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反彈的減肥藥—金匱腎氣丸

最早出處:東漢《金匱要略》

使用歷史:1800年

主要成分:地黃、山藥、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澤瀉、

桂枝、附子(炙)、牛膝(去頭)、車前子(鹽炙)整體藥性:熱

功能主治: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於腎虛水腫,腰膝酸軟,

小便不利,畏寒肢冷典型徵象:肥胖,怕冷,夜尿多

金匱腎氣丸經常被人濫用,首先是因為「腎陽虛」這個詞被用濫了,因為人們將中醫的「腎虛」和性功能障礙畫了等號,只要覺得性功能上力不從心,就開始求助於「腎氣丸」,事實上,「腎氣丸」真正適合治療的是因為衰老導致的各種問題,包括代謝減緩的一組癥狀。你看那些冬天坐在牆邊曬太陽的老人,他們怕冷、行動遲緩、體態臃腫,一趟一趟地上廁所,鼻涕、哈喇子總也擦不完……這就是典型的「腎陽虛」。作為補腎陽的一個基本方,「腎氣丸」最適合治療這種癥狀。而真的因為「腎陽虛」影響了男性性功能,這個葯又顯得力量不足了,更重要的是,並非所有的性功能問題都是因為「腎虛」。只有把這個概念搞清楚,才能用對這個經典老葯。

性功能障礙不等於腎陽虛

人們一看到「腎氣虛」,首先想到的是男人的性功能問題,好像補腎就等同於壯陽了。其實,這是狹隘地曲解了中醫的「腎」的含義。中醫的「腎」除了包括生殖功能,更重要的是人體的能量庫,能量的源泉、生命的根源。

年輕時的身體,就像一口冒著熱氣的鍋,騰騰的熱氣維持著人體的新陳代謝,氣血就在這個溫暖的熱循環中暢通地運行,是什麼使人體保持騰騰熱氣呢?就是鍋下面的灶火,這個灶火就是身體的能量來源,就是中醫所說的「腎」,有了充盛的腎氣、腎陽,才能保證人體的生機。

什麼時候灶火小了,熱氣也就少了,代謝也就慢了。水因為蒸發不出去於是停留在體內,這個時候人就會表現出怕冷、小便多、痰多,甚至口水也多,身體變得臃腫、肥胖,這都是灶火不足,也就是腎陽不足的結果。

通常,這種情況會隨年齡的增加而加重,這是正常的衰老。所以老人到晚年都會出現腎陽虛,這很正常,一個燃燒了六七十年的灶火是會逐漸減小乃至熄滅的。中國有句話叫「人死如燈滅」,這句話很適合形容人體。人的腎氣、腎陽就是這個燈,燈亮的時候,人才有活力。

但是,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四五十歲,就是未老先衰了,就需要治療,形象一點說,這個治療就是助燃釜底之薪,也就是補腎陽。所謂補腎陽,其實是助燃生命之火,生命之火旺盛了,新陳代謝才得以保持在年輕狀態,包括生殖功能減退在內的很多問題也都迎刃而解。張仲景的金匱腎氣丸就是用來作這個用的。

之所以不能把性功能和腎陽虛畫等號,是因為現在很多性功能障礙的人根本沒有腎陽虛的問題,特別是年輕人。真正因為未老先衰而雄風不振的人很少,相反,倒是腎陰虛,肝氣鬱導致的性功能障礙更多見一點。前者雖然也是腎虛,但是是「腎陰虛」,和「腎陽虛」正好相反,這一點一定要分清楚。

腎陽是功能,腎陰就是血、精、津之類有形的物質基礎,陽是以陰為基礎的。具體來說,腎陽是要儲藏在腎陰里的,當腎陰或者是因為疾病,或者因為過勞被消耗了的時候,腎陽就無處寄藏而變得亢奮,顯示出了一種虛性的繁榮,在中醫里就叫「相火妄動」。它的典型表現不是性功能障礙,相反地卻可以是性功能的亢奮,異常的強盛,但這不是好現象。此時,這個人顯得很瘦,而且是乾瘦乾瘦的感覺,舌頭很紅,手腳心都是熱的,晚上失眠,或者是即便睡了也會盜汗。這個時候就要趕快補腎了,而且不是補腎陽,而是補腎陰,把缺乏的腎陰補上去以便於和高出了的那塊腎陽達到平衡,這樣才能抑制住妄動的虛火,否則很快人就要從亢奮轉為衰敗,變成真的性功能障礙,徹底被這種虛火耗竭了。

如果一看得了性功能問題就去補陽、壯陽,只會加快腎陰的耗竭,那就不是治病,而是添病,是助紂為虐了。如果一個腎陰虛的人,為提高性功能錯誤地用了壯陽葯,不僅不會有效,而且還會加重陰虛,等於火上澆油。

還有一部分人的性功能障礙是因為肝氣鬱結,中醫講的肝氣鬱結,和人的心理、精神壓力有直接關係,這一點過去在女人很常見,因為女性比較敏感,小心眼的多。現在時代變了,男性也早不是憑力氣謀生,男人也是用腦多於勞力,社會生活的複雜要求無論男女都得有足夠的情商去應對,男人也變得敏感細緻。這就使他們和女人一樣,精神壓力大、情緒不暢等癥狀增加了肝氣鬱結的機會,這就會直接表現在性功能上。

這一點在《素問》中就已經寫了,「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緩……筋萎者,生於肝」,意思就是一個心思很重的男人的性功能問題,多是起因於肝氣鬱結。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醫學雜誌上,不是用壯陽葯而是用疏肝葯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的文章的數量,已經排在此類論文的第二位。可見,在現代的臨床中,因為肝氣鬱結導致的性功能問題確實遠多於腎陽虛。也就是說,適合用金匱腎氣丸治療性功能障礙的為數不多,而性功能障礙也遠不是這一名方的主要適應證,它其實更適合治療的是一組未老先衰的癥狀,而且不論男女,女性陽虛時同樣需要腎氣丸來補益。只是很多早就有了癥狀的人,未必知道自己已是未老先衰了。

友情提示:文章或作者來源於中醫古籍APP,希望獲得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偏方,進入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古籍」下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