是藏刀和日本刀共同的鼻祖,藏刀的如意雲頭手柄明顯是吸收了宋代劍柄的特徵,結合唐式樣的刀刃,逐漸形成了藏刀形制的主流。

西藏的刀就風格而言大致可分為四個板塊:前後藏地區、貢布地區、安多地區和康區。人們常說的拉孜和南木林藏刀是前後藏地區藏刀的代表。拉孜和南木林都地處西藏日喀則境內的西南部、雅魯藏布江上游,高海拔、多礦藏,這裡的匠人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鋼火,講究刀的實用性,從鞘到柄幾乎全部使用金屬,以銀和鐵居多。

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和經驗積累,在刀的打製程序上,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定式,如在淬火時,利用西藏特有的酥油、羚羊血和藏青果等,經反覆鍛打而成。因而,西藏拉孜和南木林藏刀在全藏有「鋒利」的美名。刀的鞘、把一般不鑲珠寶,要麼是鐵,要麼是銀,有的也會在上面縷刻一些吉祥圖案。

地處藏東的林芝地區一帶,山高林密,野獸出沒其間,靠山吃山,人們伐薪狩獵是家常便飯。所以人們使用的刀具以寬、長為多。刀鞘多為木質,外面用獸皮包裹,一般是用野獸腿骨上的皮,有些還帶有爪子。外在裝飾主要是附在獸皮上的毛色和趾爪。

其用途除了捕獵格鬥,更是人們在密林中劈荊斬棘的利器。安多地區主要以放牧為主,牧民的刀主要用於宰殺和吃肉,有嚴格的男用女用之分,男式刀長度在一尺以上,女式刀在一乍左右,刀鞘的底部和刀柄的末端上翹,呈船形。安多人喜歡珠寶,頭飾、胸飾、腰飾無不光燦耀人,這些飾物同樣被用在刀上,刀鞘和刀把錨金錯銀,鑲嵌著珊珊和綠松石,像精美的藝術品。康區人性格粗礦豪放,刀對於他們來說,主要是戰鬥的武器,他們愛刀勝過愛牛羊,一把好刀就是一筆財富,其形象也會因之而高大起來。

正因為如此,他們不僅對刀本身有較高的要求,對其作為襯托武士氣概的刀的外在形制也有特殊的喜好。刀鞘材料一般使用黃、白銅或純銀,鑲珠嵌寶,正面雕龍畫風,背麵線刻卷草,佩在身上,起到了美觀和威懾的雙重作用。

  • 論劍、交友→鑄劍馬師傅微信: 13515780290

  • 更多精彩 微信訂閱自媒公眾號→龍泉寶劍(ID:longquanbj)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