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奇兵

文章來源:礪石商業評論微信公眾號(libusiness)

礪石導語:當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淘寶、天貓、螞蟻金服與菜鳥物流等明星業務時,阿里雲開始在阿里巴巴體系內嶄露頭角,承擔起重要的使命,成為馬雲抗衡騰訊百度,睥睨互聯網江湖的一支奇兵。

擁有2100萬微博粉絲的馬雲一共只發過142條微博。9月20日凌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卻罕見的深夜更新微博。

「兩年前的今天,阿里巴巴在紐約上市。我今天正好在紐約,感慨萬千。兩年,經歷了很多該發生的和不該發生的事情,一直在踐行兩年前的信任之旅,一直在信任和誤解中掙扎,一直在相信相信。感恩所有給予阿里信任的同事和朋友們。因為信任,所以簡單;因為信任,唯恐辜負;因為信任,才有勇氣;因為信任,還會不斷折騰自己......」馬雲在微博里這樣寫道。

兩年前,紐約時間2014年9月19日9時30分,阿里巴巴集團正式登陸美國紐交所,融資250億美元,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大IPO。正如馬雲所寫,阿里巴巴上市后的兩年,這一直在不斷折騰,踐行著兩年前的信任之旅。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時間2016年9月20日收盤,阿里巴巴市值約合2623億美元,成為亞洲所有上市公司中市值最高的企業。此前,這個位置曾被騰訊短暫佔據,之後又被阿里巴巴迅速趕超。

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得到投資者認可,一方面得益於其強勁的業績表現,截至今年6月30日的阿里巴巴第二財季報告顯示,阿里巴巴當季營收48億美元,同比增長59%,創下上市以來最強勁增長,超出市場預期。

除了財務業績之外,很大程度得益於阿里巴巴業已經形成的龐大的、極具想象力的業務布局。今天,阿里巴巴已從最初的電商,發展成包括支付與金融、大數據云計算、大文娛、智能物流網路在內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構建也正反映了馬雲所說的「折騰」

在阿里巴巴龐大的業務布局中,電商依然是其最大收入來源,螞蟻金服、菜鳥物流則吸引了更多的目光。但同時有一個業務開始逐漸嶄露頭角,正成為馬雲抗衡騰訊百度,睥睨互聯網江湖的一支奇兵。

這支奇兵就是低調的阿里雲。

阿里雲的艱難拓荒

曾幾何時,雲服務是一個被廣為詬病的行業,巨額的投資,少量的需求,高昂的收費,都讓這樁生意看起來完全無利可圖,但阿里卻真金白銀、真刀真槍的早早布局,持續布局。

2008年,在馬雲的遊說之下,王堅博士辭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的職務,加盟阿里集團,帶著高達400多人的團隊,在中國最早開始研發雲計算,在次年便推動成立阿里雲計算公司,並實現首次商用。阿里由此成為國內最早布局雲服務領域的科技公司。

王堅博士

王堅,這位心理學博士、阿里集團原首席架構師、原CTO,早早看到全社會數據向雲端彙集的必然趨勢,在阿里內部一直力主推動雲服務業務。

王堅的觀點和想法非常堅定,從來沒有產生過任何的動搖,「如同電力是工業社會的底層設施,雲計算將取代傳統IT設備,成為互聯網世界的底層設施」。

話雖如此,但無奈除了天貓商戶所帶來的一些業務之外,阿里雲在短期內向外輸出業務非常艱難,無法取得進一步發展,一度被看做「雞肋」。

2010年左右,雲計算雖然概念很火熱,但誰都不清楚這個事情具體的操作 方法是什麼,就連馬化騰也曾經說過,雲計算概念太超前,還要再等一千年。

大佬不願介入,小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當時唯一提供類似服務的亞馬遜AWS也不是開源的,無法借鑒。因此實際上阿里雲是站在了整個中國雲計算行業拓荒者的位置上,兀自摸索。

遲遲沒有產品,外部收入幾乎為零,而且需要進行不斷的技術投入。一個由數百個工程師組成的技術團隊,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壓力。

在阿里巴巴集團,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不斷消耗著公司的利潤,顯然是免不了來自內部的種種爭論與質疑。

值得慶幸的是,在集團其他高管質疑阿里雲時,馬雲用一句堅定、毋庸置辯的話堵住了高管們的嘴:「我每年給阿里雲投10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

沒有馬雲的堅持,就沒有阿里雲的今天。

去IOE帶來了突破機遇

2013年,爆發了一場震驚國內外的「稜鏡門」事件,這一事件大大提高了我國政府部門對於數據安全的重視程度。

當時,以IBM、甲骨文、EMC、思科等為代表的美國企業,幾乎壟斷了國內的信息數據儲存、傳輸、分析工作所需的硬體。

這顯然給國內信息安全帶來了很大隱患,因此我國開展推動「去IOE」,希望用國內的數據存儲硬體與體系取代相關的美國產品。

這讓阿里獲得了在雲服務方面巨大的機遇。原有的IT架構面臨更新換代,以IBM為代表的主機、以甲骨文為代表的關係型資料庫,以EMC為代表的高端存儲設備,都將在這個進程中,被以阿里云為代表的新型雲計算技術所替換,用雲端存儲代替各自為政。

而隨著國內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寬頻傳輸速度的進一步提升,以及去IOE所帶來的政策支撐之下,苦苦支撐多年的阿里雲,終於從2015年開始實現了突破與加速。

財報顯示,2016財年阿里雲營收超過30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38%。四個季度中,阿里雲一直保持著三位數的收入增幅,增幅數字從106%一路增至175%。

與王堅一樣備受壓力的馬雲,在如此亮眼的數據面前顯然長出了一口氣,並對整個行業的前景更加堅定。

在阿里雲2015阿里雲「雲棲大會」上,馬雲表示,每次技術革命都是人類進步的重要里程碑,我們需要消滅貧窮,消滅疾病、消滅環境污染,這是我們今天巨大的機遇所在,而這次人類擁有的巨大武器就是計算機,是雲的能力。

經過最近一年多的高速發展,已經徹底坐實了中國雲服務提供商第一的寶座,在國內市場份額遠超30%,在全世界市場範圍內位居AWS、谷歌、微軟、IBM之後,排名第五。

德意志銀行經過對行業的研究后判斷,阿里雲業務體量將很快超過Google雲計算全球體量,進入全球前三,形成「3A」(亞馬遜AWS、微軟Azure、Alibaba Cloud)競爭局面。

與AWS必有一戰

好比是馬雲最愛的武俠小說一樣,雲計算市場上,最強大的高手就是隔海相望的中美兩大公司,好比「東邪西毒」。

在大洋彼岸,美國互聯網巨頭亞馬遜旗下AWS(Amazon Web Services)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高的雲服務企業,在這個平台上彙集了成千上萬的企業,使用其虛擬伺服器等業務,以更加便捷的進行辦公,並減少自身的各類硬體成本。

在2014年時,中國雲市場的規模僅僅是36億美元,相當於全球市場的2.3%,而彼時僅亞馬遜AWS一家2014年收入就已經達到51.6億美元。

2015年第一季度至今,AWS每個季度的增速都在50%以上,對於一家年收入百億美元級別的公司,這是一個非常亮眼的數據。在預期中,這些業務未來還將以每年約30%的速度遞增。

相比之下,阿里雲雖然營收數據上還相差不少,但由於基數較小,在增速上已經遠遠將AWS甩在身後,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縮小與谷歌、微軟、IBM雲計算業務之間的差距。

實際上兩者在中國市場上的角力已經開始。在國內雲服務行業最為艱難的時期,2013年12月18日,亞馬遜AWS宣布正式進入中國,並於本土公司光環新網(300383.SZ)達成了合作,全面跑馬圈地。

貝佐斯早早就明確表示,雲計算服務市場比電商業務要大得多,面對巨大的中國市場,亞馬遜必須奮力一搏。

相比之下,阿里雲雖然在規模上仍處劣勢,但依託於在國內龐大的電商體系,以及國家信息安全方面的政策傾斜,在國內阿里雲仍將具備不容質疑的競爭優勢。雖然市場整體發育水平仍然不及美國,但可以說具備的潛力更大、未來繼續快速增長的可能性非常大。

土生土長的阿里雲、挾世界第一、美國市場成功經驗而來的AWS,雲服務市場東邪西毒的明爭暗鬥已然開始,在全球市場範圍內,將有可能展開一場在科技產業中載入史冊的「雲端大戰」。

阿里雲將承載更大使命

可能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有一個轟鳴作響的機箱在自己的顯示器旁邊,儲存著照片、文檔等一系列資料。即便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王者——手機,也有著幾十、幾百G的硬碟容量。

雖然電子郵箱體系已經運行了數十年,通過雲端存儲體系幫助人們保管著一些重要的信件,雖然有各類網盤產品幫助人們存儲各類視頻、音樂,但很顯然,人們短時間內還很難離開個人存儲與計算。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狀態將永遠持續下去,隨著無線傳輸網路性能的進一步提升、隨著智能便攜產品的快速普及與發展,雲端存儲、計算的效率將遠遠超過智能終端的水平,並在5G乃至更高級別的無線網路作用下,發揮出更加優異的性能。

當雲服務的成本開始大大低於分散式計算的成本時,不僅政府、企業、機構的數據與計算將向雲端大規模遷徙,個人用戶也會逐漸拋棄轟鳴、發熱、並不安全的硬體產品,轉向雲端。

這是一個浩瀚的歷史進程,地球與人類社會所產生所有信息,最終都需要以數據的形式,部分或全部塞進雲計算服務體系之中。

與這個浩瀚歷史進程相匹配的,將是一個龐大無垠的雲計算市場。這一空前的預期,已經支撐著亞馬遜突破了3500億美元市值,並朝著萬億美元規模邁進。那麼作為其在全球潛在最大的競爭對手,阿里雲將會在未來被市場給出怎樣的定價?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按照阿里巴巴的規劃,未來三年,當下已成600億美元估值的「超級獨角獸」螞蟻金服將成為領跑,2019-2021年則阿里雲接棒,2021年-2024年菜鳥網路將挑頭。

阿里雲將承擔起阿里更重要的使命。

從目前來看,其已經遙遙領先於騰訊、百度在雲計算領域的布局,正成為馬雲手中的一支奇兵。

最後,看官,記得關注礪石商業評論噢(ID:libusines)。

歡迎關注礪石商業評論微信號:libusiness

礪石商業評論專註於全球商業與管理,致力成為中國第一家世界級的商業知識媒體,通過傳播全球最優秀的商業理念與管理實踐,助力全球商業文明與社會進步。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