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讓她們禍害你的身體嗎?魚肉禁忌,吃魚肉不得不關注

魚肉好吃,但需要注意的方面還是很多,下面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訂閱我們持續給您更新相關健康文章!

魚的營養價值:

魚肉屬於瘦肉型,100克魚肉所含脂肪不足2克,而100克香腸含脂肪多於10克。即便最油膩的挪威鮭魚,其所含的熱量也比豬排少一半。魚肉還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魚肉容易被人體吸收,100克魚肉保證人體每天所需的 蛋白質的一半。魚肉還供給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A、D、E等。魚肉中還含有多種脂肪酸,這種物質能夠防止血黏度增高,可有效防止心臟病的發生,並能強健大腦和神經組織以及眼睛的視網膜。對孕婦和嬰兒來說,這些脂肪酸更是不可缺少。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脂肪酸還起到治療慢性炎症、糖尿病和某些惡性腫瘤的 作用。

Advertisements

魚肉還是高鈉食品,有利於人體的礦物質保持平衡。魚肉以天然的方式供給人體硒、碘 和氟。所以,不用擔心吸收過多的微量元素。鮭魚所含的硒最多,河魚則要少一半。每天吃100克的魚肉,就能滿足人體每天對碘的需求,從而預防甲狀腺疾病。鎂也是人體所不可缺少的。當人體內的鎂不足時,就會感到抑鬱。這時可以通過吃魚肉來彌補鎂的不足,達到改善心情的目的。對於學生來說,多吃魚肉能促進大腦 活動,知識學得快,記得牢。

魚肉味道鮮美,不論是食肉還是作湯,都清鮮可口,引人食慾,是人們日常飲食中比較喜愛的食物。魚類種類繁多,大體上分為海水魚和淡水魚兩大類。但不論是海水魚還是淡水魚,其所含的營養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不過是各種營養成分的多少而已。魚肉營養價值極高,經研究發現,兒童經常食用魚類,其生長發育比較快,智力的發展也比較好,而且經常食用魚類,人的身體比 較健壯,壽命也比較長,其奧妙在於魚類的以下營養特點:

Advertisements

1. 魚肉含有葉酸、維生素B2、維生素B12等維生素,有滋補健胃、利水消腫、通乳、清熱解毒、止嗽下氣的功效,對各種水腫、浮腫、腹脹、少尿、黃疸、乳汁不通皆有效;

2. 食用魚肉對孕婦胎動不安、妊娠性水腫有很好的療效;

3. 魚肉含有豐富的鎂元素,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4. 魚肉中富含維生素A、鐵、鈣、磷等,常吃魚還有養肝補血、澤膚養發的功效。

5.含有豐富的完全蛋白質。魚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如黃魚含17.6%、帶魚含18.1%、鮐魚含21.4%、鰱魚含18.6%、鯉魚含17.3%、鯽魚含13%。魚肉所含的蛋白質都是完全蛋白質,而且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和比值最適合人體需要,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6.脂肪含量較低,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魚肉的脂肪含量一般比較低,大多數只有1%--4%,如黃魚含0.8%、帶魚含3.8%、鮐魚含4%、鰱魚含4.3%、鯉魚含5%鯽魚含1.1%鱅魚(胖頭魚)只含0.9%、墨鬥魚只含0.7%。魚肉的脂肪多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不飽和脂肪酸的碳鏈較長,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7.無機鹽、維生素含量較高。海水魚和淡水魚都含有豐富的磺,還含有磷、鈣、鐵等無機鹽。魚肉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尼克酸。這些都是人體需要的營養素。

另外,魚肉的肌纖維比較短,蛋白質組織結構鬆散,水分含量比較多,因此,肉質比較鮮嫩,和禽畜肉相比,吃起來更覺軟嫩,也更容易消化吸收。所 以,可以看出,魚類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含量豐富,口味好、易於消化吸收的優點。

魚的食用禁忌

  • 一般人群都可食用。

  • 1. 對各種水腫、浮腫、腹脹、少尿、黃疸、乳汁不通者可常食。

  • 2. 慢性病者不宜多食。

都知道該給正在身體發育期的幼兒多吃魚,但給孩子吃什麼魚,卻應該講究講究。這三個家庭的小孩年齡為15個月至2歲之間,他們每天都給孩子吃魚粥,結果發現,這些孩子體內汞水平高出正常水平的5倍。

據《澳大利亞醫學雜誌》報道,悉尼西區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斯蒂芬·考比特表示,小孩吃魚既要注意合適種類又要注意適當的食量。即便相對較低的汞水平也會影響到小兒的正常發育。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食品管理局首席科學家利薩·撒波博士表示,年輕父母應該警惕7種魚——鯊魚、箭魚、旗魚、槍魚、羅非魚、方頭魚以及鯰魚。這些魚除了體型相對較大以外,它們還是生命周期更長的食肉魚,其體內汞含量比其他魚偏高。對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早就警告,避免給孩子吃大型掠食性魚類包括鯊魚、旗魚、金鯖

魚肉

魚、方頭魚等,就是因為它們汞含量較高。魚肉富含蛋白質,能促進骨骼和肌肉的快速生長。魚中富含礦物質的比如鋅、硒和碘,都是小孩子骨骼、肌肉生長和免疫系統建立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最為重要的是,魚油含量高的魚裡面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比如鮭魚、鯖魚,對大腦的生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這是因為大腦超過60%以上的成分是由脂肪組成的,而Ω-3脂肪酸佔到了其中一半。另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誦讀困難跟缺乏Ω-3有著直接關係。多項研究發現,患有誦讀困難的孩子補充Ω-3脂肪酸后,誦讀功能有了明顯提高。常吃魚油含量高的魚還能預防兒童患上哮喘。在所有魚類中,三文魚所含的Ω-3不飽和脂肪酸最多(每100克三文魚約含27克),鮭魚、青花魚類和金槍魚類等含量也很高。對於金槍魚,美國FDA則建議,如果是罐頭裝的可以每周吃1~2次,新鮮的金槍魚則每周不要超過1次。

嬰兒

魚已經稱為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學會普通的食物過敏因素之一,因此很多專家建議,孩子滿一周歲后再吃魚,此時孩子的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發展得更好,更容易接受魚肉。

4%~6%的嬰兒和孩子發生食物過敏,因此如果你的家庭有過敏史,比如花粉熱、哮喘、食物過敏的話,專家則建議至少等到孩子3歲后再吃魚。

肝病

因為魚類的蛋白質中氨基酸的組成與人體蛋白質的組成很相似,並且魚肉中的含量要比豬肉、雞蛋中高很多。並且,魚肉水分含較多,肉質細嫩,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魚肉中還含有一種不飽和的脂肪酸,稱為二十碳五烯酸,這種脂肪酸熔點低,不僅有利於乙肝患者吸收利用,而且可以防止低密度膽固醇在血管的沉積,阻止動脈粥樣化症和冠心病的發生。同時二十碳五烯酸可直接阻滯肝癌細胞中具有類似激素功能的蛋白,使肝癌患者消瘦的過程得到逆轉。所以肝病患者吃魚肉還是有好處的。

但是肝病患者需要注意的是,肝臟本身不好的情況下,吃魚一定要吃新鮮的魚。由於魚肉所含水分和蛋白質較多,結締組織較少,很容易腐敗變質,且速度比較快,有些魚類剛剛死亡,體內已產生食物中毒的毒素。因此,吃魚一定要新鮮,不要吃死魚或者腌制的魚肉。

痛風

因為魚類含有嘌呤類物質,而痛風則是由於人體內的嘌呤代謝發生紊亂而引起的。主要表現為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可使人的關節、結締組織和腎臟等處發生一系列癥狀。痛風患者如果吃魚,會使病人病狀加重。

出血性疾病患者 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魚。這是因為魚肉中所含的20碳5烯酸,具有防止膽固醇粘附於血管壁的作用,這對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來說是十分有益的。然而,20碳5烯酸還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癥狀。

肝硬化

魚類脂肪中含有20碳5烯酸。這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其代謝產物為前列腺環素,具有降血脂、降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這對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利。但是對於肝硬化病人來說恰好相反,因為肝硬化時機體難以產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魚、青魚、金槍魚等,會使病情急劇惡化,猶如雪上加霜。所以,肝硬化病人不應吃這些魚。

結核

在抗癆過程中忌吃魚。結核病人服用異煙肼時如果食用某些魚類容易發生過敏反應,輕者噁心、頭痛、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等,重者會出現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脹、皮疹、腹瀉、腹痛、呼吸困難、血壓升高,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等。

上火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魚肉如帶魚、鰱魚、鱔魚等都屬於溫性食物,吃多了容易導致內火蓄積,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魚生火」。因此,內熱偏盛及陰虛火旺體質者要少吃溫性的魚類。而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魚屬於高蛋白質的食物,如果吃得過多,又缺乏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會使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出現問題,造成牙齦、黏膜出血等上火癥狀。但是這僅針對溫性或熱性的魚類來說,諸如烏魚、甲魚、鰻魚、鯉魚等少部分平性或涼性的魚類則不會引發上火 。

鴨子生於水中,性寒。那同樣,魚也生於水中的,但大部分魚類多食會導致上火,對此中醫則認為:魚在水中至陰則寒極生熱;鴨在水面,即表虛而生寒。換言之,魚雖然是冷血動物,但為了能在水中生存,身體需要有一套對付低溫的機制,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魚類的肉屬於溫熱性的原因。

其他

俗話說「畜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魚肉」,魚肉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食物,魚肉美味又營養,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吃魚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吃魚需要適當,如果吃法不對,會引起疾病,甚至會致命。

  1. 吃魚也要健康的吃,否則會出現問題的。

  2. 擅吃魚膽解毒不成反中毒。

  3. 魚有魚膽,在醫學中是一味很好的中藥,在醫用中經常用魚膽治療惡瘡、目赤膽痛、喉痹等病症。

人們也經常流傳吃魚膽可以明目止咳、清熱解毒,所以它雖然味苦,但是很多人都是喜歡吃。吃魚膽一定要注意,很容易引發中毒或是生命危險,前幾年有一女士因吃魚引起腎衰,差點引起送命。專家指出,魚的膽汁中含有水溶性「鯉醇硫酸酯鈉」等具有極強毒性的毒素,這些毒素既耐熱,又不會被酒精所破壞,因而無論將魚膽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發生中毒。 魚膽中毒發病快,病情險惡,病死率高。中毒較輕者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肝大、黃疸、肝區壓痛、少尿或無尿、腎區叩痛等癥狀,如果搶救不及時,可造成肝腎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與魚膽的膽汁多少有關,因此吞食較大魚的膽更易發生中毒。

1.生吃魚片得「肝吸蟲病」

很多人都喜歡吃生魚片,因為生魚片肉質鮮嫩,味道鮮美,但是吃生魚片對肝臟很不利,魚肉中有很多寄生蟲,吃生魚片可感染肝吸蟲病,嚴重者可誘發肝癌。

據營養、健康方面的專家介紹,肝吸蟲病是以肝膽病變為主的一種寄生蟲病,人通過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蟲活囊蚴的淡水魚蝦和淡水螺類被感染的幾率極高,目前我國僅在廣東省就有數以百萬計的肝吸蟲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為生吃魚蝦而染病。

其臨床癥狀以疲乏、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隱痛、肝腫大、頭暈等較為常見,嚴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變腹水,甚至死亡。

2.空腹吃魚可能導致「痛風」

在減肥(減肥食品)風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歡只吃菜不吃飯,空腹吃魚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這卻很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組織損傷的疾病。

而絕大多數魚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攝入含嘌呤的魚肉,卻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分解,人體酸鹼平衡就會失調,容易誘發痛風或加重痛風病患者的病情。

3.活殺現吃殘留毒素危害身體

一般人都認為吃魚越新鮮越好,因此喜歡活殺現吃,認為這樣才能保證魚的鮮美和營養。但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誤區。無論是人工飼養的魚類或野生的魚類,體內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質。

活殺現吃,魚體內的有毒物質往往來不及完全排除,魚身上的寄生蟲和細菌也沒有完全死亡,這些殘留毒素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

此外,活殺現吃的魚蛋白沒有完全分解,營養成分不充分,口感也並非最好。

不可否認,魚的確是很好的健康食品,但食魚有道,才能對你的健康真正有益。

烹飪注意

  1. 作為通乳食療時應少放鹽;

2. 烹制魚肉不用放味精,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很好的鮮味;

3. 煎魚不粘鍋的竅門:先把炒鍋洗凈,放旺火上燒熱,再用切開的生薑把鍋擦一遍,然後在炒鍋中放魚的位置上淋上一勺油,油熱后倒出,再往鍋中加涼油,油熱後下魚煎,即可使魚不粘鍋底;

4. 鮮魚雖然滋味鮮美,但含脂肪少,成菜缺少脂肪的香味,還或多或少地帶有腥臭等異味,為了彌補魚餚的這些缺陷,在烹調時加入適量的肥膘肉,可以增加菜肴的香味與營養價值,去除魚的腥臭味,並使成菜汁明油亮,質量提高;

5. 活宰的魚不要馬上烹調,否則肉質會發硬,不利於人體吸收。

魚肉保鮮

凍魚放奶燒:魚長時間放在冰箱里拿出來時,可適當地在湯中放些鮮奶增加魚的鮮味。魚解凍時可在水中放少許鹽,目的在於凍魚肉中的蛋白質遇鹽會慢慢凝固,防止其進一步從細胞中溢出而失去營養。

蒸魚用開水:蒸魚時先將鍋內水燒開,然後將魚放在盤中隔水蒸,切忌用冷水蒸。這是因為魚在突遇高溫時,外部組織凝固,可鎖住內部鮮汁。蒸前最好在魚身上放一些雞油或豬油,可使魚肉更加滑嫩。

去魚腥妙計:有人喜歡燒魚時把姜與魚一起下鍋,認為這樣可去除魚腥。其實不然,過早放姜不能起到去除魚腥味的作用。這是因為早放姜使得魚體浸出液中的蛋白質會阻礙生薑的去腥效果。可以先把魚在鍋里煮一會兒,待蛋白質凝固后再放姜,也可在燒魚湯的時候加入適量的牛奶、米醋或料酒,同樣也可達到去腥的效果。

燒魚防肉碎:保持魚體的完整能盡量保留魚肉營養。紅燒魚一定要在燒之前,先行在鍋里把魚煎透,油溫要高。燒魚時湯不宜過多,一般以水沒過魚為度。翻動魚用的鏟子不要過於鋒利,以防弄碎魚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