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必知:糖尿病防治十大誤區

誤區1 糖尿病不能根治

糖尿病的病因及其發病機制目前還沒完全弄清楚,因此目前糖尿病還不能得到根治。一旦被診斷為糖尿病,患者終身都需要治療,但糖尿病是可以被控制的,目的是減輕長期高血糖狀態造成的危害。一些早期或輕的糖尿病在一定誘因下(如高熱量食品的攝入、感染、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等情況下)才被發現或診斷,當這些誘因被解除后,血糖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比較明顯的患者,經過早期胰島素或口服藥物治療,並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隨著體重的明顯下降,即使停用降血糖藥物,血糖也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但這並等於糖尿病已經被治好了,相反,當這些誘因再次出現,或隨著年齡增加,胰島細胞功能逐漸減退,到一定時間糖尿病還會捲土重來。

Advertisements

誤區2 沒有糖尿病癥狀就不要治療了

有的患者認為沒有糖尿病癥狀就不需要治療了,這個觀念是非常錯誤的。目前的治療目標已經不是僅僅為了消除糖尿病的癥狀,而是儘可能地讓患者的血糖接近正常,預防或延緩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慢性併發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死、致殘原因,如果有糖尿病癥狀不明顯的時候,不能及時抓住治療的機會,一旦發生了併發症,治療起來就非常困難,醫療支出也明顯增加,因此,及時、早期診斷和堅持治療糖尿病才是根本。

不少患者經常說沒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可是經過檢查卻發現血糖很高,所以患者不要過分相信自我感覺,還是要把自身感覺和日常的監測結合起來,堅持血糖監測,以使高血糖得到比較好的控制。

誤區3 治療中不需要同時控制血壓、血脂

Advertisements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糖尿病絕不僅僅是血糖的問題。英國一項著名的糖尿病研究表明,單純控制血糖可以明顯減少眼底和腎臟等微血管病變的發生率,而對於降低心血管併發症的效果並不顯著。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為減少對糖尿病患者危害最大的心血管併發症,除了要嚴格控制血糖以外,還要積極控制並存的其他多種危險因素,包括降低升高的血壓、調節脂代謝紊亂(即降低總膽固醇、三醯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升高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血黏度、減肥、戒煙(因吸煙可導致大血管及微血管病變的發生髮展).換言之,要全面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並要求治必達標。

研究發現,處於糖尿病前期者發生血管病變的危險性比正常人明顯要高,因此這些人也要努力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僅使糖尿病危險性減少,也降低腦血管病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或者處於糖尿病前期者均容易合併血壓和血脂的異常,它們也是心腦腎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當同時合併多種異常時這種危險性更高,因此對這些患者的控制標準要更嚴格,只有綜合控制這些危險因素,才能最終延長患者的壽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肥胖不僅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也是心腦血管病和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減肥也是糖尿病綜合治療中重要的一部分,嚴格的飲食與運動療法是目前減肥治療最有效、安全的方法,藥物治療僅僅是其補充。

誤區4 降血糖是糖尿病治療的唯一目的

許多患者認為能降血糖的葯就是好葯,盲目地購買廣告宣傳的某些保健品或藥物。這種認識是不夠全面的。降血糖並不是糖尿病治療的唯一目的,糖尿病的治療最終是為了減少併發症,延長患者的壽命。因此評價降血糖藥物時,不僅要看其降糖的效果,還要看長期服用后併發症的危險性是否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是否下降。有些藥物雖然降低血糖效果明顯,但因為有嚴重副作用而致長期服用減壽甚至死亡而被淘汰。

誤區5 治療糖尿病輕信廣告

一些廣告宣傳誇大保健食品或藥物的降糠作用,甚至說不需要控制飲食,可以根治糖尿病等,同時廣告中不說明推薦的食品或藥物的安全性。這些產品往往成分不明確(常冠之以所謂的「秘方」),患者服用後會反覆出現低血糖或出現其他的嚴重不良反應。因此不能盲目相信這些廣告,有疑問可以到正規醫院找專科醫生諮詢。目前正規醫院所用的糖尿病治療藥物都是經過長期臨床驗證證實安全有效的,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每個患者情況和經濟狀況的降血糖藥物。總之,既要重視藥物的有效性,又要重視它的安全性。

誤區6 糖尿病患者營養缺乏

對於大部分2型糖尿病來說,發病原因往往是超重和肥胖,這些人不是營養缺乏,恰恰相反,是營養過剩。所以糖尿病治療的基礎是在醫生指導下的合理飲食和適當運動。患者只要在醫生指導下堅持平衡飲食,控制總熱量攝入,不需額外補充營養素也不會發生營養缺乏。當然,體重不同的患者對控制飲食的具體要求會有所區別,例如肥胖患者要更注意控制飲食,使體重下降至正常範圍;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則可在平衡飲食的前提下適當增加飲食熱量。

誤區7 糖尿病就是尿糖高或者血糖高

「糖尿病不僅是血糖或尿糖高,而且是一種漸進性、隱匿性、全身性疾病,需要進行科學、規範的綜合防治。」郭姣解釋說,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病因引起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形成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多項代謝紊亂。它可引起人體多系統的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器官慢性進行性病變、功能減退及衰竭。

「糖尿病患者還常合併有高血脂、高血壓。」據郭姣介紹,她帶領的團隊在2009年對316例高脂血症患者調查發現,高脂血症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他疾病的佔84.2%。2012年中國糖尿病學會的有關研究也表明:目前患者多幾種代謝病並存,2型糖尿病患者伴發高血壓、血脂異常中一種或兩種的佔72%。而一項對全國10家醫院近10年、針對3469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統計表明,糖尿病神經病變51.5%,高血壓41.8%,腎臟併發症39.7%,視網膜併發症31.5%,冠心病25.1%,腦血管病17.3%。病情嚴重或應激時,患者甚至可發生急性嚴重代謝紊亂,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高血糖綜合征。但遺憾的是,中國糖尿病合併高血壓、高血脂患者血壓、血脂和血糖水平同時達標的患者僅有5.6%,臨床只有針對上述代謝病單一病種的防治指南。

誤區8 沒「三多一少」癥狀就沒糖尿病

「多飲、多食、多尿、體重下降只是糖尿病的典型癥狀,其實許多2型糖尿病患者癥狀並不明顯。」郭姣指出,糖尿病的診斷要根據血糖檢測結果來定,符合以下條件即可確診斷:具有糖尿病癥狀,隨機血糖水平≥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或加上口服糖耐量2小時血糖水平≥11.1mmol/L。

「基於糖尿病為隱匿性、漸進性、全身性、多系統、終身性疾病,我們認為並主張,早期預防與後期治療同樣重要。」郭姣解釋說,早期預防的目標,一是未病先防,對糖尿病前期或易患人群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等,達到防止或延緩糖尿病的發生;二是已病防變,對已確診糖尿病患者進行規範化的治療,防止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她建議,具有下列任何一個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險因素者均需要及早篩查:

1.年齡≥40歲;

2.具有糖調節受損史;

3.超重(BMI ≥24kg/m2)或肥胖(BMI ≥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4.靜坐生活方式;

5.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產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婦女;

7.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

8.血脂異常(HDL-C≤0.91mmol/L、TG ≥2.22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

9.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

12.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和/或抗抑鬱症藥物治療的患者。

誤區9 糖尿病患者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郭姣說,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影響機體對低血糖的反饋調節能力,增加了發生嚴重低血糖的風險。同時,低血糖也可能誘發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形成惡性循環。嚴重時還可能引起腦中風,誘發心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加劇原有的視網膜病變。新近又有研究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會增加患痴呆症風險。

造成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胰島素或促胰島素分泌類藥物用量過大;未按時進食或進食過少;運動量過大,或是酒精攝入尤其是空腹飲酒等。「總之,血糖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應控制在合適範圍內,並在降糖同時警惕低血糖的發生。」郭姣強調。血糖範圍如何控制才合理?她建議一般以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為宜。對非糖尿病患者來說,低血糖症的診斷標準為空腹血糖<2.8mmol/l。而接受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屬低血糖範疇。

誤區10 不能吃含糖、膽固醇食品

「糖供應了人體活動70%的能量,是腦唯一能量來源。」郭姣分析說,糖主要有單糖、雙糖和多糖。單糖(葡萄糖、果糖等)在水果中含量豐富,甜度大,吸收快,食后能迅速進入血液,盡量少吃。雙糖(蔗糖、麥芽糖等)食后也很快進入血液,也要少吃。多糖大多以澱粉、食物纖維形式存在於食物中,消化吸收緩,有利於保持血糖平穩,可適量吃。

糖尿病患者該選擇吃哪些蔬果?她一一列舉並點評如下:

① 升糖指數低的蔬菜如黃瓜、西紅柿、青菜、芹菜等;水果如柚子、獼猴桃、草莓等。

② 每百克糖含量在5克以下:西紅柿、黃瓜、菜瓜等。又富含維生素,適合糖尿病人食用,可予推廣。

③ 每百克含糖量在10克以下的有青梅、西瓜、甜瓜、橙、葡萄、桃、枇杷、菠蘿、草莓等,糖尿病人可以選用。

④ 每百克含糖量在11~20克的水果有香蕉、石榴、柚、橘、蘋果、梨、荔枝、芒果等,得小心選用;

⑤ 每百克含糖量超過20克的有棗,特別是干棗、蜜棗、柿餅、葡萄乾、杏干、桂圓等,其含糖量甚高,應盡量少用。

「有的患者覺得膽固醇也不能吃。膽固醇是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合成性激素、皮質激素等的原料。」郭姣說,膽固醇主要來自人體自身的合成,食物中的膽固醇是次要補充,僅佔20%,吸收率只有30%。每人每日從食物中攝取膽固醇200mg才可滿足身體需要,大約相當於1個雞蛋中的膽固醇含量或3~4個雞蛋的膽固醇吸收量。她認為糖尿病早期的患者一天吃一個雞蛋是沒有問題的,到了中期隔天吃一個雞蛋也問題不大。當然膽固醇不僅在雞蛋里有,很多肉食中都有,要把這些因素也考慮進去綜合控制。總之,長期低能量、低膽固醇攝入,會出現營養缺乏症或低血糖現象。此時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脂肪分解來提供,可能會引起酮症酸中毒,甚至會危及生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