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治病救人與醫院的資本運作

作者:李源

1916年瀋陽奉天創辦了我國第一間中醫醫院--立達中醫院,院長是近代著名中醫張錫純。中醫有醫院之名稱,大約就是始於此時。之前我國的中醫大夫們其行醫模式基本都是以滿足自身或自家生活所需,而以家庭或診所、藥店坐堂等形式出現。從歷史上看,中醫大多以「治病救人」為最高原則,一般不涉及資本運作和自身或自家生活所需以外的其他「利益最大化」訴求。

被中醫界尊為醫聖的張仲景,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類似今天湖南省省長、省委書記的官職)。但他時刻不忘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那個時代,做官的是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的。可是不接觸百姓,怎麼能為他們治病呢?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坐在大堂上,挨個為群眾診治疾病。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後人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以此來紀念張仲景。

Advertisements

張仲景看到百姓對他非常信任,在醫術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斷探索。他大量採集民間驗方,進行認真研究。後來乾脆辭官不做,來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到建安十五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該書系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我國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可以看出,被中醫界尊為醫聖的張仲景,並不是為了更多的得到「利益」 或者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才行醫的。就利益或者利益最大化來說,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今,一個太守(相當於現省委書記或省長),其「利益」肯定要比做醫生大得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方面,也一定會比做醫生方便得多。可是,張仲景選擇了辭官行醫……

《本草綱目》的作者,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早年曾尊父命專心「舉子業」,參考近10年未中,決心棄儒學醫。38歲時因為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 兒子的病,而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43歲時又被楚王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為鄉民診病、著述。其時的太醫院判職務相當於現今北京301醫院的業務副院長,而上京太醫院判職務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家衛生部副部長兼北京301醫院業務副院長。

Advertisements

以我國國情和歷史現實情況來看,如果從資本運作和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來分析,李時珍當時辭職回老家為鄉民診病、著述,絕對是得不償失的,然而,他也選擇了毅然辭職……

薛己,字立齋,生於1487年,卒於1559年,享年72歲。明代的著名中醫學家,他精研醫術,兼通內、外、婦、兒各科,治學極為刻苦,名著一時。正德元年(1506),也就是在他22歲那年補為太醫院院士(相當於現在臨床實習醫生),正德九年(1515)28歲時提為御醫(相當於現在的三甲醫院主治醫師以上的醫務人員),正德十四年(1519)也就是在他33歲時授南京太醫院院判后又加封為院使(相當於現國家衛生部部長兼北京301 醫院院長)。薛己在這個令人無限嚮往的名利之巔職位上幹了11年。也就是在他44 歲那年,正在年富力強,後勁無限的時候,他卻主動遞交了辭職報告,離開太醫院,選擇去做一名普通醫生。

他在辭呈上說:這是我想了很久事,在這個位置上,確實可以「方便」地做很多事情,但是,最大的「不方便」就是我不能隨意給老百姓看病!太醫院裡不缺我一個領導,這個位置很多人都可以做好,但是,現在天下缺少一個叫做薛己的醫生!缺少一個可以留給後世很多理論很多經驗的醫生!!於是,「奉政大夫南京太醫院院使」辭職歸里。

薛己辭職以後,在為老百姓診病之餘,潛心醫術,著書立說,傳播中醫學術。有一次蘇州知府偶然到他家裡去看望他,只見薛己蓬頭垢面在那裡捧著書(蓬頭執卷),正在一邊苦讀、一邊苦苦思索,這位知府感慨的說:「先生苦心哉!」薛己的回答是:「醫之道不明,世之患夭扎者,將何所控訴為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必須要努力啊,否則醫學不能夠昌明,那麼那些被誤治而死的人,他們是多麼的冤啊,他們沒地方去控訴啊!這就是為我們傳承中醫的前輩大師。

以上這些例子只不過是中醫歷史上千千萬萬個中醫大夫中的幾個,但他們一生的作為足以代表整個中醫最核心的理念--治病救人。他們傳下來的、傳給我們的就是這樣一種治病救人的無私醫術,名利、資本、利益最大化不會影響他們的行醫理念,也絕對不會成為真正中醫的追求。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協和醫院,最初是美國人設立的,也是我國最早的醫院之一。了解協和醫院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我們國力衰弱,被八國聯軍戰敗后簽訂「庚子賠款」。後來美國人用「庚子賠款」在北京建立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我們賠了錢,人家不拿走,又用來給我們投資建醫院,這是為什麼呢?當年,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士提醒羅斯福總統的一段話給出了答案:「哪一個國家能夠成功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哪一個國家就將因此而在精神與商業兩方面收穫最大的回報。如果美國在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國的留學流,並使其壯大,那麼我們此時就能以最圓滿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展,那就是以知識和精神操縱中國領袖。」這就是他們為我們建立醫院的目的和初衷。

後來隨著「醫院」這一產物的發展,這一人類醫療衛生具體業務的執行機構基本上走的是「資本運作」之路,越來越偏離「治病救人」的理念。因為投資的目的是追求閑置資金的利益最大化,所以,資本投資醫院和藥廠,其根本目的不在治病救人就很好理解了。

版權申明:燕趙中醫網原創內容,禁止公眾號轉載,歡迎個人轉發。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醫緣 yiyuan-fuwu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