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詞的節令名篇

o

圖片發自簡書App

1

翻看宋詞,會發現有不少寫在節令的名篇。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人之常情。而詞人的情思比一般人更豐富,更奔放,更敏感,更細膩。所以他們就會在各種節令,比如除夕,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時段引發出「思親」之情。當然,不只「思親」,還會「思」其他人,「思」鄉,「思」景,「思」物,「思」往,「思」史等等,由此,諸多的「思」就常常化為吟詠,化為文字,化為詞章。

2

說到這方面最有名的作品,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蘇軾那首以「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起頭的《水調歌頭》。這是千百年來流傳最廣泛的絕唱,從教科書,到各種詩詞經典,從拉著長長拖腔的吟誦,到大街小巷都能聽到的流行歌曲,以至到音頻新媒體的終端,「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為代表的精美佳句,總是不絕於耳,響徹天地之間。有評論家表達了極高的讚譽:「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Advertisements

題序中交代了這首詞的寫作起因:「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一年,1076年,蘇軾40歲,蘇轍37歲。蘇軾此時任密州太守,仕途已現坎坷跡象,籠罩上陰影,與弟弟已經七年未曾團聚。此景此情,讓蘇軾感慨萬千,只能「大醉」,只能以歌寄情,以歌「兼懷子由」。

林語堂這樣說到他們:「兄弟之間的友愛與以後順逆榮枯過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蘇東坡這個詩人畢生歌詠的題材。兄弟二人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助,彼此相會於夢寐之間,寫詩互贈以通音訊。」

過了一年,1077年中秋,蘇軾去了徐州,仍任太守,又寫了一首《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里,住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唯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卧高樓。」

Advertisements

蘇軾說,這首詞是「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百餘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雲。」

同為《水調歌頭》,同作於中秋,同寫給子由,這后一首,無疑遜色於前一首。但寫作時,蘇軾花費的力氣,恐怕不次於前者。旁徵博引,用了那麼多典故,內涵飽滿,可讀起來,卻滯重艱澀。提到的人與事,有點像刻板的教材,顯出些蒼白,缺乏感染力,少了應有的美感。可能作為兄長,蘇軾太想藉助這個,用來言志,論道,矯正弟弟的「其語過悲」,但是,太急功近利了,有些遺憾。

圖片發自簡書App

3

女詞人李清照,過節的時候,也寫過不少「思親」之作。她25歲那年,在山東青州過九九重陽,丈夫趙明誠不在身邊,就寫了這首《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全是因為「思親」,「佳節又重陽」竟然過得這麼孤獨冷清。此作為詞論家點評為「深情苦調」。

下半闕結尾的三個短句,先是傾訴,再描繪情景,最後落實到感嘆,也是整首詞的點睛之筆:「人比黃花瘦」。前面的刻畫細膩入微,後面的比喻十分貼切,充分顯示出女性詞人藝術技巧的天然優勢。

最後那句,不少論者都提到是從「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衍化出來的,但兩相比較,「黃花」對「綠楊」無疑是突破和超越,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當趙明誠收到妻子的《醉花陰》,嘆賞之餘,很想作上幾首,比試一下。廢寢忘食折騰三天三夜,寫了五十首。然後把李清照這首混雜其中 ,讓一位朋友選出優異者。最後,那人說,「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最好。

過了一把九九重陽節,鬧了個「人比黃花瘦」的結果,李清照是虧了,但從填詞度曲上看,她是贏了。

4

劉克莊也有一首寫在重陽的詞《賀新郎》:「湛湛長空黒,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老眼平生空四海 ,賴有高樓百尺,看浩蕩千崖秋色。白髮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無跡。/少年自負凌雲筆 ,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沉寂。鴻北去,日西匿。」

作者是南宋豪放派詞人中一個重要成員,積極宣揚歌頌愛國主義氣節,胸懷博大,體現在作品中,則常見說理,議論之辭。正因為如此,為宣洩的需要,甚至不顧詞牌格律的限制,信筆為之。有論者說,「胸次如此,豈剪紅刻翠者比耶?」

把這首詞與上面李清照的一比,的確看得出劉克莊「胸次」(亦即心境)的渾厚恢弘。雖然在過節,「思」的卻不是小我小家小感受 ,而是「四海」,「神州」,是「追往事」,是「常恨世人新意少」,一點不見「剪紅刻翠」的痕迹。

這一年,劉克莊已經五十多歲,回首功名仕途的坎坷不平,流露出「湛湛長空黒」,「鴻北去,日西匿」的凄涼悲傷,也符合人之常情。

這首詞,意象紛雜,時空交錯,引用許多典故,讀起來多少有點吃力。

5

無論詞的風格,還是交往,劉克莊都與辛棄疾很貼近,是老鐵。然而辛棄疾的《青玉案》,一首寫於「元夕」即元宵節的小令,和劉克莊的《賀新郎》卻大不一樣。這篇明亮輕快,細膩委婉,一點兒沾不上豪放的邊。加上語句通俗流暢,琅琅上口,成了廣為流傳的詞中上品。

詞是這樣的:「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半闕是景物描寫,元宵之夜,五彩繽紛,歡快熱鬧,「一夜魚龍舞」,做了全面概括。下半闕,筆墨由景轉移到人。不是一般的人,是美人。寫了頭飾,笑聲,體香。接下來的四個小短句,為全詞的精華。作者在濃濃的節日氛圍中,走出來,追尋那個美人。

可在人山人海中,根本找不到她的影子。她去了哪裡?原來是在稀稀落落的燈火中,一個人默默地在流連徘徊。此人果然不是一般的凡俗之輩。

很明顯,這裡的「他(她)」是個隱喻,是個象徵,是辛棄疾官場上失意后,寧肯隱居賦閑也不同流合污的品格寄託。梁啟超說得對:「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可見他在月光燈光花影舞影中,澎湃於內心的「思」,該有多麼深切豐滿。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的,為世人所稱道的三大境界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為第二境,而「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三句,視為最高境界的第三境,很有見解,給人以極大啟示,成為治學修業的格言警句。

圖片發自簡書App

6

前面說過的《最花陰》,是李清照25歲的作品。《賀新郎》是劉克莊50歲所作。下面要說的這首《木蘭花》,作者張先,寫它的時候,已經86歲。題序註明:「乙卯吳興寒食」。

古人云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位老詞人,八十有六,還能寫詞,寫得這麼好,讓人想起杜甫說的「庾信文章老更成」。

詞是這樣的:「龍頭蚱蜢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行雲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讀過張先的人,一眼就能發現最後那句「無數楊花過無影」,屬於他的標誌性詞句。原來有人概括他詞中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稱他為「張三中」。可他更喜歡自己筆下的「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風絮無影」,願意讓人稱他張三影。

這篇詞,幾乎全是寫景,寒食所見的歡快熱鬧的節日之景,而沒有「思」。這是因為老詞人曾經滄海難為水,人生經歷帶來的種種「思」,早已填滿心懷,再不會因「思」而動。而且人到暮年,已經從世俗間獲得了頓悟,希望保持個平和散淡的心境,從容面對雲淡風輕,花開花落,不想為這個「思」那個「思」牽腸掛肚了,所以才有了這首隻是流連於眼下所見,很單純很清爽的《木蘭花》。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