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鼻竇炎的認識和治療

慢性鼻炎是一種常見病,有鼻塞、流涕等症。是由於急性鼻炎屢次發作並治療不當,逐步演變而來,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層的慢性炎症。是指鼻腔粘膜下的炎症持續數月以上,或炎症反覆發作,在間歇內亦未恢復正常,並且沒有明顯的致病微生物感染者。臨床上慢性鼻炎分為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兩種類型,但二者在組織學上並不能截然分開,多有過渡類型,比較早期的慢性鼻炎常表現為鼻粘膜的慢性充血腫脹,稱慢性單純性鼻炎若發展為鼻粘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稱慢性肥厚性鼻炎。

主要病因

1.急性鼻炎反覆發作或治療不徹底而演變成慢性鼻炎。

2.慢性鼻腔及鼻竇疾患的長期影響:如慢性化膿性鼻竇炎患者其鼻粘膜因久受膿液的刺激;嚴重鼻中隔偏曲妨礙鼻腔通氣引流,以致鼻粘膜易反覆發生感染而不易徹底恢復;鄰近病灶的影響:主要是炎症病灶,如慢性扁桃體炎、腺樣體肥大等.

3.鼻腔用藥不當或用藥過久:如長期應用滴鼻凈或麻黃素,致血管擴張,粘膜腫脹,引起藥物性鼻炎;利多卡因、地卡因則可損害鼻粘膜粘液纖毛輸送功能;長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壓藥物,可引起鼻腔血管擴張而產生似鼻炎的癥狀。

4.全身的病因如患某些慢性疾病,如心臟病、肝病、結核病、腎病、重度貧血、維生素缺乏症等病人,由於鼻粘膜經常處在充血或營養不良的狀態下,也容易合併慢性鼻炎。煙酒過度可影響鼻粘膜血管舒縮而發生障礙.

5.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功能減退可引起鼻粘膜水腫;妊娠和哺乳期鼻粘膜則常出現生理性充血和腫脹.

6.環境因素:如有水泥、煙草、煤塵、麵粉或化學物質等環境中的工作者,鼻粘膜受到物理和化學因子的刺激與損害,可造成慢性鼻炎。溫濕度急劇變化的環境,長期在布滿灰塵、高溫、乾燥的環境下工作,或長期接觸有害氣體的人,以及平時缺乏鍛煉,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差,易患傷風感冒的人,都容易發生慢性鼻炎。

7.本病的發生還與個體免疫功能障礙和變態反應有一定的關係。

鼻炎的分型及其主要癥狀和體征

(一)慢性單純型鼻炎的主要癥狀、體征及常規治療

慢性單純性鼻炎的癥狀以鼻塞和鼻涕增多為最顯著,亦常有嗅覺障礙及頭痛等。鼻塞多為間歇性和交替性,有時為持續性,側卧時其下側較重。常在運動后或在新鮮空氣中鼻塞減輕,而在安靜的坐閱讀、演算或手工操作時鼻塞加重。鼻塞重者可導致閉塞性鼻音,嗅覺減退及頭痛,有時引起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和失眠。分泌物增多,一般呈稠厚半透明粘液狀,間或伴有少許膿液。鼻涕長期刺激鼻前庭和上唇皮膚則引起鼻前庭炎、濕疹或毛囊炎,以小兒為多見。鼻涕向後流入咽喉,可引起鼻咽炎及中耳炎,患者有抽吸性咯痰及聽力減退現象。

檢查可見雙側下鼻甲腫脹,表面光滑濕潤,呈暗紅色。年老體弱及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者,則只見腫脹而無充血現象。下鼻甲粘膜柔軟而富彈性,用探針觸之呈現凹陷,移開探針后可立即恢復原狀。鼻腔因粘膜腫脹不易看清全貌,只能看到粘稠的分泌物附於下鼻甲與鼻中隔及鼻底之間。鼻粘膜對血管收縮劑反應良好。

慢性單純性鼻炎為雙側性,無潰瘍、肉芽、壞死、惡臭,無陣發性噴嚏及水樣分泌物,可與其他鼻炎相鑒別。預后一般良好,經過適當治療后可以痊癒,鼻粘膜可恢復正常。但若致病因素未除或治療不當,本病亦可演變成肥厚性鼻炎。

治療原則為根除病因,恢復鼻腔通氣功能:

(1)針對病因進行治療:認真找出全身或局部的病因,及時給予治療,同時還須注意保護環境、改善勞動條件,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2)局部治療:

① 鼻腔分泌物粘稠者,可用9%的生理鹽水沖洗鼻腔,以免分泌物久積而發生感染。

② 應用血管收縮劑滴鼻:通常可用0.5%~1%的麻黃素生理鹽水,也可用滴鼻凈,但可引起藥物性鼻炎而加重鼻塞,故須斟酌。

③ 封閉療法:可用0.25%~0.5%普魯卡因作迎香、鼻通穴位封閉,亦可做鼻堤或下鼻甲前端粘膜下注射,每次1~1.5ml,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

(3)中醫藥辨證論治:中醫學稱本病為「鼻窒」,認為其病情屬肺經蘊熱和肺脾氣虛。

其證治如下:①肺經蘊熱證:鼻塞時輕時重,或呈交替性堵塞,涕黃粘,量少,鼻氣熾熱,鼻甲腫脹,收縮反應好,鼻道內有黃粘涕;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宣肺熱,活血通竅。方用黃芩湯合蒼耳子散加味:黃芩30g,白朮10g,桑白皮15g,梔子15g,連翹12g,淡豆豉10g,赤芍15g,桔梗10g,薄荷10g,荊芥12g,辛夷15g,白芷15g,地骨皮15g,甘草3g。水煎內服。

②肺脾氣虛證:鼻塞時輕時重或交替性發作,流涕白粘,或清稀,遇風冷加重。檢查可見鼻腔粘膜淡白或淡紅腫脹,鼻甲肥大,嗅覺減退,可伴見頭暈、惡風,易感冒;舌淡苔白脈細。治宜補益肺脾,散寒通竅。方用補中益氣湯合蒼耳子散加減:黃芪30g,党參15g,白朮12g,當歸12g,柴胡10g,升麻10g,陳皮12g,茯苓20g,桂枝10g,蒼耳子10g,辛夷10 g,白芷20g,薄荷12g,桔梗10g,甘草6g。水煎內服。外用鼻炎靈滴鼻劑滴鼻,每次2滴,每日3次。還可用鵝不食草50g,樟腦6g,共研細面,瓶裝密封,用時用藥棉裹之塞鼻,每日換藥1次。

(4)針刺:取迎香、合谷、上星穴;頭痛配風池、太陽、印堂,中等刺激,留針15分,每日或隔日1次。

(二)慢性肥厚型鼻炎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慢性肥厚型鼻炎是以粘膜、粘膜下層甚至骨質的局限性或瀰漫性肥厚為特點的鼻腔慢性炎症。其鼻粘膜長期充血水腫,繼而發生纖維組織增生,粘膜肥厚,有時骨膜增殖,鼻甲骨呈實質性增生。一般下甲最重,下鼻甲前、後端和下緣,以及中鼻甲前端,可呈結節狀或桑椹狀肥厚或息肉樣變。

慢性肥厚型鼻炎的臨床表現為:鼻塞較重,多為持續性,有閉塞性鼻音,嗅覺減退。鼻涕不多,呈粘液性和粘膿性,若肥大的下鼻甲後端壓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由於張口呼吸以及分泌物長期刺激,易發生慢性咽喉炎、頭痛頭昏、失眠多夢,精神萎靡。檢查見粘膜及鼻甲骨肥大,鼻粘膜表面不平,呈結節狀或桑椹狀,色蒼白,淡紅或紫紅。觸診有硬實感,按壓不出現凹陷。或雖凹陷但不易立即恢復。使用麻黃素,粘膜不收縮或收縮很小.檢查:①下鼻甲明顯肥大,或下鼻甲與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膿性分泌物。②粘膜腫脹,呈粉紅色或紫紅色,表面不平,或呈結節狀或桑椹狀,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遊離緣為明顯。探針輕壓凹陷不明顯,觸之有硬實感。③局部用血管收縮劑后粘膜收縮不明顯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療,除病因治療外,應用以下方法,使鼻甲縮小,解除鼻塞等癥狀:

(1)下鼻甲粘膜下硬化劑注射:適用於早期肥厚性鼻炎,常用的藥物有80%的甘油或20%的磺胺噻唑納、或50%葡萄糖液、或5%魚肝油酸鈉等。表面麻醉后,將注射針自下鼻甲前端向後刺入粘膜下,至接近下鼻甲後端處,然後將針頭緩緩退出,邊退針邊注射硬化劑,注射量為1ml左右。根據下鼻甲收縮情況2~10天後可重複注射,一般3次為一療程。

注射硬化劑應注意:①注射針頭粗細適宜,過粗者易引起出血,過細者油劑藥物不易注入。注射時如回抽有血,應改換注射部位。②一次注射量不易過多,以使粘膜發白為度,以免引起粘膜壞死。③注射時如出現全身反應,應立即停止注射,並使病人平卧,頭稍低。④為預防視網膜動脈痙攣所致的失明或視力障礙,應準備快速血管擴張劑如亞硝酸異戊脂。

(2)下鼻甲粘膜下電凝術:利用高頻電流凝固肥厚組織,使之產生疤痕收縮。表面麻醉后,用細針在下鼻甲前端先後數次刺入粘膜內,自前向後直達下鼻甲後端,不觸及骨部,然後邊退針邊凝固。

(3)冷凍療法:將高壓氧冷凍器頭端,(-50℃~-60℃)置於下鼻甲肥厚部2分鐘左右;如用液氮冷凍器,因溫度可降得更低,時間應相應縮短。冷凍時注意併發症如疼痛,腫脹、粘連等。

(4)單純下鼻甲粘膜切除: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用1%地卡因做鼻腔表面麻醉,並在下鼻甲粘膜下注射含少量1‰腎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1~2ml,用鼻甲剪刀按預訂範圍切除下鼻甲病變粘膜。取出切除的增生組織,用腎上腺素棉片止血,再以凡士林紗條填塞鼻腔。

(5)肥厚性粘膜連同骨質一併切除:其方法與單純粘膜病變切除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將鼻甲骨質切除一部分。切除範圍原則上不超過下鼻甲的1/3,如切除過多,有發生繼發性萎縮性鼻炎之可能。在行下鼻甲部分切除術時應注意其禁忌症:① 上呼吸道急性炎症時; ② 素有出血性疾病或出血性素質;③ 月經期;④ 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硬化、慢性腎炎等全身嚴重疾病者。

中醫認為本病屬「鼻窒」範疇。其病機多與邪毒久留,氣滯血瘀有關。症見鼻甲腫脹肥大,硬實色暗,或呈桑椹樣,或呈結節狀,鼻塞持續加重,涕多黃稠或白粘,嗅覺減退,語言不暢,咳嗽多痰,耳鳴不聰;舌質紅有瘀斑,脈弦細。治宜調和氣血,行滯化瘀。

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12g,赤芍15g,生地黃15g,川芎15g,桃仁10g,紅花10g,柴胡10g,桔梗10g,枳殼10g,辛夷10g,莪術15g,鱉甲15g,藿香12g。水煎內服。外用鼻炎靈滴鼻劑長期滴鼻。亦可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或當歸注射液進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按常規表面麻醉后,取當歸注射液2ml,進行下鼻甲注射,每2天1次,3次為一療程。

*慢性肥厚型鼻炎可以引起聽力減退

從解剖位置看,鼻和耳之間通過咽鼓管相連。咽鼓管咽口位於鼻咽側壁,距下鼻甲後端約 1~1.5cm。故下鼻甲腫脹或肥厚時常引起鼻塞,進而影響咽鼓管通氣和引流而出現耳鳴和聽力減退等耳部癥狀。

在正常情況下,咽鼓管通過其軟骨段管腔的開閉具有調節中耳氣壓,使之與外界大氣壓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同時通過咽鼓管粘膜的纖毛運動,可使分泌物自中耳向鼻咽部排出,從而對中耳起到引流作用。

慢性肥厚性鼻炎引起鼻甲肥厚時,咽鼓管咽口被阻塞,外界空氣不能進入中耳,中耳內原有的氣體逐漸被粘膜吸收,腔內形成負壓,中耳粘膜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中耳粘膜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杯狀細胞增多,分泌增加,形成鼓室積液,妨礙了聲波的傳導從而引起聽力逐漸減退。

所以說,慢性肥厚性鼻炎會引起聽力減退。

(三)萎縮性鼻炎是一種發展緩慢的鼻腔萎縮性炎症,其特徵為鼻腔粘膜、骨膜和骨質發生萎縮。嚴重而伴有典型惡臭者,稱臭鼻症(ozena)。多始於青春期,女性較男性多見。

1.原發性:認為是全身疾病的一種局部表現,可能與缺乏脂類及脂溶性維生素,或與營養障礙、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遺傳因素、膠原性疾病等有關;亦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有一定關係,因多發於女青年,並在月經期癥狀加重。近年來隨著免疫學的發展,發現本病患者大多有免疫功能紊亂,故有人認為,本病可能是一種免疫性疾病。

2.繼發性:由局部因素引起,如鼻腔粘膜受到外傷或手術切除過多,或因患特殊傳染病如結核、硬結病、麻風、梅毒等所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晚期,或慢性化膿性鼻竇炎的長期膿涕刺激,發生纖維結締組織過度增殖,致使鼻粘膜的血行受阻、營養障礙而致萎縮。鼻中隔極度偏曲,一側鼻腔寬大,增強的氣流的刺激,或因粉塵或有害氣體的長期刺激也可致病。曾有人提出本病是由於特殊細菌的感染,如臭鼻桿菌或類白喉桿菌感染。現認為這些細菌不是真正的病原菌,僅為萎縮性鼻炎的繼發感染。

病理早期粘膜僅呈慢性炎症的改變,繼而發展為進行性萎縮。粘膜與骨部血管逐漸發生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和海綿狀靜脈叢炎,血管壁結締組織增生肥厚,管腔縮小或閉塞,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粘膜、腺體、骨膜及骨質萎縮、纖維化,粘膜的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逐漸轉化為復層鱗狀上皮。甚至蝶齶神經節亦可發生纖維變性。

臨床表現

1.鼻及鼻咽部乾燥感:這是由於鼻粘膜的腺體萎縮,分泌物減少所致。

2.鼻塞:膿痂堵塞鼻腔可致鼻塞,或因鼻粘膜的神經感覺遲鈍,即使取除膿痂,空氣通過亦不易覺察,而誤認為鼻塞。

3.鼻分泌物:常呈塊狀、管筒狀膿痂,不易擤出,用力擤出干痂時,有少量鼻出血。

4.嗅覺障礙:嗅覺多減退或消失。這是由於嗅區粘膜萎縮或干痂阻塞引起。

5.呼氣惡臭:因膿痂下細菌繁殖生長,膿痂中的蛋白質腐敗分解,產生惡臭氣味,稱臭鼻症。

6.頭痛、頭昏:由於鼻甲萎縮,鼻腔缺乏調溫保溫作用,吸入冷空氣刺激鼻粘膜,以及膿痂的刺激,皆可致頭痛頭昏。

檢查:

1.鼻腔寬大,鼻甲縮小,從前鼻孔可看到鼻咽部,有時繼發性萎縮性鼻炎見下鼻甲明顯縮小,但中鼻甲卻肥大或呈息肉樣變。

2.鼻腔內有稠厚膿痂,黃褐色或灰綠色,大塊或呈管筒狀,可有惡臭氣味。除去膿痂后可見鼻甲粘膜乾燥萎縮,甚至糜爛滲血.早期或輕度萎縮性鼻炎,亦可僅有痂皮,而無惡臭氣味。

3.如萎縮病變向下發展,鼻咽及咽粘膜也可乾燥萎縮,時有膿痂覆蓋其上,嚴重者喉、氣管粘膜也有此變化。應注意與鼻部結核、狼瘡、硬結病、鼻石、麻風等作鑒別。

治療原則:為清潔鼻腔、排除膿痂,濕潤粘膜,禁用血管收縮劑,並加強全身治療。宜採用全身和局部綜合療法,癥狀可得到改善。

1.清潔鼻腔:用溫生理鹽水或一般溫鹽水500~1000ml沖洗鼻腔,去除膿痂,以利於局部用藥。若膿痂不易清除可用鑷子輕輕鉗出。

2.鼻腔用藥:常用潤滑性滴鼻劑,如復方薄荷油、液體石蠟、50%蜂密、清魚肝油等,可促使鼻粘膜充血腫脹,增加血液循環,減輕鼻內乾燥感和臭味,亦可用1%鏈黴素液滴鼻,能抑制桿菌繁殖,減輕炎症性糜爛,有利於上皮生長。此外,使鼻腔粘膜潤滑,軟化痂皮,便於擤出。

3.維生素療法:曾試用多種維生素,常用維生素A肌注,每日5~10萬u,或維生素B2口服,10~15mg,每日3次,以保護粘膜上皮,促進組織細胞代謝機能,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亦可用維生素AD製劑5萬U肌注,每周2~3次;或口服魚肝油丸,2丸,每日3次。也可口服菸草酸,50~100mg,每日3次。有人提出鐵劑有治療本病的作用,可服硫酸亞鐵丸,0.3g,每日3次,飯後服用。

4.手術療法:對久治無效者可試行。目的在於使鼻腔縮小,減少空氣吸入量,以降低水分蒸發,減少膿痂形成,並可刺激鼻粘膜使呈充血和分泌增加,改善癥狀。

常用方法是在鼻腔粘骨膜下埋藏各種材料,稱鼻腔粘肌膜下埋藏術(submucous implantation)或充填術。埋藏材料有自體骨、脂肪、塑料、硅橡膠等。埋藏的部位可在鼻中隔、鼻底或鼻外側粘骨膜下,埋藏物切勿過多,以免張力過大而致裂開脫出。也可行鼻腔外側壁內移術或鼻前孔關閉術。

(四) 血管運動性鼻炎是一種特殊性鼻病,它既不是過敏性鼻炎,也不是因感染引起的鼻炎。但它表現出鼻塞、噴嚏和流鼻涕等癥狀。血管運動性鼻炎是植物神經、內分泌對鼻粘膜的血管、腺體功能調節失常引起的鼻病.

根據病因可分為:

1.物理性反應型:一些患者常針對某些理性刺激產生特異性鼻部反應。如每於接觸冷空氣、突然的氣溫變化、潮濕等,即產生髮作性噴嚏,並伴有較多水樣鼻涕。患者常可明確陳述發病誘因。該型也可能屬反向過強性鼻炎。

2.精神性反應型:精神緊張、恐懼或怨恨、沮喪等反覆刺激,引起患者鼻部反應。現代神經生活內容的變化和節奏的加快與傳統觀念之間的矛盾,使此類患者人數增加。

3.特發性反應型:此型患者往往找不到任何可疑的誘發因素,占血管運動性鼻炎病例的大多數。患者常有水樣鼻涕,鼻粘膜水腫,時有粘膜息肉或鼻息肉。內分泌功能失調可能是其誘因之一。

根據臨床特點又可分為:

1.鼻塞型 該型癥狀以鼻塞為主,多為間歇性。一些患者晨起時的鼻塞嚴重,白天減輕或消失。也有的患者每晚加重,常伴有隨體位變化的交替性鼻塞。如鼻粘膜發生息肉樣變或鼻息肉,可有不同程度的持續性鼻塞。時有噴嚏,但程度較輕。噴嚏過後鼻可獲短暫緩解。患者往往對氣候和環境溫度的變化異常敏感。

2.鼻溢型 水樣鼻涕增多為其主要癥狀,多伴有發作性噴嚏。發病常為連續數天,每天換洗數條手帕或耗用大量手紙。鼻內發癢,但很少有結膜受累、眼癢等癥狀。癥狀持續數天或數周后可自行減輕或消失,經過一定間歇期后在一定誘因作用下又可發病。本型以20~40歲女性多見,且精神類型多不穩定。

其他癥狀尚有因粘膜持續腫脹充血、水腫引起的嗅覺減退、頭昏等癥狀。

鼻鏡檢查 鼻粘膜色澤無恆定改變。有由充血產生的暗紅色,或由容量血管擴張產生的淺藍色,或由粘膜水腫產生的蒼白色。有的一側鼻粘膜充血暗紅,另一側卻蒼白水腫。鼻甲腫大者一般對麻黃素收縮反應尚好,但病程長者或反覆使用「滴鼻凈」者,則收縮反應差。病程長者可表現出粘膜水腫和息肉樣變。后鼻鏡可見到增大、水腫的下鼻甲後端。

診斷

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偶然的鼻部癥狀,因此區別正常鼻和病鼻有時比較困難。但只要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檢查,認真分析誘發因素,鼻部癥狀每天累計超過1小時,病程長達一個月以上者,在排除下列疾病後,可診斷為血管運動性鼻炎。

1.變應性鼻炎: 變應原皮膚試驗陽性,鼻分泌物中有嗜酸細胞和嗜鹼細胞。季節性鼻炎發作呈季節性。

2.感染性鼻炎:有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之分。鼻分泌物常為粘液性或粘液膿性,分泌物中多為嗜中性粒細胞。

3.非常變態反應性嗜酸細胞增多性鼻炎:鼻分泌物中有大量嗜酸細胞,但無其他變態反應依據。

4.阿斯匹林不耐受三聯症:雖然鼻分泌物中可有多量嗜酸細胞,但患者有水楊酸製劑或其他解熱鎮痛葯過敏史和哮喘史,鼻內有鼻息肉。

5.過強反向性鼻炎:由鼻內感覺神經軸突反向過強引起,以突發性噴嚏為主要癥狀,發作突然,消失也快。

(五)鼻炎和鼻竇炎有什麼區別

嚴格意義上說,兩者相互關聯,很少說鼻炎和鼻竇炎單獨發病,這是因為鼻腔和鼻竇的結構是相互關聯的。往往兩者相互影響造成惡性循環。但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的。

從解剖學上講,鼻腔是前後鼻孔之間的一個通氣腔隙,鼻腔內面有鼻粘膜覆蓋,鼻粘膜的炎症就是鼻炎;而鼻竇則是鼻腔周圍、顱骨與面骨內的含氣空腔,左右對稱共4對,它們是上頜竇、額竇、篩竇和蝶竇,每個鼻竇都有一個與鼻腔相通的竇口,通過這個竇口,鼻腔粘膜與鼻竇內的粘膜互相延續。我們平常所說的傷風感冒,即鼻子不通氣、打噴嚏、流清鼻涕、嗅覺減退,就是急性鼻炎的表現。在急性鼻炎時,如果治療不當,鼻粘膜的炎症就可通過鼻竇開口蔓延到鼻竇內,使鼻竇內粘膜產生急性炎症,就是急性鼻竇炎,主要癥狀就是鼻子不通氣,流膿鼻涕及頭痛。如果急性鼻炎和急性鼻竇炎反覆發作,最後又可形成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炎的癥狀是鼻子不通氣或兩鼻孔交替出現通氣不暢,有粘液性鼻涕。

而慢性鼻竇炎是經常流白色釉鼻涕,感冒后流黃色膿性鼻涕,並有嗅覺減退。就上所述,鼻炎和鼻竇炎其發病密切相關,但臨床表現有所不同,檢查所見也有區別。

中醫對鼻炎、鼻竇炎的認識

中醫治療鼻炎、鼻竇炎總的來說有兩大特點:

(1)整體觀念:中醫把人看成是一個以臟腑為核心、以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以經絡為溝通、聯絡的通路、以升降出入為主要活動形式的有機整體。鼻作為一個器官,與全身臟腑、經絡、氣血有著緊密地聯繫。認為鼻病是臟腑經絡氣血失調在鼻部的反應。同時中醫學還認為人是自人界萬物中的一員。自然界中四季、六氣、地域、環境及萬物生長代謝都與人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是謂:「天人合一」。鼻做為人的呼吸器官,與自然界的接觸尤為密切,外界因素如風、寒、濕、燥、火(熱)、粉塵、氣味、花粉……都能引起鼻病。所以中醫治療鼻病要把鼻與臟腑、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來綜合治理。

(2)辨證論治:鼻病的病因不同,病程不同階段不同,體質不同,兼症不同,環境地域不同可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辨證論治就是把收集的臨床資料加以分析、歸納得出一個包括病因、病伍、病邪深淺、正氣虛實的:「證」的概念,叫辨證。然後根據「證」制定治則治法、選方遣葯,為論治。而不同於辯病治療和對症治療。

鼻乃清竅,為肺之門戶,其呼吸之暢通,嗅覺之靈敏全賴清陽充養。鼻竇炎屬中醫「鼻淵」、「腦漏」範疇。鼻竇炎多由氣虛不固,外邪侵襲,邪入化熱,灼腐生膿,滯留空竅、彌散清空,清濁不分,竅隙閉塞,引致鼻塞流涕、頭痛頭脹、智力昏蒙、身疲肢倦、常易外感。外感后鼻竇炎又加重,如此互為因果,反覆發作。在此病理機制中,痰濁膿液既是病理產物,又是新的病因。故清除痰濁膿液,杜絕痰濁之源是治癒本病的關鍵。故升清降濁則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治療法則.

人作為一個生命體,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新陳代謝,而新陳代謝大基本內容和方式即吸納新的清除舊的,吸收精微,排泄糟粕。新的、精微的即清,舊的、糟粕的即濁。清者上升,營養組織器官;濁者下降,排出體外。清者不升,機體失養;濁者不降,垃圾堆積。鼻為呼吸之門,一方面將清氣吸入供養全身,把濁氣呼出,排出體外,稱之為清氣出入之通道。另一方面,鼻結構複雜,腔室眾多,在履行呼吸職責的同時。本身的新陳代謝同樣需要營養物質(清)源不斷的溫熙充養,代謝產物(濁)要毫無保留地徹底清除。

清陽不升,鼻竅失於濡養,溫熙、護衛,則清竅的功能減退而發病,或容易感染外邪侵襲而患病;濁陰不降,則水濕、痰濁等,代謝產物停留形成膿涕。此膿涕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滯塞鼻竅,影響鼻的正常功能而發病。再者,清陽不升,運行無力,可致濁陰彌留而不降,而濁陰不降,陰乘陽位,能使清陽受阻而難升。如此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勢必病情纏綿而難愈。

可見,清升濁降是鼻的生理需要,而清濁升降失調是鼻病的主要病機,所以,要想調治鼻炎、鼻竇炎必須使清陽升發、濁陰下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有序,各行其道。清陽上升,鼻待所養,濁陰下降,鼻竅順暢。

鼻炎及鼻竇炎治療心得方法

(一)《明醫雜著》中曰「鼻塞不時舉發者,世人皆以為肺塞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葯不效,殊不知是肺經有火,邪火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則塞,遇感便發也 。」肺主皮毛,開竅於鼻。風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風寒,入里化熱,或外感風熱,加之肺胃素有伏火,使肺氣失宣,肺燥陰傷,邪熱循經上擾;肺脾氣虛是其本,肺氣虛則衛外不固,易感外邪,脾氣虛則健運失職,痰濕凝聚而易引起邪毒滯留,日久化熱,久病傷絡,壅塞鼻竅,皆可導致本病發生。

經驗方:蒲公英30克、野菊花20克、露蜂房20克、生石膏30克、板藍根15克、辛夷花15克、蒼耳子10克、川芎15克、赤芍20克、細辛3克、白芷20克、魚腥草20克、金銀花30克、連翹15克。水煎服,日2次。

方解:方用公英,金銀花,野菊花,露蜂房,魚腥草,連翹性味甘寒苦,入肺胃經以清熱解毒瀉火,配板藍根,生石膏加強清熱作用;內清肺胃之火,適當加以辛苦溫之的蒼耳子,辛夷花以宣肺通鼻竅;細辛,白芷疏風散邪止痛;因久病入絡,故以 赤芍,川芎以活血通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在後期治療中要加用黃芪,党參,茯苓等能達到健脾補肺化痰祛濕之功,來增加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外治經效方:

(1)取鵝不食草15克、辛夷花15克、蒼耳子10克、黃連10克、魚腦石5克、冰片1克。研極細末,瓶儲備用。每次取少許吸入鼻中,日2-4次。

(2)風寒鼻淵葯枕:取荊芥`防風`薄荷`蒼耳子`辛夷花各60克、白芷100克、桂枝30克、細辛15克、川芎30克、白檀香20克、鵝不食草60克。共研細末,裝入40*50CM布袋內縱橫縫紉,每晚將其當睡枕用。

(3)風熱鼻淵葯枕:取桑葉`白菊花`薄荷`蒼耳子`辛夷花`廣藿香`白芷各60克、丹皮`陳皮各30克、冰片10克。共研細末,裝入40*50CM布袋中,縱橫縫紉,每晚將其當睡枕用。

(4)鼻炎靈油:取麻油500ML,蒼耳子,白芷,辛夷各60克,同放鍋內侵泡24小時加熱,待葯炸成黑黃色撈出,在下冰片6克,薄荷5克、液體石蠟1000ML,攪勻,冷卻後過濾,分裝瓶內備用。用法:患者仰頭或平卧,用此藥油滴鼻,每次1-2滴,每日1-2次。

(5)中藥蒸汽吸入 基礎方:黃芩15克,薄荷、白芷、蒼耳子、魚腥草、鵝不食草、蛇舌草、絲瓜藤各10克。加減:有息肉者加烏梅,石榴皮各10克;過敏者加柴胡,防風各10克;炎症重者加地丁15克,蒲公英30克;頭痛甚者加川芎,蔓荊子各15克;膿涕多者加黃柏,藿香15克。用法:將諸葯煎滾,上面用厚紙作漏斗,大口覆蓋在藥罐上,小口對準鼻孔吸入蒸氣,每次10-15分鐘,每日2次,7天為一療程。

(6)鼻淵效方:取朝北濕地青苔適量洗凈,用紗布包裹塞鼻,雙側鼻孔交替使用,4小時換藥1次。5-7天為1療程。

(7)石胡荽散:取石胡荽,蒼耳莖葉,辛夷花各3克;薄荷葉1.5克,共研極細末(忌火烘),加入梅片0.3克,混合研製無聲為度,瓷瓶收儲。用法:患者口中含水,用藥粉少許吹入鼻內,1日3-4次,不可間斷。此法且可根治,不在複發。治療期間忌食椒,姜,蒜,羊肉,海味等發物等。

(8)發泡膏穴貼:取斑蝥,白介子各20克,分別研細末,和勻,以30%二甲基亞碸調成軟膏。用法:取麥粒大一團,置於2*2CM大的膠布中心,貼於穴位上。貼治穴位為內關(雙),外關(雙)和大椎(或者在第五頸椎處有明顯壓痛處或有條索狀物處)交替貼治。貼后3小時揭去膏藥,用創可貼覆蓋於水泡上,過2-3天即逐漸乾癟結痂。每周1次,4次為1療程,可連續貼2-3個療程。

(9)水蛭蜜:取活水蛭放入冷水中2-3日,待水澄清時取出,以8-10條加入10ML蜂蜜的比例,裝入瓶中侵泡10小時左右,初見水蛭甚為活躍,半小時后逐漸不能動,及10小時后水蛭縮小呈棒狀而僵韌,此時蜂蜜呈麻油狀,然後用紗布過濾,分裝與眼藥瓶中,高壓消毒后,放於陰冷乾燥處備用。滴鼻,每日4-6次,4周為1療程。

(三)針灸療法:宜驅邪宣肺,清熱化濁,用瀉法。

(1)常用穴:取大椎,迎香,風池,合谷,太沖,身柱,上星,肺腧,孔最,太淵,偏歷。

(2)子午流注法:於寅時瀉尺澤。

(3)靈龜八法:按時開列缺,照海。

(4)耳針:取肺,內鼻,外鼻,腎上腺,額,神門。

(5)鼻三針:取迎香(雙),鼻通(雙),印堂,慢性以攢竹代替印堂,另外常用四神針配合。迎香穴橫向刺,針進5-8分深,鼻通穴向下刺5-8分深,印堂從上向下針刺,捻轉手法。

(6)平衡針法: 鼻炎穴

定位:此穴位於顴骨下緣的中點。

局解:在顴骨下緣的中點,布有面橫動靜脈,深層為上頜動靜脈,和面神經顴支,下頜下頜神經耳顳神經支,深層為下頜神經。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面神經顴支或下頜神經耳顳神經支出現的針感為宜。

手法:無痛快速進針手法。待針體達到要求深度時,不提插不捻轉自行將針退出。

針感:以局限性針感出現的酸麻脹為主。

功能:退熱,止痛。消炎,調節神經,抗過敏。

主治:鼻炎,過敏性鼻炎,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下頜關節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語:此穴是用於治療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個特定穴位。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鼻部及面部病變為主,對過敏性鼻炎還必須配合增強機體免疫力的相關穴位,調整病人的過敏體質,才能從根本上治癒病人的疾病。否則只是暫時的臨床癥狀緩解,以後還會發作。對進針方向,深度,針感是針刺效應的關鍵。臨床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竇炎應配合頭痛穴,痤瘡穴,痔瘡穴進行全身調節方能達到理想效果。

歌訣:鼻炎穴位顴下緣,交叉下頜面神經,進針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與面癱,面肌痙攣後遺症,感冒過敏下頜炎。

(3寸毫針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以上所列的各個驗方效穴是借鑒臨床名醫大家的經驗,是在臨床中應用比較得心應手的幾種方法。在治療當中應內外治綜合應用,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應用,才能治癒此病。

【馬氏中醫】收集整理

-----------------------------------------

不覓仙方學養生,健康才是真的好。

馬氏中醫推薦養生宗旨:「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未病先防,防微杜漸,既病防變。」

馬氏中醫將於微信公眾賬號中6月份推出【名言養生大講堂】語音直播節目,歡迎各位聽眾關注收聽,中醫知識講座。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賬號:馬氏中醫

www-mszyi-com(長按可複製)到微信添加關注

-----------------------------------------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