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回答你:哲學是什麼?丨哲學百論(十二)

哲學是什麼?

一些哲學家不願意正面告訴你——他們正在乾的是什麼事情

而一些蹩腳的跟隨者,則含糊其辭:哲學是愛智慧的學問,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學科,甚至說哲學是讓人幸福的,或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等等。(那不是廢話嗎?我就是來問這個問題的!)。

——這些回答,都是在哲學成為其本身後才有的事情。就像一個女人具備某種相貌、氣質和才華后,才被稱為女神一樣。如果一開始別人問你某某女士是什麼樣的,你回答說是女神,誰知道是哪一種女神呢

也就是說,那些含糊其辭的回答,是「果」,而不是因,都是要在回答了「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之後,才有的推論。而真正的哲學家正在乾的事情,才叫哲學。他們在幹什麼呢?

簡單講,哲學家在思考和解答三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有什麼用?這就是「哲學三問」哲學就是研究這三問的一門學科

Advertisements

注意,這三個問句的主語是預設的,因為這三問的主語是廣闊的,如:人、事、物,以及思想和信仰,以及這些「哲學主語」的關係等,總之是人和人之外會遇到的所有事物,甚至包含思想里的東西。

有人會說,是什麼和為什麼,那不就是物理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社會學之類的學科所研究的嗎?

是的,往上追溯,這些自然科學或者人文學科,其實都是從哲學里分化出來的,就像哲學自身又分化出工具理性一樣。可以說,哲學,是最為源流和系統的學科

是什麼和為什麼是連貫的,也比較好理解,但是「有什麼用」則比較容易被誤解。這裡說的「用」,是一個中性詞,既包括實際的用途,同時也包括對哲學本身的價值,如辯證和啟發。

為什麼要「有什麼用」呢?因為,如果說存在必有理由(「存在即合理「」),那麼這個最基本的理由一定是價值(中性詞)。而哲學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其「有什麼用」

Advertisements

當然,並不是說哲學一定是一種工具理性。而是說,哲學本身包含工具理性的可能——在現代社會,則凸顯了哲學的工具理性,所以也就側重發展出了一套「哲學工具法」的思維體系,如認識論與辯證法等。

就像基於一定的條件,才推論出「女神」的結論一樣,基於上述的「哲學三問」,所以才可以推論說,哲學是(追求)智慧之學

因此可以說,如果哲學讓人越弄越糊塗,包括回答「哲學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時,反而讓人越發迷糊了,那應該不是哲學,而是玄學吧

哲學這三問,其實可以在中國儒家的學說里找到相應的東西:是什麼和為什麼,就是格物致知;而有什麼用,大致可以對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不過,中國的哲學前輩們,格物的方式方法似乎有點不一樣,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先生,「格竹」格了七天七夜,反倒病倒了。中國的格物方式,似乎是格不出西方的分子論,或者細胞說來的吧,而是有另外的收穫。

不過,西方的哲學前輩們研究的哲學問題,和中國的前輩還是有很多相同的:如,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人是怎麼一回事等,只不過中國的先賢更注重人與社會的關係,而西方的先哲則繞不開對「神」(宗教)的辯證

當然,後續的發展則大有不同:中國的哲學思想,輕於格物致知,走進了「人」(與心)迷局和死胡同,與先賢相比,似乎一兩千年,還在原地踏步,厚古薄今,奉先輩若神明。而西方的哲學,則逐漸在格物致知上,分化出各種自然科學和各種人文學科

既然哲學是研究這三問的一門學科,那麼哲學家似乎必然要具備充分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基礎,否則就連「是什麼和為什麼」都搞不清楚了!其實西方哲學的前輩,很多是有紮實的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神學)基礎的。

可惜的是,現在的哲學研究者,似乎都不屑於在自然科學上多花精力,或是去關注一下大致的動態。因此,現在的哲學研究者,大多基於很粗糙的或是落後的(物質)世界觀,而一些自然科學的學者,研究起哲學來,倒是功底紮實。

文:何為貴 感謝關注/轉發分享 每周至少更新二論

2017年1月21日星期六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